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巴尔干同盟屈膝的奥斯曼帝国,伦敦和谈召开!】
1912年7月
在巴尔干同盟的猛烈围攻下,奥斯曼帝国终于支撑不住,举起双手投降,宣布无力再战,开始与巴尔干同盟展开和谈。
于是,在伦敦,关于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嗯,不如说是争吵。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各执己见,谁都不肯让步,而汉斯此行也是为了观察这场谈判的进展。
“欢迎光临,乔侯爵。”
“好久不见了,格雷外长。啊,那座雕像是斯科特的吗?”
“是的,这是为了纪念我们英国伟大的探险家。旁边还计划立一座阿蒙森先生的雕像。”
格雷外长带着自豪的眼神看着正在建造的雕像。
不过,若是想起原本的历史中英国因不愿承认斯科特的失败,而在阿蒙森方面表现得多么卑劣,这一幕真是让人忍不住嗤笑。
‘话说回来,我真没想到斯科特竟然成功了。’
在原本历史中,阿蒙森因北极点被皮尔里“捷足先登”,只能孤注一掷地冲向南极。而在这里,或许是因为毕生梦想已经实现,成功征服了北极,因此对南极探险的执念减弱了许多。
也正因如此,这里并未发生阿蒙森突然改变航向、绕道南极、抢在斯科特之前抵达极点的戏码。
于是,就算斯科特依旧像原本的历史那样,用马匹代替狗拉雪橇,但最终还是比阿蒙森更早一步到达南极点。
当然,他终究还是因为体力耗尽而奄奄一息,但幸亏被迟到一步的阿蒙森恰巧遇到,最终斯科特赢得了荣誉,而阿蒙森成为了拯救他的英雄,二人可谓皆大欢喜,各取所需。
“话说回来,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同盟的和谈进展如何?”
“哎,和谈吗......”
从斯科特抵达南极的事件中回到现实,格雷外长露出疲惫的神情,皱着眉叹了口气。
嗯,果然如预想的那样,伦敦的谈判现场已然是一片混乱。
“实际上,奥斯曼帝国倒没什么问题。失败者本就没什么发言权。”
“也就是说,问题出在巴尔干同盟?”
“正是。他们已经开始为战利品争得你死我活了。在外人看来,这些国家根本不像盟友,倒像是世仇。”
此话不假。
如果没有奥斯曼帝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巴尔干国家们早就已经为了利益而大打出手了——事实上,他们确实一直在相互厮杀。
“再加上奥匈帝国也在主张阿尔巴尼亚独立,这让塞尔维亚人几乎气得口吐白沫。”
这是奥匈帝国为了牵制巴尔干同盟背后的俄罗斯帝国而出的一招。
事实上,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阿尔巴尼亚的确独立了,而塞尔维亚原本想吞并阿尔巴尼亚的计划落空,对奥匈帝国的仇恨值也因此再次飙升。
当然,自波斯尼亚危机后,奥匈与塞尔维亚的关系早已跌入谷底,此刻哪怕再恶化,也无非是火上浇油罢了。
“不过我认为这场谈判不会持续太久——用不了多久,巴尔干同盟就会自顾不暇了。”
“侯爵这话的意思是?”
“据说奥斯曼帝国内部因战败与和谈问题,已经焦头烂额了。”
尤其是关于割让阿德里安堡——也就是土耳其人所称的埃迪尔内——给保加利亚的问题,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埃迪尔内何许地也?
它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直至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终结了长达两千年的罗马正统。
如今,奥斯曼帝国政府竟然要以割让埃迪尔内为代价换取和平,这无疑是奇耻大辱,引发了国内土耳其人的强烈不满。
“侯爵阁下,你是认为奥斯曼帝国的现政权会垮台吗?”
“战败与屈辱性的和谈条款,已经让奥斯曼帝国现任执政党‘自由联盟’风雨飘摇。而‘联合进步委员会(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 cUp)’可不会放过这个重新掌握权力的好机会。”
众所周知,在青年土耳其革命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实际权力一直掌握在cUp手中。
然而,cUp逐渐走向独裁,引发民怨,最终在1911年选举中败北,将政权拱手让给了‘自由和谐党’(即自由联盟Freedom and Accord party)。
但现在,自由联盟不仅输掉了巴尔干战争,还要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屈辱和约。这种情况下,以军人集团为核心的cUp怎会坐视不管?
