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安翻看着名单,突然看到一个名字,让他停顿片刻,不由地冷笑出声。
“爹,这个人送来的东西,一会让人退还回去。”
王四顺诧异,露出疑惑的神情。
“谁?”
“吴家。”
竟然好意思来送礼,谁知道安的什么心?
前面想把他赶尽杀绝,如今倒好意思来讲和,想的美!
“我不记得收了他家的礼,莫非人多,搞混淆了?”
看样子上门的人多,这几天几家店的生意更好了,事都压在一起,可能忙糊涂了。
本来因为生意,和吴家就有冲突,但不至于像吴薛两家成为死对头,但总归不太好。
再加上后来从林秋兰口里知道了,吴家对林向安做的事,他就很火大。
但对方家大业大,林家根基浅,就只能认下这口气。
自从林家的酒肆开起来,对方家的香玉斋的生意受到最大冲击,他这才解气。
但没想到儿子考中了小三元,这吴家竟然有脸来上门。
想到过去的事,王四顺就气愤,“放心,我让阿桥把礼送回去,他家的东西我们不稀罕。”
这礼退回,就代表两家没有和解的可能。
“爹,你回头找刘教头,让他帮忙介绍几个人品好,会武的人,聘来咱家当护卫,让他两个人默默跟着阿忠和嘉月,保护他们安全,月钱可以给高些,但一定要负责。”
“你不提,我也有此意,已经再留意了。”
林向安点点头,考虑到要写请帖,而且都是周边的亲朋好友,请帖基本上一天就能送到。
“爹,三日后,就在咱们家的酒肆请客,提前让掌柜和客人沟通一下,若有预约的,就协商一下,送些优惠补偿。”
这事林向安还没有回来,王四顺就已经在安排了。
“我想着咱家好久没有过这么喜庆的事,肯定得宴请庆祝一下。但你没回来,日子不好定,就怕哪天用到,提前和掌柜的打过招呼了。”
“行,爹,菜单方面您看着办,我来写请帖,明日让人帮忙送出去。”
这事就这样定下了,又聊了一些细节,随后林秋兰就做好了饭,喊大家出来吃饭。
林秋兰一叫唤,所有的人都动了起来,一起帮忙端菜摆碗。
一家八口人,吃了一顿热热闹闹的饭。
......
夜里林向安盘算了一下人,要写请帖的人还不少。
几位同窗好友,还有李夫子。
除此之外,林向安给知县、县主簿、县丞、周教谕、徐山长都写了请帖,来不来随便他们,但礼节要到。
但林向安还是希望有几个人到场,这样能告诉众人,这些人对他的看重。
想对他下黑手,得掂量一下。
至于家里的亲人,大姨、小姨这边没写请帖,但让他娘带着林桥,上门去请。
周围的街坊邻居,让弟弟妹妹陪着林老太去说,会更好,还能让老太太显摆高兴一下。
至于王家村子这边,其他人不用请帖,但二叔公要写请帖。
还有一些没怎么来往的大户,也要写帖子,让林桥帮忙送去就行。
有读书人的才写请帖,没有读书人,都不认得字,浪费还不实用。
王家那边亲人需要他爹王四顺去请。
但王老爷子和王老太,他不亲自去请,不太好。
离开之前,村里人做的也挺厚道,他至少该露个面。
忙活大半天,夜深了,林向安才入睡。
第二天,吃完早食,林向安便跟爹娘商量如何去请人,对于他的做法,两人没意见,于是就各自分头行动。
县里的几位,需要林向安亲自去送请帖,才能表现诚意。
林远先陪着林向安去的县衙。
到县衙,一说明来意,还没让人转交,衙役就领着他进去了,让他自己亲自去送。
刘知县见到他来送请帖,非常高兴的接过去,拉着他聊了一会,大致意思让他好好学,早点考中举人。
最后说一定会来的。
林向安听到这话后,心里乐开了花,刘知县会赏脸,那么其他人一定会捧场。
毕竟顶头上司都去,你这下面人,得有点眼力劲啊!
后面一一亲自送了过去,幸好距离比较近,大部分要他亲自请的人,都在县学,倒也方便。
杨辉这边已经让人帮忙带过了。
回到县里,林向安就去给李夫子送请帖,见李夫子正在给学生上课,林向安就没有打扰,便让吴小山帮忙转交。
等送完请帖,回到家都已经是下午申时了。
第二日一大早,林向安就跟着王四顺一起去乡下,而林秋兰带着林桥去请大姨。
王四顺赶马车的时候,林向安也坐在外面,看着路上多年不变的景色,林向安怀恋地说道。
“爹,上次和您单独一起回去,还是弟弟妹妹出生,咱们去报喜吧!”
被林向安提到那时的记忆,就想到了儿子读书的契机,感叹道。
“是啊,你那年才五岁,咱们就赶着家里的驴,慢悠悠的回去。”
一下子就记起了当时的画面,林向安轻笑出声,“我还记的爹叮嘱我王家的情况,让我回家记得叫人。”
“你这孩子,记性好,虽然那时小,但我说了一遍,你全都记住了,就再也没叫错人。”
父子俩聊着这个话题,不禁相视一笑,好久都没有这样的时光了。
一边看路,一边赶着马,王四顺不经意地开口。
“儿子,谢谢你帮爹照顾着王家。”
有些事,不是他的功劳,王四顺非常清楚。
当他选择做上门女婿,对面临的局面,就已经想的很清楚了。
在港口干活的时候,他就明白穷苦人家是没有面子的,能养活家人,什么事都得忍。
如今,得于林家的生意,王老爷子和王老太在村里腰杆子挺直了,也没人再说他的是非,对他态度也客气。
这些主要都看在他儿子的面子上,才会这样的。
“爹,咱们一家人,说谢就太生分了,这是儿子该做的事。”
爹娘的养育之恩,是林向安这一生都想报答的。
他记得娘亲生他的不易,也记得爹每天的辛苦,家里能够这样稳定,也有他奶的包容和理解。
在这个古代的社会里,他想有能力守护着这份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