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构建者
在心理学对人类道德发展的探索进程中,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道德思维演进的清晰画卷。他的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占据重要地位,更对教育、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本质与方法。
1927 年,科尔伯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他成长于一个富裕且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优渥的条件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视野。年少时期的科尔伯格就展现出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浓厚兴趣,常常思考道德准则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这种早期的思考为他日后投身道德发展研究埋下了种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尔伯格中断学业投身反法西斯斗争,他参与了帮助犹太难民偷渡到以色列的行动。这段经历让他亲身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深刻体会到道德抉择在极端环境中的艰难,进一步激发了他对道德问题深入研究的决心。
战后,科尔伯格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和扎实的知识基础,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本科学业,并顺利进入该校研究生院继续深造,主攻心理学和哲学。在芝加哥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科尔伯格接触到了众多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观点为科尔伯格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灵感,促使他开始思考能否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人类道德发展理论体系。
科尔伯格的核心研究围绕着人类道德发展展开。他采用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道德困境故事,其中最着名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一位名叫海因茨的男子,他的妻子身患重病,濒临死亡,而唯一能救她的药却价格昂贵,海因茨无力支付。在这种情况下,海因茨是否应该偷药呢?科尔伯格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讲述这些故事,并询问他们对于故事中主人公行为的看法以及背后的理由。
通过对大量访谈结果的深入分析,科尔伯格提出了着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主要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对错,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在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儿童认为凡是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而未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在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则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是否对自己有利。
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此时个体开始关注他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规范,努力维护社会秩序。这一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在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个体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认为好的行为是能得到别人赞扬和认可的行为;在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个体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认为只要是合法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达到这一水平的个体已经超越了具体的法律条文和社会习俗,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来进行道德判断。这一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原则定向阶段。在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和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的;在普遍伦理原则定向阶段,个体基于自己内心的道德原则进行判断,这些原则是超越法律和社会习俗的,如正义、公平、尊严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它深化了我们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道德思维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为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研究道德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在实践领域,该理论对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侧重于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而科尔伯格的理论强调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引导他们在思考道德困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道德认知水平。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设计合适的教育活动和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实现道德的成长。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严谨且具有创新性。两难故事法巧妙地创设了开放的情境,让参与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从而深入挖掘他们的道德思维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了解个体的道德判断结果,更能洞察其背后的推理逻辑,为理论构建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数据支持。
科尔伯格一生致力于道德发展研究,他的着作《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等系统阐述了他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经典文献。尽管科尔伯格在 1987 年因癌症去世,但他留下的道德发展理论如同璀璨的明灯,照亮了后人在道德研究和教育实践道路上的探索方向,激励着无数人为促进人类道德进步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