“他们绝不会。”
毕竟这帮人曾经通过政变废黜了苏丹,如今再来一次,也不过是故技重施。
事实上,他们的确会这么做。
而这场政变的主谋,正是伊斯麦尔·恩维尔。
他将凭借“丘吉尔NtR奥斯曼战舰”这一事件,最终促使奥斯曼帝国倒向同盟国,成为一战的参战国。
“恩维尔啊......这家伙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虽然他被认为是奥斯曼帝国内的亲德派代表人物,但考虑到目前英国已然成为德国的盟友,若是他因“加里波利之战”对英国心生不满,反而选择与法俄协约国合作,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毕竟在历史上,奥斯曼帝国的参战决策本就遭到苏丹及大多数高层的反对,恩维尔不过是一意孤行罢了。
“话虽如此,光是因为英国扣押战舰,奥斯曼帝国就背弃德国倒向俄罗斯这种事,可能性应该极低吧......”
可世事无绝对。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哪怕看似荒谬至极的事,也可能发生。而对于这个难以捉摸的恩维尔,确实有必要保持警惕。
‘不过万一丘吉尔这黄毛真死性不改,把奥斯曼的战舰抢了,我倒不介意在战后帮忙谈谈赔偿问题。’
“侯爵阁下?”
“啊,失礼了,刚才稍微走神了。总之,奥斯曼帝国很可能会发生政变,这场和谈最终也会因此泡汤。”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格雷外长按着太阳穴,长长地叹了口气。
呵呵,接下来的事态发展,恐怕比这还要令人头疼——你可还一无所知呢。
......
轰隆!
“伊斯麦尔·恩维尔贝伊,你在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把祖国卖给斯拉夫人的卖国贼就该滚,我要守护帝国!”
正如预料的那样,不久后,君士坦丁便爆发了政变。
伊斯麦尔·恩维尔与后来和他组成三巨头独裁的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 ?????)、艾哈迈德·杰马尔帕夏(Ahmet cemal pa?a)一道,以军靴践踏了高门(奥斯曼帝国政府Sublime porte),彻底掌控了奥斯曼帝国。
“我们不会与巴尔干联盟媾和,更不会割让埃迪尔内!奥斯曼帝国将战斗到底!”
就这样,战争再度拉开了序幕。
而等到在伦敦庆祝胜利、忙于瓜分战利品的巴尔干联盟听闻消息,脸色惨白的匆忙回到战场。等待他们的却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奥斯曼军队的反击。
“奥斯曼军的抵抗比预想的更为激烈,恰塔尔贾和加里波利战线都陷入了僵持。”
“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占领埃迪尔内。”
可奥斯曼帝国的反击并未能扭转战局。
伊斯麦尔·恩维尔一脚踢开和约,妄图翻盘,但胜利女神早已摇头叹息,弃奥斯曼帝国而去。
更糟的是,在和谈开始前,保加利亚军队就已包围埃迪尔内。如今,塞尔维亚军还带着从法国购入的38门攻城炮,以及120mm和150mm榴弹炮加入战局,局势更是雪上加霜。
轰!轰隆!轰!
“该死,那座该死的城市怎么还撑着。”
“既然炮弹炸不塌,那就投更多的炮弹!不要放弃,继续攻击!”
然而,埃迪尔内并非易碎的堡垒。
这座城市由德国军事顾问团和攻城战专家精心加固,被奥斯曼军誉为“坚不可摧之城”。
但由尼古拉·伊万诺夫(hnkoлa nвahoв nвahoв)将军率领的保加利亚军和塞尔维亚军并未放弃攻陷埃迪尔内。当和谈破裂、战火重燃,他们甚至发动夜袭,对埃迪尔内展开更加猛烈的攻势。
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炮兵无情的轰炸下,埃迪尔内逐渐化为废墟。
可即便如此,保加利亚军仍觉不够,他们决定效仿德军,投入新式武器——飞机。
嗡嗡嗡——
“天上有敌机!”
“该死,全体趴下!!”
嗖——轰!轰隆——!
