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苑》的“立节”篇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徐弱的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故,崔杼弑杀了庄公,随后威逼群臣参与盟誓,徐弱也被迫卷入这场权力的旋涡之中。
面对此等局势,徐弱心中悲愤交加,愧疚难耐。他寻得同僚雍门子狄,言辞恳切地言道:“我受国家俸禄,却未能在君主遭逢不测之际舍身护驾,有何颜面立于朝堂?现今被迫立誓,我决意于立誓之时自尽,以表我对君主的忠心耿耿。”然,雍门子狄却有不同之见,其认为于君主遇害之紧要关头未能及时赴死,此时再亡已无意义。遂,雍门子狄做出惊人之举,毅然决然于立誓之前,孤身闯入崔杼府邸,以近乎自戕之攻势,扞卫自己对君主之忠诚。
徐弱闻此,深受震撼。其敬重雍门子狄之果敢与忠诚,或许自觉不可在忠义之举上落于人后,又或许更坚定了以死明志之决心,最终,徐弱亦追随雍门子狄之步伐,择自尽而亡。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弱是一位忠诚且极具侠义精神的人。在他的观念里,食君之禄,必当为君分忧,这是不可动摇的准则。君主蒙难,对他而言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他深感自己肩负着维护忠义与正义的责任,唯有以死明志,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才能扞卫自己心中的信念。虽然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他的行为可能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徐弱的举动无疑是对侠义与气节的极致坚守,彰显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 。(还有很多例子如豫让三刺赵襄子等)
雍门子狄,作为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其生平事迹虽历经岁月流转,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彰显出他对国家和君主的赤诚之心。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事迹主要有以下两则:
越军来犯,以死明志:越国军队来势汹汹,直逼齐国边境,齐国顿时陷入一片恐慌。值此危急关头,雍门子狄义无反顾,径直走到齐王跟前,恳请齐王允许他自尽。齐王闻之,满脸狐疑,实难明其此举深意。雍门子狄见此,沉凝开口道:“昔日,大王外出狩猎,车左车轴突生异响,仅此微末之变,便惊得大王失色,车右武士旋即自刎谢罪。而今,越国大军压境,此等惊扰,较车轴作响何止严重千倍万倍。我身为齐国大夫,承蒙齐王厚恩,值此关乎国家存亡之秋,理当肩负责任,以死明志。”言罢,他毅然决然地拔剑自刎。越人闻此,震撼不已,暗忖:齐王竟有如此忠义之士,若与之交战,胜负实难预料。遂,越国军队不敢贸然行动,旋即引兵撤退七十里。
崔杼弑君,舍身赴义:齐国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崔杼公然弑杀庄公,而后妄图通过胁迫群臣盟誓的方式,巩固自己的权势,稳定混乱的局面。雍门子狄与徐弱也未能幸免,被裹挟其中。徐弱心怀忠义,打算在盟誓之时,以自杀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庄公的一片忠心。然而,雍门子狄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在君主遇害的那一刻,自己没能及时挺身而出,以死相护,已然是失职。如今再选择在盟誓时自杀,意义不大。深思熟虑之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在盟誓之前,孤身一人闯入崔杼家中。他抱着必死的决心,以自杀式攻击的方式,向崔杼发起了最后的反抗,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君主至死不渝的忠诚。
崔杼(?——前 546 年),姜姓,崔氏,名杼。其谥号为“武子”,故又被称为崔子或崔武子。此人乃春秋时期之齐国人也,一生历经齐惠公、顷公、灵公、庄公以及景公这五世,曾担任过执政大臣一职,位极人臣,官至正卿。
