说着,栾学堂指向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这辆自行车就送给您,每天骑车上下班会方便一些。”
自行车款式简洁大气,后轮挡泥板上的小铁牌上刻着品牌标志及“永久”
二字。
永久牌和凤凰牌都是当时最知名的自行车品牌,只是此时凤凰还没能赶上永久的名声。
五十至六十年代,拥有自行车相当于现代人拥有一辆车,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王建设清楚,在他穿越过来的时代背景中,自行车远比现代汽车更难得、更昂贵。
即便是到他熟知的那个时代——八十年代末,很多乡村家庭仍难以实现自行车的普及。
四合院里至今也没有哪家购买了自行车。
大多数人是在近十年后才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车子。
“掌柜的,这份礼物实在太贵重了。”
面对这台自行车,王建设心中明白这不单是赠予的物品,还蕴含着栾学堂对自己的高度肯定。
这不仅是简单的工具,也是对其能力和加入丰泽园的高度信任。
即便在六十年代国内自行车产量大幅提升之后,价格依然居高不下,达到一百多块钱,大约现在的十几万元。
1952年,国家尚未展开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生产基本停滞。
虽然没有车票或券制度,但这一价位依然是普通民众望而却步的存在。
王建设了解,当前这辆车的市值甚至可能超过五百万。
栾学堂送这样一份厚礼的手笔不可谓不大,显然也并非自己使用过的二手货,更像是特地安排从专卖店买来的。
“王师傅,以您的技艺无论去京城哪个餐馆,定会受人敬重。”
“您愿意加入丰泽园是对我们巨大的荣幸。”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意思,要是您不收下,我心里总觉得欠了什么。”
栾学堂诚恳地说,怕王建设觉得待遇不够丰厚。
当初为了挖到曾念安,他还直接为曾念安的老家盖了一栋大宅子,花了不少钱。
但曾念安加入丰泽园后带来的回报更是超乎想象。
正因为曾念安的加盟,丰泽园才力压济丰楼这样的大型餐馆,成为四九城首屈一指的饭庄。
虽说曾念安的手艺确实强于现今的王建设,他的葱烧海参更是一绝,让很多人心怀觊觎。
但王建设手艺全面,几乎没有什么他不会做的菜肴,其价值也不容小觑。
更何况王建设年轻有为,超越曾念安只是时间问题。
其他四九城的饭庄老板要是知道王建设的实力,一定都想尽办法把他挖走。
“那我就收下了,多谢掌柜的。”
王建设见栾学堂这么诚恳,也不想再推辞。
他知道,自己带给丰泽园的好处远远超过这辆车的价值。
“这车不错。”
王建设试着跨上自行车,适应了一下。
毕竟前世小时候骑过不少这种二八大杠自行车,只需找回感觉即可。
即便完全不会骑,以他现在的身体素质,很快也能掌握。
“王师傅还真是无师自通啊。”
原本栾学堂以为得稍微指导一下,没想到王建设跨上去后,仅几下摇晃就迅速掌握了要领,转了几圈还竖起了大拇指赞叹。
“好啦,掌柜的,那我先回去了。”
王建设试骑了两圈,感觉有了自行车的确方便多了。
“路上小心。”
栾学堂提醒道,生怕王建设不小心摔了,毕竟王建设可是丰泽园的支柱,是他们的“摇钱树”
。
若不是怕太过招摇,他恨不得送王建设一辆轿车呢。
……
有了自行车后出行确实便捷多了。
原来要走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十几分钟就能到达四合院,路况允许的话还能更快些。
到了四合院门口,王建设停下车来,因为前院的大门处有个门槛,只能把车提进去。
这时,正好遇见今天不用上班的阎富贵在前院浇水。
这些花草是阎富贵从路边捡来的,一直精心照料,准备养大后拿到花鸟市场卖点钱,加起来怎么也能值七八千吧。
“王建设,你这自行车哪儿来的?”
阎富贵看到王建设推着自行车进来,惊讶得眼镜都要掉下来了。
如果运气好,碰上个识货的人,卖两三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阎富贵正想着这两天去花鸟市场看看能不能遇到个机会,突然看见王建设推着自行车走进院子,车把上挂着几个饭盒。
“王建设,这车是你的?”
阎富贵看到这辆自行车后,顾不上照顾他的花草,连忙跑过来扶着眼镜,难以置信地问。
他围着自行车转了好几圈,一边打量,嘴里还不住发出赞叹声,一脸的羡慕之情。
“阎师傅,这不是明摆着吗?我的车难不成还是你的不成?”
王建设推着车朝后院走去,顺口回答道。
“你哪儿来的钱买这车?”
阎富贵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王建设怎么有这闲钱。
这个王建设不过是个乡下来的穷小子,前几天才搬来四合院,虽说他是烈属,但抚恤金有限,而且已经给他分了两间房,根本花不完。
现在王建设却买了肉还添了一辆自行车,再有钱也不够这样挥霍啊。
“呵呵,这个你就别管了。”
王建设并没有解释,继续往里走。
“反正这车就是我的。”
“这家伙该不会是偷来的吧?”
阎富贵心中闪过这个念头。
要是真偷的话,报警可能有机会捞些好处;但如果车真是他的,岂不是冤枉人家,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关系怕是不好相处。
更重要的是,日后想借车肯定没指望了。
院子里的其他人也注意到这辆新自行车。
“看啊,自行车!”
众人纷纷围拢,议论纷纷。
“这车怎么落到王建设手上呢?这可是一辆新车!咱们这儿终于有人买得起车了。”
不仅自行车稀罕,还是上海着名的永久牌。
“这不是普通的自行车,这是永久牌,在自行车中也算皇帝级别的存在。”
阎富贵在旁人中间显得格外得意,显摆着自己的见识。
众人听了连连感叹。
易中海这时正与贾张氏聊天,看见这一幕也不由得疑惑:这个月收入颇丰的自己都难以负担一辆自行车,王建设哪儿来这笔钱?
毕竟,在那个年代,自行车可是件稀罕物件,更别提这四合院里,近二十户家庭都没有一家拥有自行车。
这些年来,因为无法生育孩子,他们四处求医,花费了大量的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