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事变之后,作为杨虎城的嫡系,孙蔚如和第四集团军在重庆中央那里都不怎么受待见。
孙蔚如治下很严,唯恐出现什么差池,被人抓住小辫子。在日常中他个人也是谨小慎微,深居简出,不主动与人结交,他这种态度之下,来拜访他的人也不多。
对于李志坚刚来娘子关就来拜访他,孙蔚如多少也还是有点意外。
在他看来,晋绥军现在几次大胜,现在势头正旺,作为晋绥军主力军军长的李志坚,更是春风得意,手下有精兵近五万,而他第四集团军总共也不到四万人所以,李志坚在到了娘子关后,未必会来主动拜访他。
没有想到李志坚刚一来娘子关,就先主动来拜访他,李志坚在到来后,根本没有少年得志的骄狂,一直执晚辈礼,行为言语真诚,他饱经世故,自然可以感受的出。
孙蔚如本身对李志坚的战绩比较认可,李志坚在三次太原会战的表现足以堪称让人惊艳,作为军队高层,他自是有些情报渠道,在得知李志坚在武汉会战期间,率军在敌人后方搅动风云,同时将部队实力扩充了将近一倍的事情后,作为领兵者,孙蔚如内心中对李志坚也是有一点佩服。
所以孙蔚如内心的戒备也在一点点放下,开始真诚的进行沟通。
在听到43军日常的训练中每个战士每月要进行几十发子弹的射击,平均每月参加几次战斗时,虽然知道晋绥军的后勤相对来说比较好,但是肯定达不到这种补给水平,于是好奇发问。
李志坚于是将其在成军之后不断寻找战机求胜的经历说了出来。
在山西省外作战之时,43军基本上没有什么后勤,大多是靠战斗的缴获来战斗,43军除了冲锋枪是纯晋造外,其余的兵器的很多是缴获的日械。
有时候去战斗就是为了求胜,为了胜了之后可以获得对方的补给和装备,进而有能力来应对下一次战斗的消耗。如果是休战状态,43军所带的物资根本无法满足全军的消耗。
这种胜仗打多了,部队官兵的经验就越多,信心就在不知不觉中也就增强了,部队的氛围就比较好,所以部队在面对日军时也不畏战。之后就再不是被动的接战,从来而是去主动求战、寻战。
除了战斗之外,李志坚在日常中,将缴获的弹药的相当一部分用来训练官兵的射击技能,尤其是两年内入伍的兵员。训练的好,战场上的表现也就好,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听完李志坚说得之后,孙蔚如心中触动颇大,甚至可以说是震撼,他知道43军的战斗力强,但是不知道战斗力是怎么出来的,听李志坚说完之后,孙蔚如心里自己就承认,这样的部队不是强军也不可能,并且这个过程说着容易,但是做起来他自然知道很难,对李志坚产生了更多的军人骨子里的认同。
两人也是越谈越投机。
李志坚随后说道,43军之后的策略就是立足于守住娘子关的前提下,对河北进行出击,打乱日军在华北平原,尤其是冀中等地的部署,并趁机和日军抢夺一些人口和粮食等战略资源,力争通过作战削弱日军实力,进而延迟日军对山西的下一次攻势。
这一方面需要娘子关一线的稳固做支撑,这就需要所有守军都能精诚团结,互相配合。他到时候率领一部出征之后,留下的部队难免单薄,就需要友军多帮助和配合
另一方面,李志坚也征询孙蔚如的意见,第四集团军有没有兴趣派出一部和43军一同出击。既可增加出击河北的力量,又让第四集团军有机会练兵,毕竟兵必须要练和战,通过日常训练和战时磨炼,来筛选和打造精兵,或许也能多获得一些补给。
李志坚说的要率军主动出征日军,蔚如非常赞同,作为一个心怀家国,胸中血气激荡的儒将,孙蔚如平静的外表下,时刻有着杀敌建功的想法,同时又有着不俗的眼光和境界,知道李志坚想要做的事的意义,瞬间引为知己。
对于李志坚建议的让第四集团军一部一同出征,孙蔚如也有些意动,他对于李志坚说的精兵必须多练和战的观点非常认可,他作为跟随杨虎城在沙场征战多年的宿将,心中自然知道兵贵精而不贵多,没有经过良好训练和实战经验的士兵,实际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什么战斗力。
越是往下想,孙蔚如派兵与43军一同出战河北的念头就越强。
陕军如果一直像以前那样下去,到底还能坚持多久都是一个未知数,孙蔚如无数个日夜在思考第四集团军的未来,始终不得其法。
不过他现在他感到自己找到了那条出路,那就是不断的战斗。在战斗中强大,不光通过胜利获得人员、物资,还能获得声望。被动的守势根本无法扭转陕军的现状,想要通过避战来保住实力,最终也难以实现,唯有不断的进取,或可以走出一条光明的大路。
李志坚看到孙蔚如已经意动,出征的事情他还只是个想法,需要一段时间的筹划,所以也就没有催要孙蔚如的回答。
当天晚上,孙蔚如设宴招待李志坚,由38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作陪,几人喝的不少,但是因为高兴,竟然都没有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