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里,了尘师徒二人整天轮流呆在庙里,看着庙里龙王爷脚下干爽的没一丝潮气,只能早晚虔诚焚香诵经,始终不肯布坛求雨。
庙外香炉的烟火熏得那四棵老槐树稀疏的叶子打了卷儿,可了尘和尚还是没有布坛求雨的打算,心急如焚的人们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抱怨起来,甚至有人大声辱骂了尘师徒。
“死和尚,你平时的本事到哪去了,咋到这节骨眼上就怂了,不顾人死活。”
“都说你有菩萨心肠,我看狗皮都不是,你只会装模作样的糊弄人。”
……
师徒二人默不作声,逼问得紧了,了尘和尚敲着木鱼,半天才吐出一句:“大灾已成,我也无能为力,大家趁早还是去河里山里讨个活命吧,晚了可就啥都没了。”说便闭上眼不再理任何人。
苗李氏带着王缃云她们见到这样的情形,也没了兴致,烧柱香直接回家。
隔天等人们再去龙王庙时,发现龙王庙大门紧闭,了尘和尚师徒二人已经进山去砍那能做凉粉的树枝,捋了在龙王庙前晾晒,用口袋装起来,放进禅房的瓮里,也在为渡饥荒做准备,无奈的人们想起了尘和尚的话,纷纷转头跑去米汤河,当然也有进山的。
米汤河里的胳膊粗的鱼在浅滩翻着身子吐白沫,石头底下碗口大的螃蟹 ,脸盆大的鳖全被人们捡了回来,吃不完的抹上盐,挂屋里阴干,进山的人则找寻任何能吃东西,野果,野菜什么的采回家充饥,这时人们才明白那了尘和尚说的河里山里讨活命的缘由,感叹了尘和尚参透禅机,看透不说透。
到了六七月,眼看着邓家庙镇上的麦子一天一个价,一斗麦子已经卖到了两块大洋,仿佛那一斗麦子不是粮食而是一条鲜活的人命,普通老百姓那能吃得起,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四处找寻一切能吃的东西,甚至把槐树叶都捋了回家吃,也有人家把留的麦种都磨了吃,更有揭不开锅的人,已经出门去讨饭去,大量的人涌进了县城和省城。
虽说县城里设了粥场,用来赈济灾民,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庞大的灾民生活,卖儿卖女的事时有发生,妻离子散的更是不计其数。
一时灾民,土匪,混在一起,乱成一锅粥,饿死的人随处可见,为了一口吃的大打出手,抢的头破血流,抢劫的事是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情形让岭上的人庆幸听了了尘和尚的话,才不至于这样。
青山到底是商人,刚开始闹蝗灾的时候,就预想到粮价肯定会大涨,他专门从渭北轧花厂赶回来,拉上满堂,低价从渭北买回两马车粮食,趁着夜色偷偷运了回来,藏在两家,想等收麦前后卖掉,挣个好价钱,眼看着麦子绝收后,秋粮种不到地里时,就犹豫起来,苗李氏那管这么多年,拉回这么多的粮食,不挣个好价钱多亏,就打算卖掉,但王缃云的劝说她改变了主意。
“看这情形,家家都缺粮食,这个时候咱不给家里留些粮食,而去卖粮食,要是让人知道咱家有这么多粮食,那还不得招引来土匪。”
苗李氏想想也是,虽说娘家哥是民团长,但也架不住不要命的土匪,吩咐把粮食藏了起来,不再做卖掉的打算;佘家因为遭过土匪,佘满堂和父亲佘占奎见到这样的情形,哪里还敢卖,在屋里重新挖地窖,把粮食早早藏了起来。
李大头平日里带着一帮民团,强取豪夺,大手大脚的吃喝惯了,何时为了一口吃的犯过愁,但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也不由得心里发慌,想着得赶紧屯点粮食,不然到时候没了吃的,手下这帮人还不乱了套。
他亲自去渭北扎花厂找到了青山,问能不能买到粮食。
“买是能买到,就是价格贵的吓死人。”
“不管多贵,只要能买到就行。”李大头急头白脸的说。
“不怕贵,就行。”
苗青山陪着李大头买了两马车粮食,临了还被李大头拉着一同把粮食运回三李村,在李家卸粮食时,李大头问他:“天旱得这么重,家里还有没有粮食,可不能让我外甥挨饿。”
“估摸着能对付过去。”
“那行,一会吃完饭后,你自己回家看下,如果不够,打发伙计来取些。”
青山“哦”了声,哪敢对他说实话。