话说那齐惠公十年(前 599 年)之时,惠公不幸病逝,而后由其子公子无野继承大统,此即齐顷公是也。想当年,崔杼深得齐惠公之宠幸,可谓是风光无限。然而,待得惠公撒手人寰之后,局势骤变。齐国之上卿高氏与国氏对崔杼心存忌惮,深恐遭受其逼迫欺凌,于是乎,二人联手施为,竟将崔杼逐出了国境。可怜那崔杼走投无路之下,只得仓皇出逃,一路颠沛流离,最终狼狈地逃奔至他国。至于其所逃往之地究竟为何处,史书中并未有明确记载,但想必也是一处能够让他暂且栖身之所吧。自此以后,崔杼的命运便如那风中残烛一般,飘摇不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过去了二十多个春秋寒暑。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崔杼一直在卫国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然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就在庆克之乱即将爆发的前夕,他终于迎来了转机——被召回了阔别已久的齐国。
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势力此消彼长。公元前 574 年,正值鲁成公十七年,齐国的局势也处于动荡之中。当时在位的齐灵公独具慧眼,看中了崔杼的才能,于是册封他为齐国大夫,委以重任。
就在同一年,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高无咎的儿子高弱竟然召集起众多族人,在自己的封地卢邑(现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部)悍然起兵谋反!这一突发事件令整个齐国朝野震惊不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齐灵公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策。他任命崔杼担任主将,而庆克则作为副将,共同率领大军前去讨伐叛逆的高弱。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动地。崔杼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庆克也毫不示弱,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烈的鏖战,最终高弱抵挡不住强大的攻势,选择了投降。这场叛乱得以平息,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由于在平叛中立下赫赫战功,崔杼得到了齐灵公进一步的赏识和提拔。与此同时,庆克的儿子庆封和庆佐也因父亲的功绩而备受器重。从此之后,崔氏和庆氏家族逐渐崛起,取代了原本国氏和高氏两家在齐国的重要地位。
时间来到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 573 年)的十二月,寒冬腊月,大地一片萧瑟。但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却从未停歇。在这个月里,崔杼与孟献子、晋侯、宋公、卫侯以及邾子等人相聚于虚朾(如今位于山东泗水县一带),共同缔结同盟之约。这次结盟无疑将对齐国乃至周边各国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话说那齐灵公,迎娶了鲁国女子颜懿姬作为正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颜懿姬未能诞下子嗣。在此情形之下,齐灵公只得将目光转向了颜懿姬陪嫁而来的侄女鬷声姬。幸运的是,鬷声姬倒是争气,为齐灵公生下一子,名唤公子光。于是乎,齐灵公顺水推舟,将公子光册立为了太子。
在齐灵公众多的姬妾之中,有两位颇为出众,分别是仲子和戎子。其中,那戎子深得齐灵公的宠爱,集万千恩宠于一身。而仲子也为齐灵公育有一子,取名公子牙。只是,由于种种缘由,仲子在生下公子牙之后,竟将其托付给了备受宠幸的戎子来抚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戎子仗着自己得宠,竟然斗胆向齐灵公提出请求,希望能立她所抚养的公子牙为太子。面对爱妾的这般要求,齐灵公竟是毫不犹豫地应允了下来。就这样,原本的太子公子光惨遭废黜,被迫迁居至东部。而公子牙则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太子。与此同时,齐灵公还任命高厚担任太子牙的太傅,夙沙卫出任少傅,负责教导和辅佐这位新太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齐灵公已是重病缠身,生命垂危。就在这关键时刻,一直暗藏野心的大臣崔杼瞅准时机,暗中策划行动。他悄悄地将早已被废黜的原太子光迎接回朝,并扶持他登上了国君之位。至此,齐庄公正式继承大统。
