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与惊喜。
鲍信说的办法,不就是后世的科举制嘛。
他万万没想到,向来有些守旧的鲍信,今日的思想也如此激进了。
若科举制一出,怕是天下士族,更是要跳脚的不行。
因为,他现在代表的可是汉室,一旦科举制推行下去,那就是大汉十三州人才选拔的全面深入改革。
不亚于王莽步子太大,扯到蛋的那些新政了。
至于鲍信保留的举荐制,说白了就是一句空口白话的车承诺。
言明,那些不想参加考核的世家子弟,你也可以依然通过举孝廉这条路来应聘。
但是,我曹操用不用,那就不保证了。
或许,看在面子上,给你塞到某个衙门内,当一闲职。
若想拿奉银,不好意思,我曹操自己都穷得要死,恨不得出去抢。
这时代的荀彧,自然无法跟曹操一样,联想到更高一层的科举制。
他还在琢磨其中的实际可操作性。
荀彧微微皱眉,沉吟片刻后说道:“允诚的办法虽有可行之基,但这考核之举,历朝历代还从未有人尝试过。”
“其中考核的标准,考核的内容究竟该如何精准界定?”
“若一律考核四书五经、儒家道学,那些寒门子弟,以及没有接受过系统儒家经典教育的普通弟子而言,岂不是明显有失公平?”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算法、格物、农学等等这些实用之学上,那么对于那些自幼饱读诗书、擅长经史子集的士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呢?
郭嘉眼眸一闪,嘴角上扬轻笑一声:“文若兄所虑虽有道理,然嘉以为,这考核之法,本就应不拘一格。”
“乱世之中,所需之才岂会局限于经史子集?能治国安邦者、能运筹帷幄者、能兴农事者、能通百工者,皆可为我所用。”
他踱步上前,眼中闪烁着兴奋之色,侃侃说道:“主公可设多科考核,既有经史之论,以考其学识素养。”
“亦有策论之试,察其谋略远见。更有实学之考,如算法、格物、农学等,验其解决实际问题之能。”
“且各科权重可依当下所需而定,灵活调整。”
“如此,既不埋没寒门子弟的实用之才,也能让饱读诗书之士有施展之地,各凭本事,公平竞争,岂不妙哉?”
曹操含笑点头,脸上虽依然平静,实则心里乐开了花。
如果按照郭嘉所言,那就是一个简略版的科举制。
此新制一旦推出的话,倒也不失为未来科举制的破冰试水之举。
曹操眼中露出欣慰之色,转头看向鲍信:“允诚,你之策与奉孝之言,倒不失为两全其美之策。”
“只是若真如此行事,这各方阻力,怕还是不小啊。”
鲍信神色坚定,抱拳道:“主公,自古以来,变革之路从无坦途。”
“但主公既有吞吐天下之志,便不能因循守旧。”
“今虽世家势大,然主公若能把握时机,恩威并施,徐徐图之,未必不能成就大业。”
“且主公可言明,此策只是战乱时期的权宜之策,待天下大定后,再根据时势重新制定新的选才制度即可。”
鲍信这话,算是说到曹操的心坎上了。
他刚才也一直在琢磨,要不要把科举制提前弄出来。
但现在看荀彧等人的反应,还是算了吧。
倒不是说曹操就此畏惧士族的反抗,而是饭要一口一口吃才行。
要知道,凡是过于激进的人杰,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
前朝的王莽,就是因为新政步子太大,导致被人砍了脑袋,头骨被制作成酒具。
后来的杨广就更惨了,被人逼得于朝堂之上自缢而死。
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目前的曹操,还不认为自己有抗衡天下世家大族的实力。
但如果等天下平定,四海归一了。
看曹操不把那些所谓的世家大族,来一次黄巢似的大清洗。
在曹操心中权衡利弊的时候,堂下众人皆低头沉思,试图快速弄清楚其中道道。
荀彧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一时半会又想不出个所以然。
此时,程昱再次开口道:“主公,允诚与奉孝所言,皆是为了主公大业着想。”
“只是推行新策,需有详细规划与筹备。”
“不仅要考虑考核内容与标准,还需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实施,确保公正无偏。”
“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反对之声,亦需提前想好应对之策。”
“昱不才,愿作为其中一员,为主公赴汤蹈火,冲锋在前,直面所有反对之人。”
郭嘉也连忙拱手道:“主公,嘉不才,也愿为此事的考核之法,为主公分忧。”
“属下亦愿为主公分忧。”
“属下……
一时间,贾诩、鲍信、枣袛等人齐齐拱手请命。
荀彧依然在皱眉沉思,没有说话。
而陈群、杨修等人,见今日之事已是大势所趋,便也急忙站出来纷纷请命。
“主公,属下愿去说服各世家大族,为主公遴选出有用的人才。”
“属下亦愿前往……
陈群这些人不傻,相反还都是聪明绝顶之人。
他们知道,若这会不站出来,回头这事的参与,可就没他们份了。
要知道,这可是负责考核、选拔人才的肥差啊?