吃过饭,苗青山赶着马车回到家里,在前房卸了马车,给嫂子报完账,说了李大头找他买粮食的事,嫂子夸了他几句后说道:“ 我还说这一半天把屋的粮食给送些过去,现在看来不用了,你来回跑得也累了,先就别去后面,回你那歇着,明了再到父母跟前坐坐。”
青山“哦”了声,径直回到自己的屋子。
“你咋这回回来了。”王缃云抬手放下手中的鞋底纳闷地问道。
青山看了看已经熟睡的三个娃,说帮李大头买粮食的事,王缃云皱起了秀眉,一脸的忧愁,她担心娘家能不能熬过灾荒,青山仿佛看穿她的心事,咧嘴一笑说道:“赵庄那边你放心,粮我已经让满堂悄悄送过了,凑合吃一年应该没问题。”
“只要不挨饿就行,现在谁不为一口吃的发熬煎,前天棋的丈人来借粮食,她让刘六给杨家送了几袋粮食。”
“送吧,家里的粮食她心里有数,肯定不会让咱一家老小受饥荒。”青山一脸自信的说。
王缃云叹口气,低下头说:“这场饥荒,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挨饿。”
“现在都是各顾各,能还管得了旁人。”
说完,青山闷头抽起了烟,他们彼此间都已经习惯了,简单的几句话就明白对方的心意,看着磕掉烟灰的丈夫青山,王缃云放下手里的鞋底说道:“夜深了,你也累了一天,早点睡吧。”
青山“哦”了声,爬上炕。
早上起来,吃过饭,苗青山去佘家找满堂,本想和满堂一起去问问董家看看,董志强的眼睛看不见,家里的地都种了大烟,也不知道有没有粮吃,没有的话再想办法送些过去。
那知满堂却不在家,也不知道这灾荒年,他又去了哪,只好跟佘占奎说了会话,告诉佘占奎他回来不停就要走,得去轧花厂。
原来佘满堂一大早去了董家,董家把地都是种了大烟,这个时候怕是也没了粮食,结果不等满堂开口,董志强倒先问他:“老三知道家里的情况,前天专门派人把粮食送回来了,我跟个废人一样,出不了门,你去苗家看看,你们两家要是缺粮,回头你来取。”
佘满堂一听,当即咧嘴笑了起来:“本来还想最缺粮的是你,我过来看看,需要的话,晚上我送过来,现在到不用担心了。”
董志强放下手里的放大镜,叹息一声,一脸担心地对满堂说:“这么大的饥荒,也不知道老二咋样。”
佘满堂只能安慰道:“别想那么多了,他一个大活人,不至于挨饿,放心吧。”
董志强满面愁容的抱怨道:“你说到底他咋想的,家里一心的供他念书,书念成念不成的放到一边,人倒念的没影了,这么多年连个音信都没有,就是有再大的难肠也该回来,家里人难道还会害他不成,屋里俩老人天天念叨,我都不知道咋说。”
佘满堂想到董志坚的处境,不由替他辩解几句。
“哥,别瞎想了,志坚哥不是那样的人,没准他有啥难言之隐,不方便回来吧。”
“满堂,我知道你跟他关系最好,要是你知道他的消息可不能瞒着我。” 董志强愣着看不清人的眼神说道。
满堂那敢说见过人,自从那次护送人回来后,董志坚也只找过他一次,只说让他沉住气,耐心等待,这些天,他也一直在焦急的等着董志坚人,又不能给董志强说,便顺口带了过去。
“我哪知道,不过以他的性子,不回来,肯定是不方便,不然他还能不回家。”
“唉……这叫啥事嘛。”董志强扭头嘟囔着。
佘满堂看得心里难受,想起身告辞,董志强拉住满堂说:“你好不容易来一趟,陪我多坐会。”
佘满堂只好坐下来,董志强转头喊凌霄娘做饭,非要满堂陪着他吃了饭再回。
俩人坐着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了一个中午,直到凌霄端过来两碗面叫吃饭,俩人才撂下话头。
一人一碗油泼面,凌云又送过来几瓣蒜,饭后满堂陪董志强说了会闲话,这才起身回家,一进门听说青山来家里找他,他没在。
“我这就找他去”
“晚了,早到渭北轧花厂了。”媳妇杏花戏笑着说。
“回来不停?”
“说是不停就走。”佘占奎坐在椅子上说。
“哦”满堂有点失望的坐了下来问道:“没说有啥事?”
“想让你问问董家缺粮不,要是缺,给送些过去,熬过眼下就行。”佘占奎磕着烟锅说。
满堂“哦”了声,告诉父亲自己董家的情况。
苗青山本想直接回渭北的轧花厂,可嫂子苗李氏却让陪着她去邓家镇给若棋送吃的,其实是苗李氏想去看看媳妇杨兰怀上么,这些话,她当然不能给青山明说。
到货栈,苗李氏撇下青山叔侄拉着媳妇杨兰去后面说了半天话,直到太阳快落山时才让青山赶着马车回家,这样青山又耽搁了一天没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