时维齐灵公二十八年(前 554 年)五月二十九日,久病不愈的齐灵公终是油尽灯枯,与世长辞。而新君齐庄公顺利接掌政权,开启了齐国历史的新篇章。
待到八月时节,秋风瑟瑟,寒意渐浓。此时的朝堂之上,局势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崔杼因拥立之功,权势愈发膨胀。他先是在酒酣耳热之际,悍然下令诛杀了身为太傅的高厚,紧接着又毫不留情地兼并了高厚的全部家财和采邑。可怜那高厚,兢兢业业辅佐太子,最终却落得如此凄惨下场。
再说这齐庄公,本就是靠着崔杼的鼎力相助才得以登上王位。因此,在即位之后,他对齐庄公更是言听计从,百般宠信。二人沆瀣一气,结成死党同盟,大肆排斥异己势力。久而久之,齐国上下渐渐形成了以崔杼为首的专政局面,朝堂内外人人自危,一片乌烟瘴气。
话说那齐国棠邑之地,有位大夫,其夫人名唤东郭姜。此女乃崔杼家臣东郭偃之妹,生得花容月貌、楚楚动人。怎奈天妒红颜,棠公不幸离世。待到葬礼之时,崔杼亲自前往吊唁。当他一眼望见棠姜时,不禁被其美貌所倾倒,心中暗生情愫,当即决定要迎娶棠姜为妻。
然而,此事却并非那般顺遂。原来,崔杼与棠姜二人的先祖,一个是丁公,一个是桓公,皆属姜姓一脉。依着那时的习俗惯例,同姓之人不可通婚联姻。于是乎,东郭偃知晓崔杼心意之后,赶忙上前劝阻,言明其中利害关系。
可崔杼此时已被爱情冲昏头脑,全然不顾众人苦口婆心的劝告。他一意孤行,甚至还派人去占卜,希望能得到上天的指示。负责为其释卦的乃是陈文子,此人精通卦象之道。只见他一番推算之后,面色凝重地告诉崔杼:“此卦大凶啊!若执意迎娶棠姜,恐您将来会落得个无家可归的下场。”
闻听此言,崔杼却是不以为然。他狡辩道:“棠姜不过是一介寡妇罢了,又能如何?即便真有什么不祥之兆,想来也是她那已逝的前夫已然承受过了。”尽管如此,陈文子依旧苦苦相劝,但崔杼仍旧不为所动。
说来也巧,那些史官们为了巴结讨好崔氏一族,竟昧着良心说此卦大吉。崔杼大喜过望,随即将这所谓的“好消息”广而告之给众人。就这样,在齐庄公六年(前 548 年)的时候,崔杼终于如愿以偿地娶到了东郭姜,并与其育有一子,取名崔明。
话说那齐庄公竟与崔杼之妻棠姜有了私情,且屡屡前往崔家与之相会,甚至还将崔杼的帽子赏赐给他人。这等行径,就连庄公身边的侍者都看不过眼,纷纷进谏劝阻。然而,庄公却是不以为意,大言不惭地说道:“即便不用崔杼的帽子,难道就不能用其他人的帽子吗?”
此事传到崔杼耳中,令他愤恨不已。加之此前庄公趁晋国栾氏作乱之际贸然出兵攻打晋国,崔杼断言晋国定然不会善罢甘休,必将会寻机报复。如此一来,崔杼心中杀意渐起,盘算着若能除掉庄公,便可向晋国示好。只可惜一直苦无良机下手。
再说那庄公,曾经鞭打过一名名叫贾举的侍从,但事后不知怎的,又开始对他亲近有加、宠爱信任起来。而这贾举呢,因先前受辱之事早已心怀怨恨,如今见崔杼有意对付庄公,当即表示愿为其寻找时机谋害庄公。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齐庄公六年(公元前 548 年)五月。这一日,莒国的莒犁比公前来齐国朝拜。十六日那天,齐庄公在北城特意设宴款待这位贵宾,并举行了隆重的享礼。而此时的崔杼,则借口身体抱恙,索性不再理会朝政之事。
次日,也就是十七日这天,齐庄公竟然亲自登门拜访崔杼,名义上是前去探病,实则是想借机再次与棠姜幽会。棠姜见状,只得先一步进入内室躲避。可谁知,这庄公色胆包天,紧跟着也一同走进内室,而后两人又鬼鬼祟祟地从侧门溜了出去……话说那一日,齐庄公心情大好,竟然拍着宫殿中的柱子唱起歌来。此时,侍人贾举却面色阴沉地守在门口,并严厉禁止齐庄公的随从进入殿内。只见他独自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大殿,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大门紧紧关闭。
就在这一瞬间,原本寂静无声的大殿里突然涌出一群全副武装的甲士。这些甲士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向齐庄公扑去。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齐庄公惊恐万分,他急忙登上高台,声嘶力竭地大声呼喊:“求求你们饶我一命吧!”然而,众人对于他的哀求毫不理会。
见求饶无果,齐庄公又赶忙换了一种方式,他焦急地喊道:“要不我们结盟如何?只要放过我,今后我定当重重报答各位!”可是,众人依旧无动于衷。
万般无奈之下,齐庄公绝望地再次开口道:“既然这样,那就让我在太庙中自行了断吧,请给我最后的尊严!”然而,即便他已经把姿态放到最低,众人仍然不为所动,坚决不肯答应他的任何要求。
这时,人群中有一人高声说道:“国君大人,您的下臣崔杼此刻病重卧床,无法前来听从您的命令。此处距离公宫甚近,我等只是奉命在此巡夜搜捕那些行为放荡淫秽之人,除此之外,并未接到其他旨意啊!”