其中牵扯到的各种利益,以及既得的权势,绝对可以让任何人,为之趋之若鹜。
此时,曹操终于脑袋清明,笃定了打算。
他神色肃然,目光坚定,声音低沉而有力说道:“诸位所言,皆有可取之处。”
“吾意已决,即日起,颁布招贤令,不论出身贵贱、贫富、贤愚,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济世安民之才,皆可来投。”
“经统一考核后,吾必量才而用,不使其明珠蒙尘!”
曹操话音一顿,威严的目光一一扫视众人,缓缓说道:“至于选拔考核之事,由文若牵头,仲德、奉孝辅助,你们三人负责拟定详尽的招贤与考核策略。”
“诺,属下遵命。”
荀彧心中一叹,连忙拱手领命。
荀彧心中原本的担忧,已消散大半。
他深知曹操此举对于招揽人才、壮大势力的重要性,也明白郭嘉之言乃是当下的务实之策。
当下,他便开始思索如何在各地广布求贤令,如何筛选甄别各类人才,以充实曹操阵营的人才储备。
“诺,属下定不负主公之托。”
郭嘉神采飞扬,目光激动地看着曹操拱手。
今日,他终于履行了之前对曹操承诺,为曹操力排众议,推出了招贤令。
曹操亦含笑点头。
“诺,属下遵命。”
程昱欣喜不已,心想自己终于可以回东阿,招募那些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了。
为了这一天,程昱可是企盼了很久。
曹操亦含笑点头,目光转而看向另外几人,沉声道:“长文、德祖,正平,你们三人负责与世家沟通周旋。”
“阐明吾之良苦用心,务必使他们知晓,此举绝非削弱世家,而是为了充实壮大朝廷之实力,以求尽快复兴汉室,重现昔日高祖之辉煌。”
这时候,曹操还不敢表露任何自立的想法。
只能是扯起汉室这面大旗,挟天下以令诸侯。
“诺!”
陈群率先拱手领命:“主公英明!如此一来,何愁人才不聚。”
“诺!主公此举,实乃高瞻远瞩!”
“属下……。”
杨修、祢衡亦拱手领命回应。
贾诩目光闪烁,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一旦曹操颁布招贤令,一飞冲天之势即成。
这天下,试问谁还是对手?
如此,他也可以去寻李儒,实行出长安时,谋划好的那个大计了。
如果贾诩猜得没错的话,李儒现在肯定在并州与幽州晃荡,且应该已经布局得差不多了。
只是,如今应局天选之人,可能要变成曹操,而不是袁绍。
至此,曹操阵营中的众人,在历经一番激烈的讨论与权衡后,终于对这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第二天,曹操亲自面见汉帝刘协,禀报了此事。
对于曹操这项复兴汉室的计划,汉帝毫不犹豫应允,也懒得跟那些大臣们商议了,就立刻颁布了圣旨。
公元197年4月的尾声,初夏将至,人心开始燥热。
大司空曹操,于毓秀台代替汉帝宣读圣旨,颁布《招贤令》:
“不问出身,不问过往,只问才德,广招天下贤才齐聚许都,凡经过考核者,皆可为汉室复兴而效力!”
此令一出,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在天下激起千层浪。
自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广纳贤才的壮举之后。
历经悠悠五百年的漫长岁月,由曹操亲手炮制的第二卷《招贤令》,终于问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曹操阵营上下一心,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求贤事宜。
曹操命令修建铜雀台,准备搞出万卷书,放在铜雀台中吸引天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