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道之乡试,乃由京畿兆郑重其事,派遣翰林学士亲赴诸县,担纲考官之职。
这些学士皆饱学之士,德才兼备,旨在确保科举公正无私,选拔真正的人才以辅佐朝政。
每至乡试之日,各县学子云集,墨香四溢,书声琅琅,一派文风鼎盛之象。
而考官们则正襟危坐,目光如炬,一丝不苟地审阅每一份答卷,力求无愧于心,不负众望。
泾阳县之乡试,翰林学士端坐于案前,眼前三十余份考卷堆叠如山,眉头却不由自主地紧锁。
非因学子之答不尽如人意,实则恰恰相反,令他忧心忡忡的是,这些答卷虽字迹各异,然其内容却如出一辙,几乎无甚差别。
此等情形,不禁让学士心中生疑,暗自思量,此番情景,实难断定何为真才实学,何为侥幸之辈。
学士心中五味杂陈,只觉此次乡试,远非寻常那么简单。
监考之际,诸生皆安分守己,然面对大题,个个落笔如飞,似对考题早已了然于胸。
然则,考题自京畿兆起便严密封存,理应无从泄露。
何以泾阳县之学子,竟如事先洞悉一般,答题行云流水,毫无滞碍?
此情此景,直教翰林学士心生疑惑,几欲质疑天命。
学士心中既惊且疑,暗忖此事背后必有隐情,非同小可。
数日后,乡试已毕,凡掌管长安京畿道考场之翰林学士等,皆陆续返抵长安城内。
彼等或议论纷纷,或沉默不语,心中皆怀揣着此次考试中的种种不解与疑问,归心似箭,欲将所见所闻详尽禀报于上。
府尹孙伏伽览阅长安诸县合格之名册,至泾阳县名录时,见其下三十六士子竟无一落榜,不由心中微惊。
孙伏伽唤来主考泾阳县之翰林学士详询其故,闻知详情,心下愈加惊异。
遂整冠束带,即刻入宫,欲面圣李世民禀报此事,以探圣意。
乡试之中,诸生皆过,孙伏伽虽未有异议,然观其答卷,竟多有雷同之处,此中必有蹊跷。
舞弊之嫌,实非小可,事关公正与法纪,非同儿戏。
此事重大,非臣所能决断,唯有呈报陛下李世民,方能明察秋毫,正本清源。
“孙爱卿,何事令你如此急切?”李世民眉宇间带着几分好奇,目光温和地望着孙伏伽,缓缓问道。
孙伏伽拱手作揖,详尽禀报了泾阳县乡试的种种情形,从考风考纪到考生表现,无一遗漏。
李世民听毕,沉吟片刻,随即命人宣召那位负责泾阳县监考事宜的翰林学士前来,欲亲自询问详情,以察其职守是否得当。
不多时,那学士匆匆赶来,入殿跪拜,静候圣谕。
“泾阳县之学子,果真皆循规蹈矩乎?”李世民目光微凝,语气平和而威严,向那翰林学士缓缓问道。
“启奏陛下,微臣斗胆担保,泾阳学子于考场之上,确无逾矩之举。至于答文雷同之事,微臣亦是困惑不解,或恐试题外泄,致此等情形。”翰林学士言辞谨慎,眉头微蹙。
“孙爱卿,考题乃京畿兆所掌管,你速去彻查此事,务必令朕明了真相。”李世民目光如炬,声色俱厉地对孙伏伽说道,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领命!”孙伏伽额上冷汗涔涔,心中暗自思量,若真有考题泄露之事,身为京畿兆府尹,他定难逃其责,心中不禁忐忑万分。
孙伏伽告退之后,李世民即刻遣人将泾阳县所有参与乡试的学子悉数邀至长安,并命人急召房玄龄等重臣前来议事,欲共商对策,以解此番科举之乱。
御书房内,房玄龄等人听罢李世民所言,个个面色沉凝,若有所思。
大唐初开科举,便遭遇此等疑似舞弊之事,实乃不可小觑。
此等歪风邪气,若不严加惩治,恐将遗祸无穷,动摇国本。
“众位爱卿,对此事,尔等有何见解?”李世民目光扫过殿中群臣,缓缓问道。
“陛下,泾阳县乡试确有舞弊之嫌,理当严惩不贷,褫夺其科举之权,终身禁考,以正纲纪。”王珪率先站出,言辞恳切。
“陛下且慢,若真有舞弊之事,亦不可一概而论,株连无辜。如此做法,对那些清白之人而言,实为不公。”魏征拱手进言,面带忧色。
“魏公之言甚是,然泾阳县学子皆中乡试,此事颇为蹊跷,前所未闻。臣以为,还需详加查证,方能明辨是非。”房玄龄轻捋胡须,目光沉静地说道。
“或有此等可能,泾阳伯暗中收买了京兆府之人,窃得考题也未可知。”长孙无忌突然插话,语气中带着几分冷峻与猜疑。
杜如晦目光微动,瞥向长孙无忌,眸中似有千言万语。观其神色,显然长孙无忌对陆通颇有微词,心中未必平和。
“无忌,慎言。”李世民未曾料及长孙无忌竟将此事与陆通勾连,不由轻皱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告诫之意。
百骑司素来在陆通周遭布下眼线,陆通是否涉足此类行径,李世民心中自是明镜一般清晰。
“是陛下,臣仅凭臆测而言,并非有意构陷泾阳伯。”长孙无忌躬身说道。
“朕已遣人前往泾阳,邀约学子入京,尔等速速备好试题,朕将于太极殿亲自主持此番考核。届时,真才实学者与舞弊之辈,自会水落石出。”李世民对众臣谕示道。
众臣奉命重拟试题,再经圣上亲临监考,舞弊之事断难遁形。此举亦可验明泾阳学子之真伪才情,一窥其学识深浅。
泾阳县乡试之事,不知何人走漏风声,旋即于长安城内沸反盈天。
士林之中,议论纷纷,莫不揣测此番科举变故之后,将有何等风云变幻。
随之而来的,是对陆通的非议亦如野火般蔓延开来,众人皆言其暗中买通京兆府之人窃取考题,一时间流言四起,真伪难辨。
长孙无忌闻听此言,心下不由一凛,暗道此番怕是与陆通结下了梁子。
虽则他不惧陆通,然而当日御书房之中,众臣皆知是何人提出陆通或有贿买考题之嫌,今后他与陆通之间,定然横生嫌隙,难以调和。
(今日份三更奉上,请诸位郎君给个书架,给个免费的催更~(ˉ▽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