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的集结需要时间,但这个时间却不会太久,顶多只有两个星期的窗口期。
也就是说,热哈纵队想要应对这次清剿,必须利用这两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战略调整。
至于说正面对抗,倘若这十余万人全都是装备了40系的精锐部队,说不得还可以依托燕山山脉一战。
但热哈纵队中的大部分战士之前都是伪军,或者农民,面对两倍于己的精锐关东军,防守战根本不可能是对手。
再加上如今正值夏季,热哈地区的地形虽然有些复杂,但并不足以抵消关东军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
因此,想要应对鬼子的清剿行动,如今最合适的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走的话,往哪里走?
整个华夏大地的3d立体地图在吕华的脑海中清晰浮现,包括敌我双方的兵力分布与激烈交战区域亦一目了然。
突然,吕华捕捉到了一个关键的战机:他发现小鬼子如今大半兵力都陈兵在冀中,冀南地区。
反而是冀北地区兵力空虚,驻防在平城、津城等地的鬼子目前仅仅只有两三千号人维持治安。
至于其他部队则都被派遣南下,支援冀南地区的大会战前线。
这岂不是意味着,倘若热哈纵队能够迅速且秘密地转移到冀北地区。
他们就能犹如神兵天降般,迅速光复平城、津城,搞一个大新闻?
这个想法让吕华的心跳都加速了几分。
平城和津城,这两座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若能一举光复。
不仅将极大提振我军士气,狠狠打击鬼子的嚣张气焰,更可能成为扭转整个战局的关键。
即便最终无法长守,也能给冀中、冀南的鬼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
并在他们慌乱调兵之际,为我军创造更多有利的战机,助力平汉会战的全面胜利。
但问题是,如何在不引起鬼子警觉的情况下,将热哈地区的十余万大军悄然调往冀北?
吕华沉思了许久,终于想到了一个极其大胆却十分可行的解决办法。
那就是通过伪造鬼子电报,渗透其情报系统,制造假象,让鬼子误以为火车上载的是伤员和南下增援的关东军主力。
没错,就是火车!吕华打算让三个主力师的战士们乘坐火车经北宁线和平绥线前往平城。
目前,丁伟的103师和李云龙的108师主力就在北宁线附近,刚刚再次完成了对北宁线的破袭行动。
完全可以伪装成鬼子的援军乘坐火车一路南下,抵达津城和平城附近。
而孔捷的107师则在热哈地区的赤县附近,距离平绥线也就两天的路程。
平绥线连通了平成和张城,如今的张城又在我军手中。
因此鬼子在两者之间的八达岭地区驻防了一个师团的兵力,预防我军经此突袭平城。
因此,吕华可以先让孔捷的107师提前转移到八达岭地区,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对鬼子布防在此的第21师团展开突袭。
同时伪造电报向21师团传递虚假命令,进而将其全歼,并利用平绥线迅速将107师的战士运送到平城。
这一行动不仅能为接下来的平城、津城光复行动扫清障碍。
还能从冀北地区南下,配合冀中地区的主力部队对鬼子形成夹击之势,开辟华北第二战场。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分散鬼子的兵力,更能迫使其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进一步削弱其战斗力。
当然,这一切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
毕竟,想要伪造鬼子电报并渗透其情报系统,且不被鬼子察觉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任务。
这不仅需要有精通电报编码与解码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深入了解敌军内部的运作机制,以确保伪造的电报在内容和格式上都能以假乱真。
同时,如何确保这些伪造电报能够成功发送,并且在关键时刻起到迷惑敌军的作用,也是一大难题。
仅仅这一点,对于这个时代的任何组织而言,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这一切对于身为机器人的吕华而言,却并非难事。
他拥有先进的科技能力和精密的计算程序,这使得他能够轻松地伪造鬼子电报并渗透其情报系统。
所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加大电力的供应,多充充电罢了。
当然,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吕华还精心策划了后续的作战方案。
在乘坐火车南下的过程中,103师和108师全程不下火车。
在抵达平城、津城附近后,将迅速展开攻城行动,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光复这两座城市。
此外,吕华还对冀中的主力部队下达了明确的指示。
计划在我军光复平城、津城后,由冀中部队对鬼子当地的主力部队进行牵制。
而我军则从冀北地区南下,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迅速光复被鬼子占据的保城、石城等地。
进而取得此次平汉会战的全面胜利。
总而言之,整个计划环环相扣,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和严密执行。
但吕华对此充满信心,他相信在全体将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最终的胜利。
心中有了想法后,吕华迅速行动起来,先是通过特定的电台向总部进行了请示。
像这样动辄涉及十余万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必须得到总部的批准和协助。
在等待总部回复的同时,吕华也开始着手准备具体的行动计划。
他详细绘制了行军路线图,标注了各个关键节点和时间表,确保每个部队都能准确无误地按照计划行动。
总部的回复很快到来,同意了吕华的计划,并承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这给了吕华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他随即通过电报向103师、107师和108师下达了新的战斗指令。
当电报机“嘀嘀嘀”的响声在108师指挥部帐篷内回荡时,李云龙正与丁伟及众参谋围绕地图讨论着最新的战略部署。
通讯兵熟练而迅速地接过电报,经过解码后,慎重地将电报递给了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