听到这番话,齐庄公心知大势已去,但求生的欲望仍驱使着他做最后的挣扎。只见他不顾一切地转身翻过围墙,企图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可惜的是,那些甲士们反应极快,纷纷张弓搭箭,一时间,箭矢如雨般朝齐庄公射去。其中一支利箭准确无误地射中了他的大腿,剧痛瞬间传遍全身,齐庄公惨叫一声,从墙上跌落下来,重重地摔在了墙内。
看到齐庄公受伤倒地,众甲士立刻蜂拥而上,手起刀落,结束了这位国君的性命。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弑君事件落下帷幕。
而在崔杼成功弑君之后,参与此事的贾举以及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和祝佗父、申蒯等人,最终也未能逃脱被诛杀的命运。
到了十九日这天,崔杼拥立齐庄公的弟弟杵臼登上了国君之位,史称齐景公。自此,齐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景公继位后,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
杀史
春秋时期,齐国权臣崔杼设计诱杀了庄公,并拥立景公即位。此后,他自封为右相,权势滔天。然而,崔杼深知自己的行为不得人心,担心百官不会真心臣服于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威,他决定率领百官前往太庙举行歃血盟誓仪式。
这件事情注定会被载入史册,崔杼深知其中利害关系。因此,他特意召来负责撰写历史的太史伯,与他私下商议如何记录这段历史。崔杼要求太史伯在史册中将庄公的死因写成“因患疟疾而去世”,试图掩盖自己谋杀国君的罪行。
太史伯听完崔杼的要求后,心中十分清楚这是违背史实的,但作为一名史官,他坚守着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毫不犹豫地,他拿起笔,郑重其事地写下了“崔杼弑其君”五个大字。
崔杼见状,顿时怒不可遏。他恶狠狠地对太史伯说道:“你若不按照我的命令去写,就只有死路一条!”面对死亡的威胁,太史伯毫无惧色,义正言辞地回应道:“如果不能据实记录历史,那还要我们这些太史有何用?我宁愿一死,也绝不歪曲事实!”
见太史伯如此坚决,崔杼恼羞成怒,下令将太史伯处死。紧接着,太史伯的两个弟弟相继接替了兄长的职位。但他们同样不畏强权,坚持如实地记录下“崔杼弑其君”的真相。结果,这两人也惨遭崔杼杀害。
当太史伯的第四个弟弟太史季上任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迫于压力向崔杼屈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太史季依旧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写下了相同的内容。此时的崔杼内心开始感到惶恐不安,他意识到即使杀掉再多的太史,也无法改变人们对真相的追求。最终,崔杼无奈之下只得放过了太史季。
就这样,太史季成功地将崔杼弑君的真实情况记入了史册。与此同时,南方的史官家族——南史氏听闻太史一家皆因坚持直书而遭难,担心齐国的历史会被篡改。于是,南史氏家族中的一员怀揣着竹简匆匆赶来,准备接替太史们继续完成这项使命。幸运的是,当他赶到时得知太史季已经如实记载了事件经过,这才放心地转身返回。
太史兄弟以及南史氏所展现出的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了后世史官们遵循的楷模。他们用生命扞卫了历史的真实性,让后人得以了解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崔杼的第一任妻子在生下崔成、崔强后便去世了。后来,崔杼娶了东郭姜,两人生了崔明。东郭姜将前夫的儿子棠无咎也一并带到了崔家,棠无咎便与东郭偃一起辅佐崔氏。因长子崔成有病,崔杼便将其废黜,另立崔明为继承人。崔成请求前往崔邑(今山东省济阳县东北)生活,崔杼同意了。但东郭偃与棠无咎却不肯让崔成得到崔邑,理由是崔邑乃宗庙所在的城邑,一定要让宗主居住。崔成与崔强知道后十分生气,想要把两人除掉。于是,崔家兄弟便禀告左相庆封,称崔杼只听从棠无咎和东郭偃的话,其他父老与兄长都说不上一句话。于是,大家很害怕此二人会对崔杼不利。庆封称自己需要想一想,让崔氏兄弟二人先行回家。随后,庆封把这事告诉了卢蒲嫳(piè)。卢蒲嫳认为崔杼杀害国君,是齐国的仇人,上天也许准备抛弃他了。而且,这也是崔氏家族的混乱,让庆封不必伤脑筋。崔家衰弱,就是庆家的强盛。几天后,崔成、崔强又来了,提起前事,庆封说:“只要对他(崔杼)老人家有利,一定要把他们(棠无咎、东郭偃)除掉。有困难的话,我会帮助你们。”九月,崔成、崔强在崔氏的朝堂上杀死了东郭偃与棠无咎。
