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本尊的征北大将军2
这是个平行世界大明,正史上的大明,别说洪武元年,就是洪武三年都没开过恩科。
而这个世界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居然在洪武元年就开了恩科,由此就能断定这个大明绝对不是正史上的大明。
不只是如此,还有北京,历史上1420年,明成祖朱棣将顺天府改为北京,正式确认其作为首都的地位?。
而这里,北京是从元朝建立起就叫北京了。
至今也叫这个名字。
处处是大明,也处处跟正史上的大明不同。
苏天凤这一世的娘家就住在北京郊外的灵水村,而现在的大明首都可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
此刻的朱棣也才十岁,历史上洪武三年封燕王,洪武十三年才会来北京就藩,就是不知道这个世界,朱棣还会不会成为燕王,来北京就藩了。
这些事儿距离苏天凤很遥远,大明刚建立,百废待兴,汉家百姓一个个嘴上不说,那是怕多说多错,被官家抓住没好果子吃,可心底却都期盼着大明能善待他们这些百姓,能叫他们安稳活几年就行。
战乱,死掉的人太多了。
灵水村也在战乱中被霍霍的不成样子。
被元朝统治的那些年,饿死的汉家百姓不计其数,吃都吃不饱,哪里有能力去生孩子?
没那个身体条件啊。
后期战乱不断,灵水村不少人家甚至死绝了。
村子里,别说无人耕种的荒地,就连以前苏家人眼中稀罕的不行的良田,好多年无人耕种,都快变成荒地了。
苏天凤自打出生后,除了晚上是躺床上睡觉的,白天基本上不是被抱着,就是被背着。
一家人,都要下地的,因为洪武帝新下达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规定新开垦的荒田归开垦者所有,并且免除三年赋税和徭役。
苏家本身就是农民,开荒就能多得几亩地,家里人如今真可以说是起早贪黑,整日都在地里劳作。
苏天凤这辈子的亲娘连月子都没做完,早起要跟头上两重婆婆一起做一日的吃食,中午是带一顿去地里吃的,家里还养了两只鸡,要喂鸡,早饭后,顶着启明星就下地,晚上天黑透了才回家。
家里没人看家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如此,能动的都下地,不能动的,就在家里躺着。
苏天凤还小就被家里人用布绑在前胸或是后背,而她这一世的哥哥,就去拔草,不管是不是能吃的野菜,看见啥,他能撸的动的,叶子都给撸回来,人不能吃,还可以喂鸡。
这样的日子,苏天凤看着就觉得苦,她都受罪的不行,可家里人却觉得这样的日子是有盼头的。
也的确是盼到了。
三年下来,私底下有苏天凤那稀释过的灵泉水给家里人调理身体,家里的两只鸡,如今变成了十八只鸡,特别能下蛋,每天一人一个鸡蛋吃着,还能剩余十个左右的鸡蛋去换钱。
家里的良田依旧是那十亩地,可荒地开垦了十八亩,家里加起来一共二十八亩地,再多,家里如今的人口是种不了的。
没那么些劳力啊,那就只能买奴婢了,明朝秀才是能蓄养奴婢的。
而洪武三年,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依旧是北京。
苏家这边儿,还没来得及买奴婢,又多得了两亩地,说是菜地,凑够了三十亩地。
等家里买了一个奴婢,曾祖母也不需要下地了,留守家里,照顾苏天凤兄妹俩,还要做别的家务,家里人晚上从地里归家,也能吃上一口热乎饭了。
那么有人要问了。
苏天凤亲爹是个秀才,为什么不开私塾赚钱?还要这么辛苦的自己下地?
第一,读的起书的人家,人家会找至少祖孙有两代秀才的人家去聘请夫子。
第二,如今的政策就是开荒为主,趁着有政策都想多给家里搞几亩地,田地才是咱老百姓的根本。
第三,里长家的小儿子也是秀才,真要开私塾,也轮不到苏家。
所以苏天凤这辈子的亲爹就一边儿开荒一边儿自己继续学习,还不忘给儿女启蒙。
苏天凤好久不用的启智丹再次派上了用场,已经是秀才,未来还打算继续考举人的亲爹要用一颗,小哥哥要来一颗,苏天凤自己,如今不需要了。
她那脆弱的灵魂如今壮壮的,用不着这种辅助学习的丹药了。
家里的日子一切都在欣欣向荣,不只是苏家,灵水村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可洪武四年开始,徭役又开始了。
明朝律法规定,秀才可以免除户内两个男丁的徭役。
徭役在明朝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农民来说,如果家中没有秀才,可能会因为徭役而导致家庭经济崩溃?。
除此之外,秀才家的特权除了免除两个男丁的徭役和蓄养奴婢之外,还有不少。
秀才全家可以免交公粮,这进一步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秀才犯了法,官府不能随便抓来审问,更不能用刑。如果犯了重罪,只能通知当地的教育部门加以处分?。
秀才可以穿盘领长衫,头戴方巾,脚蹬长靴,显示出其身份的尊贵?。
秀才可以享受廪粮、膏火等补贴,这些补贴不仅用于生活开支,还可以用于学习?。
秀才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可以凭借身份去官府说情、吃荤饭?。
吃荤饭?是指秀才利用自己的身份特权,通过打官司、调解纠纷等方式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苏天凤的亲爹就很有吃荤饭的天赋,赚了不少钱,家里的奴婢也就越买越多,家里开垦的荒地的速度越来越快,开垦的荒地也越来越多。
等苏天凤十岁,洪武十年,苏家已经有一百七十六亩田地了,家里的奴婢,男男女女加起来有十六人。
灵水村,除了里长家,就属苏家最富有。
苏家依旧是农耕之家,可苏家如今也算得上小地主阶级了。
自家人是再也不用下地苦干了,种子还是苏天凤偷摸兑换的高产粮种,耕牛也买了两头,是跟官府购买的,家里还有两辆牛车。
也修了院子,院子里瓜果飘香。
日子越过越好,可苏天凤越来越发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