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生母为贤妃吴氏,明朝第七帝,于危难时刻上位。
由于其母是宣宗太子时期的侍女,他并未太受宣宗关注。
直到宣德十年,宣宗驾崩后,朱祁镇继位,他便被封为郕王,由于年岁太小,并未定封地,一直居住在京城。
而本该平平无奇度过富贵一生的他,却因英宗被俘一事,发生改变。
起初他只是被任命监国,但由于当时瓦剌利用英宗身份,不断下手谕让边关大开城门。
在于谦为首的一众大臣商量后,与正统十四年登基,断绝了也先的阳谋。
但他面临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局面,军事上,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已在土木堡之变中折损殆尽,京城兵力空虚,士气低落。
而瓦剌首领也先,挟持着英宗,正率领大军步步紧逼,意图直捣京城,将明朝的大好河山收入囊中。
政治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以徐有贞为代表的部分官员,主张南迁,放弃北方大片领土,以避瓦剌锋芒。
而以于谦为代表的正直之士,则坚决反对南迁,力主抗战。朝堂之上,两种声音激烈交锋,争吵不休,决策难以统一。
同时,英宗被俘,他的儿子朱见深年纪尚小,各方势力在皇位继承和国家走向的问题上暗流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
经济方面,长期的战争和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混乱,使得民生凋敝。
百姓们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锐减,物价飞涨,北方地区的经济更是陷入了崩溃的边缘,税收锐减,而朝廷为了应对战争,又急需大量的钱财来招募士兵、购置军备,财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外交上,明朝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看到明朝遭受重创,纷纷蠢蠢欲动,对明朝的边境虎视眈眈。
原本与明朝友好往来的国家,也开始对明朝的实力产生怀疑,态度变得暧昧不明。
朱祁钰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绝境中登基为帝,成为了代宗。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生死存亡、百姓的安危祸福。
但他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扛起了这副重担,与于谦等大臣携手,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救国之路。
北京保卫战期间,他无有私心,对于谦无比坚信,积极配合,使得一系列要求政策下达实施。
最终功成,也不会因于谦手中权利过大而过河拆桥,还未其加封少保。
————
北京保卫战后,军事上,代宗将边防安全视为重中之重。
他派遣经验丰富的将领巡视北方边境,根据地势与战略要点,重新规划防御布局。
大规模修缮长城,增筑烽火台与堡垒,形成坚固防线。
对宣府、大同、居庸关等关键关隘,不仅增派精锐部队,还配备先进火器,使边防力量大幅提升。
代宗大力整顿军队,他重用石亨、范广等能征善战的将领,赋予他们充分权力来训练和管理军队。
在京军设立团营制度,将分散兵力整合,集中训练,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同时,设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定期对士兵和将领进行考核,表现优秀者奖励,不合格者惩处或淘汰。
...
政治上,代宗继续肃清王振余党,对与王振勾结、贪污腐败的官员严惩不贷,消除朝堂隐患。
同时,代宗广开言路,在朝堂设置专门意见箱,鼓励官员直言进谏,对有价值的建议给予奖励。
在选拔人才方面,代宗严格科举考试流程,选拔真正有学识和能力的人才。
注重从基层选拔有实践经验的官员,充实官僚队伍。
代宗建立官员定期考核制度,考核内容涵盖政绩、品德、廉洁等多方面,考核结果与官员升迁、奖惩挂钩,促使官员积极履职、廉洁奉公。
...
经济上,战争使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代宗迅速组织官员统计流民数量,在各地设立安置点,为流民提供临时住所和食物。
根据流民特长和当地需求,分配土地和生产工具,指导他们进行农业生产。
代宗还规定,开垦荒地者可在一定期限内免交赋税,激发农民积极性。
代宗下令全面清查全国税赋情况,废除不合理的税收项目,减轻百姓负担。
对受灾严重地区,实施赋税减免政策,如河南、山东等地因战乱和灾荒,连续数年减免部分田赋。
同时,适当降低商业税,在重要商业城市设立市场管理机构,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商业活动恢复。
...
民生上,代宗深知水利对农业和民生的重要性,派遣水利专家对全国水利设施进行全面勘查。
对黄河、运河等重要河流进行疏浚和加固,修复堤坝、水闸等水利设施,确保河流畅通,减少水患发生。
在各地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如池塘、灌溉渠道等,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提高农业产量。
代宗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在京城和各地城市增加巡逻力量,严厉打击盗贼、恶霸等不法分子。
建立完善的举报机制,鼓励百姓举报违法犯罪行为,对举报人给予保护和奖励。
社会治安的改善,为百姓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景泰八年,国泰民安。”
————
瓦剌大败后,又与明军经历几次战争后,彻底元气大伤。
因为蒙古部落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瓦剌内部产生矛盾,也先与其他贵族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继续扣留英宗不仅无法获得更多好处,还可能成为负担。
而明朝方面此时也在希望将英宗迎回,以缓解与瓦剌的紧张关系,稳定边境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与瓦剌开始进行谈判和交涉,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瓦剌同意释放英宗。
景泰元年八月,英宗被释放,踏上归程。
只是回到明朝后,英宗被朱祁钰幽禁于南宫。
...
—改立太子
景泰二年,代宗因皇后汪氏反对易储而将其废掉,为改立太子扫除后宫阻碍。同时,他在六部及内阁进行频繁的人事调整,安排支持易储的官员,还赐给内阁学士金银以笼络人心。
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广西土官黄竑因犯事为求庇护,在代宗亲信暗示下,上疏建议早议储位、更换太子,为改立太子制造了舆论由头。
四月二十二日,代宗下诏令群臣廷议易太子事。尽管百官迟疑,但在司礼监太监兴安的逼迫下,若不署名同意就可能面临灾祸,最终纷纷无奈署名。
在获得众多官员签字支持后,代宗顺利废掉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同时将朱见济的母亲杭氏册立为皇后。
...
景泰四年十一月辛未,八岁的朱见济夭折,从此代宗无后,朝堂动荡。
...
后代宗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直到景泰八年正月,一众官员的操作下,朱祁镇与南宫复辟。
朱祁钰在得知朱祁镇复辟后的反应是先是惊得坐起,问夺位的人是不是于谦,在得知是朱祁镇后,连说了三声“好”字,又重新躺下去,似乎早已知晓这一结局...
后被废去帝号,软禁皇宫西内软禁,同年二月十九日,去世,并赐恶谥曰“戾”,葬于西山,其为杭皇后所建的寿陵也被毁掉。
成化十一年,朱见深为其恢复帝号,谥号景帝,庙号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