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的常用剂量为5-15克,五加皮单一,用药作用及用量的十例:
1. 风湿痹痛:取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祛风湿、通经络,缓解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2. 肝肾亏虚:用五加皮12克,浸泡于500毫升白酒中,密封7日后,每日适量饮用,能补肝肾,改善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3. 筋骨痿软:五加皮15克,研末,每次取3克,用温水冲服,每日3次,可强筋骨,改善筋骨痿软无力的状况。
4. 水肿:取五加皮9克,水煎后分2次服用,每日1剂,能利水消肿,促进体内多余水分代谢,减轻水肿症状。
5. 脚气肿痛:用五加皮10克,加适量清水煎后泡脚,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可祛湿通络,缓解脚气引起的肿痛。
6. 小儿行迟:五加皮6克,与适量瘦肉炖煮,让小儿食用,每周2-3次,可补肝肾、强筋骨,辅助治疗小儿肝肾不足所致的行迟。
7. 腰膝冷痛:五加皮12克,与生姜3片同煎,每日1剂,分2次服,能温养肝肾、祛寒除湿,减轻腰膝冷痛症状。
8. 体虚乏力:取五加皮8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可增强身体机能,改善体虚乏力、精神不振的情况。
9. 心悸气短:五加皮9克,与适量红枣同煮,每日服用1次,可通过利水消肿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悸气短症状。
10. 失眠多梦:五加皮5克,研末,睡前用温水冲服,可补肝肾、调气血,改善失眠多梦。
五加皮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一、描述
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呈不规则筒状或槽状,长约5 - 15厘米,直径约1 - 3厘米。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内表面淡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呈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
二、归经
五加皮归肝、肾经。《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五加皮入肝、肾二经。”其辛散温通,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三、产地与分布
五加皮主要分布于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为五加皮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形态与特征
五加皮树为落叶灌木,高2 - 3米。枝无刺或于叶柄基部有刺。叶为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 - 7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黄绿色,花瓣5,长圆状卵形。果实球形,熟时黑色。
五、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用法
1. 内服:可煎汤、浸酒或入丸、散。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五加皮酒”,将五加皮与白酒浸泡,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
2.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汤洗。如用五加皮煎汤外洗,可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等。
(二)注意事项
1. 用量:五加皮的用量一般为5 - 10克。外用适量。
2.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服。《本草经疏》中提到:“阴虚火旺者慎服。”
3. 不宜久服: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肝肾阴虚。
六、功效与作用
(一)祛风湿
五加皮能祛风湿,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等。其辛散温通,能祛风除湿,缓解疼痛。如《太平圣惠方》中的“五加皮散”,以五加皮与羌活、独活等配伍,治疗风湿痹痛。
(二)强筋骨
五加皮能强筋骨,可用于筋骨痿软、腰膝酸软等。其能补肝肾、强筋骨,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五加皮汤”,以五加皮与杜仲、牛膝等配伍,治疗筋骨痿软。
(三)利水消肿
五加皮能利水消肿,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其能促进水液代谢,减轻水肿症状。如《金匮要略》中的“五皮饮”,以五加皮与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治疗水肿。
(四)清热解毒
五加皮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等。其能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症状。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五加皮丸”,以五加皮与黄连、黄芩等配伍,治疗热毒疮疡。
七、附方举例
(一)五加皮酒
组成:五加皮3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
用法:将五加皮洗净,放入白酒中浸泡一周后即可饮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用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等,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
(二)五加皮散
组成:五加皮1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
功效:祛风湿、止痛。
用法:将五加皮、羌活、独活研成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
用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三)五加皮汤
组成:五加皮1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
功效:强筋骨、补肾。
用法:将五加皮、杜仲、牛膝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筋骨痿软、腰膝酸软等,可增强筋骨力量,改善身体状况。
(四)五皮饮
组成:五加皮15克,茯苓皮10克,大腹皮10克。
功效:利水消肿。
用法:将五加皮、茯苓皮、大腹皮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可减轻水肿症状,促进水液代谢。
(五)五加皮丸
组成:五加皮3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将五加皮、黄连、黄芩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3克,每日3次。
用途: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等,可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症状。
(六)五加皮粥
组成:五加皮10克,大米50克。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
用法:将五加皮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用汁煮粥,加入大米煮至粥熟。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等,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七)五加皮煎
组成:五加皮15克,生姜10克。
功效:祛风湿、散寒。
用法:将五加皮、生姜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八)五加皮散
组成:五加皮10克,防风10克。
功效:祛风除湿。
用法:将五加皮、防风研成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
用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九)五加皮汤
组成:五加皮10克,当归10克。
功效:补血活血。
用法:将五加皮、当归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血虚所致的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可改善症状,促进血液循环。
(十)五加皮酒
组成:五加皮30克,枸杞子10克。
功效:滋补肝肾。
用法:将五加皮、枸杞子洗净,放入白酒中浸泡一周后即可饮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用途: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可改善症状,增强体质。
五加皮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还是日常保健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还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其特性和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加皮的应用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祛风湿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五加皮含有挥发油、鞣质、棕榈酸、亚麻酸等多种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具有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关节部位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风湿痹痛。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风湿性疾病往往伴随着关节炎症,五加皮的抗炎特性为其祛风湿的传统功效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临床观察:在一些针对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含有五加皮的复方制剂在缓解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效果。这表明五加皮在改善风湿相关症状上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二、强筋骨作用
成分与作用机制推测:五加皮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骨骼和肌肉系统有营养作用。例如,它可能含有促进成骨细胞活性的物质,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和修复;同时,对肌肉的营养支持也可能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从而起到强筋骨的效果。从中医理论的肝肾与筋骨关系来看,五加皮归肝、肾经,其对筋骨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肝肾代谢等生理功能有关,现代研究虽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的关联,但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方向。
传统医学实践验证:在传统的养生和康复实践中,五加皮常用于筋骨痿软、腰膝酸软等情况。长期的应用经验也从侧面反映了它在改善筋骨状态方面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
三、利水消肿作用
生理功能研究:从现代生理学角度推测,五加皮可能对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或者对体内水盐代谢的调节激素产生影响。其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系统来实现的,不过具体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方剂应用效果观察:在传统方剂如“五皮饮”中,五加皮与其他利水药物配伍使用,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时发挥作用。这种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暗示了五加皮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的功效。
四、清热解毒作用
成分的抗菌抗炎可能:五加皮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这或许是其清热解毒功效的基础。例如,它可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或者减轻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从而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等情况。不过,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具体的作用成分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