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朝的朝歌城中,黄飞虎,这位威名赫赫的武成王,本是纣王麾下忠心耿耿的重臣。他的府邸坐落于朝歌的繁华地段,那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朱红色的大门上镶嵌着金色的兽首门环,名为“镇宅环”,据说有着辟邪镇宅的功效。府内的庭院中种满了奇花异草,其中有一株百年的紫玉兰树,名为“玉华树”,每到花开时节,满院芬芳。
黄飞虎的生活曾经平静而荣耀。他每日清晨都会穿戴整齐,披上那件象征着他身份的黑色绣金战甲,战甲上的每一根金线都仿佛诉说着他往昔的战功。他手持那杆“破穹枪”,枪身乌黑发亮,在阳光的映照下透着凛冽的寒光,然后进宫上朝。
然而,平静的日子被纣王的荒淫无道彻底打破。那一日,纣王传召黄飞虎及其家眷进宫赴宴。黄飞虎虽有隐隐的不安,但君命难违,只得带着妻子贾氏和家人们进宫。
宴会上,纣王的眼神中透着一种异样的贪婪。当贾氏起身向纣王行礼时,纣王的目光就紧紧地黏在了她的身上。黄飞虎心中一紧,他深知纣王的品性,但在这朝堂之上,他只能强压心中的怒火。
妲己在一旁看出了纣王的心思,她娇笑着对纣王说:“陛下,武成王的夫人真是国色天香,何不让她为陛下献上一舞呢?”纣王听了,大笑道:“此提议甚好。”
黄飞虎忙起身,恭敬地说道:“陛下,臣的妻子并不擅长歌舞,恐扫了陛下的兴。”纣王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冷冷地说:“武成王,朕不过是让你夫人跳个舞,你这是何意?莫不是不把朕放在眼里?”
贾氏见此情形,为了不让丈夫为难,她轻声说道:“夫君,陛下既然有此雅兴,臣妾便献丑了。”说罢,贾氏缓缓步入舞池。她的舞步略显生疏,但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端庄与优雅。
舞毕,纣王鼓掌大笑,然后说道:“贾氏,朕的摘星楼景色迷人,你随朕上去一观。”黄飞虎大惊失色,他急忙说道:“陛下,臣愿陪同夫人一同前往。”纣王却怒道:“武成王,朕只是让你夫人陪朕赏景,你不必跟来。”
贾氏跟着纣王上了摘星楼,黄飞虎在楼下焦急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楼上传来贾氏的呼救声,紧接着,他看到贾氏的身影从摘星楼上坠落。黄飞虎的心仿佛被重重一击,他悲痛欲绝地冲过去,抱起贾氏冰冷的尸体。
此时,他的兄弟们黄明、周纪等人也围了过来。黄明愤怒地说:“大哥,纣王如此昏庸无道,我们不能再忍了。”周纪也附和道:“是啊,大哥,我们一定要为嫂子报仇。”
黄飞虎的双眼通红,他心中的怒火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他望着摘星楼的方向,咬牙切齿地说:“纣王,你如此残害忠良,我定要让你付出代价。”
回到府邸后,黄飞虎召集了家眷和亲信。他站在庭院中的玉华树下,眼神坚定地说:“纣王的暴行已经让朝歌不再是我们的安身之所,我决定反出朝歌,投奔西岐。”
他的儿子黄天化握紧拳头,说道:“父亲,我愿跟随您,与纣王决一死战。”众人也纷纷响应。
于是,黄飞虎率领着家眷和亲信,开始准备离开朝歌。他们收拾行囊,将府中的金银细软和兵器装备都带上。
当他们走到朝歌城门口时,却被守城的士兵拦住。守城的将领是纣王的心腹,他傲慢地说:“武成王,陛下有令,任何人不得出城。”
黄飞虎怒喝道:“让开,我今日定要出城。”那将领却冷笑道:“武成王,你莫要违抗陛下之命。”
黄飞虎不再废话,他手持破穹枪,纵马向前,一枪就将那将领挑落马下。他身后的众人也纷纷与守城的士兵展开战斗。黄飞虎的枪如同蛟龙出海,每一次挥动都带走数条敌军的性命。
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朝歌城。在出城的那一刻,黄飞虎回头望着朝歌城,心中满是悲愤与决绝。
在前往西岐的途中,他们遭遇了纣王派出的追兵。追兵的数量众多,黄飞虎等人被围在一个山谷之中。
黄飞虎对着众人喊道:“兄弟们,今日我们就算是死,也要死得壮烈。”他的战马乌骓长嘶一声,仿佛在响应主人的号召。
黄明笑着说:“大哥,我们还没找纣王算账呢,怎么能死在这里。”说罢,他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冲入敌军阵中。
黄飞虎也不甘示弱,他率领着众人与追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生死搏斗。他的枪尖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一次刺出都准确无误地穿透敌军的铠甲。
经过一番苦战,他们终于击退了追兵。但黄飞虎的身上也多处受伤,他的战甲被鲜血染红。
继续前行,他们终于来到了西岐的地界。姜子牙得知黄飞虎前来投奔,亲自率领众人出城迎接。
姜子牙对黄飞虎说:“武成王,你能弃暗投明,实乃西岐之幸。”黄飞虎抱拳说道:“丞相,纣王无道,我等只能来此寻求正义。”
在西岐,黄飞虎开始重新整顿自己的军队。他将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传授给西岐的将士们,并且与姜子牙等人共同商讨对抗纣王的策略。
他的儿子黄天化在西岐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他的武艺日益精进,成为了西岐军队中的一员猛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岐的军队日益强大。黄飞虎时刻盼望着能在战场上与纣王再次相遇,他要让纣王为贾氏的死和他的暴行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商周大战的战场上,黄飞虎总是冲在最前面。他的破穹枪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他心中的怒火燃烧着,那是对纣王的仇恨,也是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而他怒反朝歌的故事,也在西岐乃至整个天下传颂开来。人们敬佩他的勇气,也为他的遭遇感到悲愤。他的反戈成为了商朝走向覆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抗纣王暴政的伟大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