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后面,玉不识的声音也渐渐低了下来。
杨广真的不好吗?
其实他也是做过一些实事的,像是迁都洛阳,虽然时间很紧,但洛阳城的规划很是完善,哪怕到了五代、北宋时也仍在使用,洛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还有他下令修订的《大业律》,命人开凿的大运河,还有他统一的南北,开创的科举……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也是在他父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但不管是不是吧,这也确实都会被归为他的功绩。
是的,哪怕他修建的洛阳和开凿的大运河死了很多人,但学历史的既要看当下也要看发展,或许那个时候的百姓痛骂他,憎恨他,但后世也有更多的百姓受此恩泽,这也是抹不去的事实。
但是更多的,是他那些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事情。
难道汉武帝没有被骂穷兵黩武吗?在古代,汉武帝的地位可是不如他爷爷汉文帝来的高,也有很多人会骂他穷兵黩武,但也有更多的人认可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穷兵黩武开拓疆域,也是因为他最后拉住了那驾狂奔的马车,让汉朝慢慢停了下来,重新修生养息。
这是杨广没有做到的。他甚至没有汉武帝的成就,更是谈不上什么收手,最终隋朝便是和他一起冲向了死亡。
而随着他一同离开的,还有那些数以百万计的人丁。
这也是他身上抹不去的罪孽。
【或许,当时的杨广早已窥见了王朝“死”的气息——
他不愿正视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现实,身边的佞臣也就随着他的心意不以实情相告,谎称造反的农民“渐少”。
但事实就摆在那里,他总想着不去看便不会知道那些现实。
与此同时,他也更加的放纵自己。在最后一次巡游江都时,他的行为已经越发的荒淫昏乱,他一边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一边又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他照的是什么呢?是他的脑袋——据说,当时锐意尽失的杨广常引镜自照,更是会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而他的脑袋,他的性命,最终也留在了他喜欢无比的南方。】
【那已经是隋朝最后的年岁了,杨广见天下大乱,也已无心回北方,他想要留在这里了。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一点,当时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杨广不愿回北方,但他们依旧思念着家乡。
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杨广听闻此兵变的消息,仓皇换装,逃入西阁,但还是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
被逮获的杨广也自知此生无望,想要饮毒酒自尽,但叛军不许,他们的怨情太深太浓了,最后是命令狐行达将其缢弑,时年五十岁。
而杨广造成的大乱,使得在他父皇手上发展起来的华夏,人口锐减到两百余万户。
这个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后陈棱集众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
在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
杨广的一生就此结束了,隋朝,也结束了。】
“就这杨广的做法,隋朝灭亡也不是很冤。”
刘邦也是一个王朝末年中走过来的,他当然知道那是个什么日子,反正他是不愿意再去经受一遍的。
而在天女口中,隋朝似乎在比之秦朝有过之而不及,他都可以想象的出来,那劳什子隋朝的最后的光景,会是怎么一个混乱。
只不过,当他听到杨广的操作,脸上微微流露出来的惋惜,顿时僵住了。
什么叫做,不走了?这么轻率的吗?都不考虑当时的情况吗?
天女说那些卫士们是想家的,那怎么可能不引起兵变呢?蚁多尚且能够咬死象,这么多从驾的卫士,杨广当真能够保证他们别无二心吗?
而紧接着的内容,也让他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他打仗是没有韩信等人厉害,但他会看人啊!就杨广的这操作他还是有些看不明白的。
而后世的朝代则是更加清楚玉不识没有讲解的、当时杨广的操作——
杨广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率众前往江都,这也使得手下的将士们告别亲人、背井离乡。而到了江都,他不思进取,不去想该怎么办,而是选择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醇酒美人、骄奢淫逸,使得群臣百官愤恨悲痛、心灰意冷,也包括他手下的禁卫军骁果。
骁果有一个特点,他们大多数都是关中人,而关中人的家乡观念也很重,自古以来安土重迁,不愿远离自己的家乡。而杨广此次来江都之前,并没有告诉骁果不再回去了,他们以为此次和以往一样,只是一次普通的出巡,直到来了江都之后,大家才得知杨广的心意。一下子,骁果顿时炸了营:不回去了那我们岂不是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吗?我们的父母妻儿今后该怎么办?
眼看军心不稳,杨广一拍脑门儿,立刻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他马上下令:扬州城内所有的未婚女子,全部停止谈婚论嫁,都嫁给骁果们!这样他们在这扬州有了羁绊,就不会想着回去了。
回想起曾经听闻的往事,李世民轻叹一声。
他微微阖上眼睛,语气低落:“隋炀帝是自己痛快了,确实全然不顾当时的百姓。”
其实别说是百姓了,那个时候的杨广是除了他自己以外的人都不关心了,就像之前“嫁人”的馊主意难道是真的想要安抚哗然的军民吗?不见得,他依旧还是那个任性妄为的皇帝。
房玄龄:“所以陛下,我们更应该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太平盛世,是所有人都期盼着的。”
李世民睁开眼睛,精神一振:“是的,我们当以史为鉴,莫要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