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倒之前,我想过数次。
等我解毒后,一睁眼,会躺在哪张床上。
要么,是被不知死活的齐小公子,接回家养两天。
毕竟,我今日被绑架这事,一定也不想被我爹爹娘亲知道,一旦他们瞧见我大伯那副惨状,半年前这桩事就要被翻到明面上了。
要么,是作为受害人,在县府衙门的客房住上两天,只要我脸皮够厚,花点银子这事也不难办。
但是,我万万没想到。
我一睁眼,会躺在文先生家里。
我额头岑岑冒出冷汗,身体感觉轻飘飘地,力气和武功,也都恢复了。
想来,他们帮我拿到了解药。
“姑娘醒了”。
一名脸圆的丫鬟走进来,帮我检查了下脖子上的伤口,已经绑上了绷带。
我伸手一摸,血早早止住,连疼痛感都消失了。
“我这是躺了多久”?
“回姑娘,才两天,放心吧”。
放心,我放个锤子心,算上我被绑架的那半天,我消失了足足3天,我爹娘不得急疯了?还有陈不闻和赵二姐姐。
我一着急,从床上蹦起来,踢开被子就要离开。
“姑娘放心吧,沈府和齐府那边都已经带过话去了,会处理好的,便说沈小姐半路遇到了山匪,知府老爷剿匪路过救下姑娘,眼下姑娘正在衙门录口供,待个几天就回去”。
“那齐家小少爷,也自是知道家丑不可外扬,有知府大人敲打,不会对外乱讲的”。
我踏实下来。
猜得没错的话,这位探花老爷,新就任的知府大人,正是文先生的高足。
按辈分,我得喊他一句“师兄”。
可这位师兄,手段真够冷酷,。
像是,半分也不顾及我的死活。
剿匪那日,他就带人这么水灵灵闯进来,眼睁睁看我被绑匪挟持当了人质。
他明明可以用更怀柔的方式。
譬如,先引开这群匪徒,保证受害人的安全。
或者以放火的形式,激他们出去应战。
偏偏采取极端的形式激怒绑匪头子。
甚至还让齐家人,先冲进去打草惊蛇。
这群歹徒一旦遇到大型剿匪,首先会挟持受害人当人质,这一点,我不信这位探花老爷猜不到。
我摸了摸脖子上的伤口。
“对了,郑知南呢,他在哪”?
我晕倒前,最后一个见到的人是他,他将我抱回来,带回文府养伤的。
丫鬟调皮地笑了笑,忍不住打趣:
“郑公子呀,前院呢,正被文先生罚跪”。
“为何”?
我大惑不解,赶紧换好外衣准备出门,我着急去看郑知南,可连鞋子也被丫鬟收走了。
门外,忽然冷冷淡淡的声音传来:
“我劝你别去触文先生的霉头,眼下,文先生要罚他,谁也拦不住”。
这声音,我一听便知是管家无疑了。
“你进来吧,我换好衣服了”。
管家施施然推门而入,手里拎着一包伤药。
他慢吞吞把药放桌上,然后,拖了张小圆凳坐下。
“小丫头,你身上的毒已经解了,我劝你再躺两天,装一装病,好搏一搏文先生同情心软,不然你也得挨罚”。
不愧是教过我几年拳脚的师傅,真向着我。
“好端端的,罚他作甚?若没有他那两箭,我的命早没了”。
管家来了兴致,颇像一只吃瓜的碴。
“不仅是你那位郑公子受罚,连新来的那位知府老爷,也跟着一块罚跪,已经跪了两日了”。
文先生向来都是乐呵呵一老头,极少动怒,一旦动怒便是真格的。
一旦文先生动怒,我们只有瑟瑟发抖的份。
听到管家说,文先生的怒火可能殃及到我时,我习惯性缩了缩脖子。
岂料牵动了伤口,原本敷好药的伤口险些绷开。
“别动”。
丫鬟赶紧过来,帮我检查伤口,见到血没有漫出才放心。
“罪名呢,罚这二位的罪名是何”?
“互殴”。
丫鬟忽然插了句嘴。
管家补充道:
“小丫头,你是不知道那天文府有多热闹,郑知南那家伙,刚把你抱回文府后,上好药后,转身就给了那位年轻的知府一拳,那一拳,结结实实打得他发蒙,一只眼圈都被打的乌青”。
“那位知府大人愣了片刻,也铁青着脸,一拳头打回去,俩人就这么赤手空拳互殴,旁人拉都拉不开”。
“连文先生都惊动了,出了书房,呵斥二人,他们方才停战,两位都是气血方刚的年轻人,都拼了全力,非要把对方往死里揍,现在两人药都没擦,饭也没吃,就这么跪在院子里”。
“文先生说了,他们什么时候认错,什么时候才准起身”。
“文先生座下,最忌同门相残,可一个两个都不省心,郑知南动手是不对,可那位知府大人不顾你的死活,也确实该打”。
“我这位新师兄,叫什么名字”?
“回姑娘,这位新就任的知府大人,早些年已是文先生的弟子,名唤欧阳瑾,他入门早一些,只听过先生新收了座下弟子郑知南,是为关门弟子,尚且不知,文先生特地为姑娘,开了后门”。
欧阳瑾,这名字不错,可惜人太冷血无情了些。
若此次被绑匪挟持的,并非我,而是一个普通女子?他这番作为,虽然可以在官场文书上说的过去,可到底踩着人的尸骨立功。
剿匪是功,可人质的命不是命吗?
他这般莽撞,想来是权衡利弊下,做出了在他看来是最优选。
唯一的变数,是郑知南突然出现,以及我的身份。
我在胭脂铺,故意用鞋子踢中他脑袋,引他剿匪,等那群匪徒一走,掌柜的早早报案,齐家人势必要营救。
若在江南地带,出了绑匪挟持江南大户的案件,他这位新赴任的知府,政绩怕不好看,剿匪,彻底剿灭这伙人,哪怕他们不是匪,是欧阳瑾最好的选择。
至于,剿匪途中,沈小姐出了意外,也只是命数不好。
文先生座下那群学生,当真是混官场的好苗子。
管家认识我的时间久了,很是了解我的心思。
想来,他也不希望我心里存了个疙瘩。
既投身到文先生座下,就该力往一处使,最忌同门相互猜忌,他安慰我道:
“你也别怪你这位师兄冷血,这是保住他政绩的最优选择,只不过,这次他不小心捅了马蜂窝而已”。
丫鬟刚帮我从衣橱里找出双新鞋,听到管家最后一句,忍不住打趣:
“谁说不是呢?若换做旁人也就罢了,谁不知道,他差点害死的,可是郑公子的眼珠子命根子,不挨顿怎么也说不过去,姑娘是不知道,郑公子那天脸色有多难看”。
饶是我脸皮堪比城墙厚,被两人这么打趣。
脸,腾的一下,红了。
像一只煮熟的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