崔氏一族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内乱之后,整个家族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崔杼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怒不可遏,气得火冒三丈。然而,令他感到震惊和愤怒的是,他平日里那些忠心耿耿的手下们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纷纷逃离,跑得无影无踪,甚至连一个愿意留下来帮他套车的下人都找不到!无奈之下,走投无路的崔杼最终只得下达命令,让负责养马的圉人前来帮忙套车,并让一名宦官充当车夫驾驭车辆,准备出门去处理这场棘手的内乱。
坐在车上,心情沉重的崔杼不禁喃喃自语道:“倘若我崔氏家族还有福气的话,那么就让这场祸乱仅仅降临到我的身上吧,就此打住也好啊……”带着满心的忧虑和一丝渺茫的希望,对家族内乱实情一无所知的崔杼匆匆忙忙地赶去向庆封求助,恳请他出手相助,协助自己平息这场愈演愈烈的家族纷争。
庆封听闻此事后,表现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信誓旦旦地说道:“崔兄不必担忧,咱们崔家和庆家本就是亲密无间的一家人,如今你遇到如此困境,小弟岂有坐视不管之理?请放心,只要你点头应允,我定会全力以赴,替你去狠狠教训那崔成、崔强两兄弟一番!”见庆封如此仗义,崔杼感激涕零,毫不犹豫地点头同意了庆封的提议。
得到崔杼的许可后,庆封当机立断,迅速派遣手下得力干将卢蒲嫳率领大批全副武装的甲士气势汹汹地杀向崔氏府邸。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崔成和崔强兄弟二人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地指挥族人加固自家的宫墙,做好严密的防御措施,拼死抵抗卢蒲嫳所率军队的猛烈进攻。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卢蒲嫳虽然兵力占优,但却始终无法攻破崔氏坚固的防线。
久攻不下的卢蒲嫳心急如焚,眼见战况胶着,他心生一计。只见他转身面向围观的国人们,高声呼喊起来:“诸位乡亲父老们,这崔成、崔强兄弟二人以下犯上,挑起家族内乱,实乃大逆不道之举!如今我们奉庆大人之命前来平叛,还望大家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事成之后,必有重赏!”原本只是抱着看热闹心态的国人们听到这番话后,群情激昂,纷纷响应卢蒲嫳的号召,加入到围攻崔氏的队伍中来。
在众多国人的协助下,卢蒲嫳一方的实力大增,很快便打破了僵局。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最终成功攻入崔氏宅邸,将崔成和崔强兄弟斩杀于刀下。至此,曾经显赫一时的崔氏家族彻底覆灭,其家族中的所有人口以及巨额财物也尽数被庆封一方掠夺一空。
而此时,崔杼那位美丽动人的妻子东郭姜得知家族惨遭灭门的噩耗后,心如死灰,绝望地选择了上吊自尽,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卢蒲嫳圆满完成任务后,得意洋洋地回到庆封处复命,并亲自驾车护送身心俱疲的崔杼返回家中。一路上,崔杼望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街景,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痛苦。到了崔家,崔杼发现自己已经无家可归,于是也上吊自杀了,尸体被齐景公戮曝。
本是茫茫齐国客,偶遇权臣作乱时。
身死魂灭心不改,要留忠名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