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则是低头专注于手中的活计,不多言语。
待至夜色如墨,漫天星河垂落,那片太阳能充电板已饱吸了半日的曦光。
陆通轻启机关,庭院之中,灯火骤然璀璨,犹如白昼重现,顿使五位夫人与陆伯等人愕然失色,继而惊喜交加,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哎呀!夫君,此等奇物莫非仙家之器?真是令人称奇!”冬儿目不转睛地端详着那光芒四射的灯泡,即便光线有些耀眼,她仍半掩眉梢,凝神远望,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
“非是仙家宝物,乃是集日光之精华,经由巧夺天工之法转换而来。其中奥秘颇深,一时间难以言尽。”陆通道。
“此等造化,确有几分仙家意味,然则世间奇技淫巧,何其繁多,未必皆出自仙灵之手。”李英亦是满面好奇,于她看来,这般玄妙,唯有仙家方能为之。
陆伯目光在陆通与那盏灯之间来回,心中暗自揣测,莫非此物乃郎君昔日所言,那位长须飘飘的仙师所赐予陆通的宝物?
陆通未曾料想,当初为了一时之计编造的话语,竟在今日阴差阳错地成了陆伯心中的真相。
自此之后,陆通便在泾阳县城与陆家庄之间频繁往来。
他心怀宏愿,欲振兴泾阳县的文教事业,计划将县内的村落按地域划分为若干村委会,并在每一处设立启蒙学堂,以广育英才。
村委会将替代往昔之里的建制,数个村委会则联合组成一乡,于此之上增设乡级基层官吏,以理民事,安民心,使政令畅通无阻,民风淳朴有序。
于乡级基层吏胥之中,首脑人物由泾阳县衙门指派,其余诸位则由各村委会举荐贤能之人充任,共襄治理乡镇之重任,协力维护地方安宁与繁荣。
泾阳县衙岁岁皆有定额财帛下拨至乡镇,用以兴办教化与改善民生。尤以教育为重,盖因百代之基,首在育才。此乃长远之策,旨在培养后学,以固国本。
此举亦衍生出诸多基层吏职,泾阳县学之内,不乏学子毛遂自荐,愿赴乡间历练,以期增长见识,磨砺心性。
这些青年才俊怀揣理想,欲以己之力,助乡里教化,开一方风气之先。
彼等皆明了泾阳县官场晋身之道,非仅学识为基,更重治理之实绩。
空谈无补于事,在此地难有立锥之地。
故而,诸学子皆愿下乡为吏,或充任启蒙之师,以实际行动积累经验,锤炼才干,冀望日后能有所作为。
王玄策与裴行俭对此更是心怀激荡,视之为一展抱负、实践所学之良机。
二人皆感庆幸,得以有此一方天地,施展才华,磨砺志向,以期日后能有所成就,不负平生所学。
陆通命二人前往乡间,担任乡长之职,督办民生与教化之事。
此举意在使他们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以仁政润泽百姓,兴学育才。
王玄策与裴行俭闻此任命,皆大欢喜,遂笑逐颜开地整饬行囊,欣然前往乡间履新。
乡间之基层吏胥及启蒙先生,其俸禄皆由县衙供给,颇为周全。
泾阳县内,凡至入学之龄童子,皆可入塾受教,家户仅需备两餐之粮供子弟食用,学堂不取分文束修,每月尚有纸张定量供应,以资学童书写之需。
家境宽裕者,可购书卷归家温习;若家贫无力者,则可在塾中借阅,唯不得携出。
此等政令,诚然增益泾阳县之财赋负担,然县府力所能及,堪当此任。
广施教化,开民智,启后学,虽眼下耗资不菲,然长远观之,必能培植人才,促进邑治,其利不可限量矣。
此举非但惠及当下,更将泽被后世,实为远见卓识之为也。
泾阳县内,无论官绅士庶,皆对陆通所颁之策赞不绝口。
陆通之名,因之而益发显赫,其声望如日中天,几与天地同辉。
而其背后,李世民之名亦随之水涨船高,受人称颂,谓之明君贤臣,共襄盛世。
如此一来,不仅陆通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便是邻近诸县,亦多有闻风而动,效仿其政,一时之间,风气大好。
泾阳县之变革,令京畿诸县羡艳不已,然则此等羡艳,终归只是空谈。
诸县欲效仿而不得,皆因横亘于前之难题重重。
先是府库空虚,财源枯竭,难以支撑变革所需之资;继而地方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彼此牵制,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
故此,即便心向往之,亦只能望洋兴叹,束手无策。
如此境况,实乃治国理政之大忌,亦是诸多有志之士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
世家大族眼见陆通于泾阳声望日隆,民心所向,不由心生忌惮。
遂暗中联络朝中同党,借机上书弹劾,言其笼络人心,图谋不轨。
一时间,朝野上下,风波再起,陆通之名,竟成众矢之的。
然而,民心所向,非一纸弹文所能动摇,陆通之政绩昭然若揭,实难掩其光芒。
此番弹劾,虽则来势汹汹,却也难掩其背后权贵之私心与偏见。
李世民对世家之伎俩了如指掌,心中明镜一般,故对此等行径并未放在心上,径直采取冷处理之策。
面对世家的挑拨离间,李世民不动声色,以静制动,令那些图谋不轨者徒增烦恼,终究无法撼动其稳固之基。
而近来,李世民或有意或无意地携太子李承乾临朝听政,此番举动令不少朝臣心下微震,仿佛闻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陛下此举,无疑是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储君之事,已在他的深思熟虑之中。
朝臣们意识到,这或许意味着朝廷内部的权力格局即将迎来新的调整,他们纷纷暗中筹谋,试图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站稳脚跟,以免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归府之后,众人无不闭门会议,商讨对策,以期在未来的政局变迁中占据有利位置。
亦有人暗中寻觅机会接近魏王李泰,欲借此机会拉拢这位皇子,然而皆被李泰婉言谢绝。
他心中已然明了,那金碧辉煌之位实则是一柄双刃剑,非但未必能带来福祉,反而可能招致无尽的风波与危机。
李泰深知,置身于权力旋涡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身陷囹圄,因此他选择退避三舍,静观其变,以求自保。
如此一来,那些意图通过他达成目的之人,也只能望而却步,另寻他途。
(今日三更奉上,郎君们点个催更呀~(?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