奥斯曼士兵惊恐地四散躲避,天空中的保加利亚飞行员俯冲投下特制手榴弹。
虽然手榴弹的威力远不及数百公斤重的航空炸弹,但对于尚未经历过空袭的奥斯曼军而言,这已足以打击他们的士气。
最终,围城五个月,休战条约结束、战事重启仅两周,埃迪尔内沦陷。
“......我们投降。”
坚守五个月的埃迪尔内防御军指挥官——穆罕默德·苏克鲁帕夏(mehmed ?ukru pa?a)含泪投降。而城中的穆斯林与犹太人则在沉浸胜利的斯拉夫人手下遭受无情掠夺。
埃迪尔内落入巴尔干联盟之手,伊斯麦尔·恩维尔和奥斯曼新政府陷入绝望。在失去胜战希望后,他们不得不同意媾和,将君士坦丁耶周边以外的所有领土割让给巴尔干联盟。
然而,尽管枪声暂时停歇,巴尔干半岛的战争并未彻底结束。
众所周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巴尔干战争,而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自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阴影已悄然浮现。
而它的导火索,也十分讽刺,正是由这结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埃迪尔内围城战所埋下的。
【保加利亚的英勇战士们占领阿德里安堡,击败奥斯曼帝国!】
“嗯?怎么回事?我们的塞尔维亚军队怎么完全没提?”
“保加利亚这群该死的混蛋!”
裂痕自此产生。保加利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宣传埃迪尔内围城战的胜利,却刻意抹去塞尔维亚军的贡献,只强调自身的功绩。
塞尔维亚对此愤怒抗议,二者的矛盾随之升级,并迅速蔓延至北马其顿的分配问题。
曾为盟友的两国仿佛遗忘了彼此的盟约,在共同占领区爆发军事对峙。最终,这对昔日盟友的裂痕,在为结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而签订的伦敦条约中,彻底爆发——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正悄然降临。
......
“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执行已经达成的领土分割协议!”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塞尔维亚认为有必要重新进行协商,仅此而已。”
1912年10月。
作为德意志帝国的代表,汉斯再次来到伦敦,见证《伦敦条约》的签订。然而,条约的墨迹尚未干透,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的代表就已剑拔弩张,仿佛恨不得立刻撕碎对方。汉斯不禁露出一抹苦笑。
与此同时,俄罗斯帝国的代表团也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之中。他们原本希望通过巴尔干同盟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但战争刚刚结束,巴尔干同盟便已岌岌可危,这种现实几乎令他们抓狂。
“看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了。”
“敌人虽不同,但战争必然会爆发,而这一次,极有可能是保加利亚。”
听到汉斯的话,韦尼泽洛斯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按理说,希腊也应参与这场关于马其顿的争夺,但韦尼泽洛斯在听闻汉斯的分析后,反倒选择暂时退后一步,静观其变。他深知,一旦战争爆发,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的矛盾将彻底引爆,而希腊可以坐收渔利。
“那保加利亚败北的可能性很大了。”
“不仅是塞尔维亚,奥斯曼帝国也对保加利亚亦恨之入骨。再加上罗马尼亚也会行动。”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罗马尼亚因与奥斯曼帝国并无直接边界,未能从战争中获利,故未曾参战。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成为众矢之的,罗马尼亚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最终对保加利亚宣战。
‘而失败的保加利亚,会怀揣着无法消解的仇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毅然倒向同盟国。’
历史的走向已经明晰明了。满怀复仇之志的保加利亚,会在战争中疯狂进攻,重创塞尔维亚,击溃罗马尼亚与希腊军队,甚至连远征巴尔干的英法联军都惨遭其毒手。
‘巴尔干的普鲁士”这一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当然,等到同盟国战局不利时,保加利亚也会第一个投降跑路。
而对德意志帝国而言,多一个可用的盟友总是好的,因此,汉斯并不打算阻止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
至于罗马尼亚......虽然其王室属于霍亨索伦家族的旁支,但从历史来看,他们最终还是站到了俄国一边。现任国王卡罗尔一世虽亲德,但他在一战爆发后不久便去世,而继位的斐迪南一世却是个务实的利己主义者,更倾向于对己方有利的选择。
‘更何况,虽然王室血统源自德国,但罗马尼亚政府却明显亲俄,同时对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和布科维纳垂涎已久。’
或许可以通过战局变化让罗马尼亚保持中立,但现阶段,最稳妥的策略仍是持续关注其动向。
无论如何,眼下的目标已足够明确——让希腊退一步,避免未来卷入争端,并引导保加利亚将所有仇恨集中在塞尔维亚身上。如此一来,局势将更加符合德意志帝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