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革除旧弊立新规
烛火摇曳,映照在顾长渊专注的脸上。摊开的账册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记录,仿佛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驿站的痼疾牢牢缠绕。他手指轻点着其中一处,眉头紧锁。驿站的物资采买记录混乱不堪,同一批物资,价格却相差甚远,其中的猫腻不言而喻。
“凛风,你看这里。”顾长渊指着账册上的几行记录,唤来一直默默研墨的徐凛风。
徐凛风走近,仔细端详片刻,沉声道:“大人,这批马料的采购价格比市价高出三成,且数量与实际消耗不符。”
“正是如此。”顾长渊将账册翻过几页,又指着另一处说道,“还有这里,驿卒的俸禄发放也存在问题。一些虚报人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其中,不知又有多少油水被那些贪官污吏克扣。”
徐凛风点点头,冷静分析道:“大人所言极是。驿站的弊病,根深蒂固,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要整顿,需得从根本上入手,方能彻底清除。”
顾长渊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毅的光芒。“这些年来,驿站的效率低下,贪污腐败,早已民怨沸腾。如今,正是改革的最佳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彻底革除旧弊,建立新的秩序。”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顾长渊整顿驿站的风声传出后,朝中一些保守派官员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早已习惯了旧体制下的利益输送,如今顾长渊要动他们的奶酪,自然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
孙兵部侍郎便是其中最为积极的一个。他暗中联络了一些官员,在朝堂上公开反对顾长渊的改革措施。
“顾大人,驿站的制度乃是祖宗定下的规矩,沿用至今,岂能轻易更改?你如此行事,是对祖宗成法的不敬,更是会破坏朝廷的稳定!”孙兵部侍郎义正言辞,仿佛顾长渊犯下了滔天大罪。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官员的附和,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顾长渊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的波动。他知道,这些反对的声音,不过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发出的哀鸣。
回到府中,顾长渊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仔细思考着改革的方案。他深知,改革之路必然充满荆棘,但他绝不会退缩。他与徐凛风彻夜长谈,一盏孤灯,见证着他们为改革呕心沥血的身影。
“大人,新的驿站规则已经拟定好了。”徐凛风将一份文稿递给顾长渊。
顾长渊接过文稿,仔细阅读起来。新的规则中,包括物资透明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驿站的弊端。他看着这份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文稿,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光芒……“明日早朝,便是决胜之时。”
晨曦透过窗棂,洒在顾长渊略显疲惫却坚毅的脸上。他一夜未眠,手中的新规章制度已经被翻阅了无数遍。他知道,今日早朝,将是一场硬仗。
果不其然,早朝之上,孙兵部侍郎再次发难,言辞更加激烈,甚至暗示顾长渊结党营私,意图扰乱朝纲。朝堂之上,附和之声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顾长渊淹没。然而,顾长渊却巍然不动,他从容地从袖中取出新的驿站规章制度,朗声说道:“诸位大人所言顾某都已知晓,但驿站积弊已久,民怨沸腾,若不改革,国库空虚,民不聊生,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份新规,便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制定。”
他将新规的内容一一阐述,从物资采购的透明化,到驿卒绩效的考核,再到驿站服务的规范化,每一个细节都解释得清清楚楚,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他甚至拿出了一些贪污腐败的证据,让那些反对的官员哑口无言。
孙兵部侍郎脸色铁青,还想继续争辩,却被皇帝打断:“朕意已决,驿站改革势在必行,就按顾爱卿的方案执行!”
皇帝金口玉言,再无人敢反驳。散朝之后,顾长渊立刻着手实施新规。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驿站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阻力。一些驿卒对新规则表示担忧,他们习惯了旧体制下的运作方式,担心新规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大人,这新规…小的们…怕是难以适应啊…”一个年长的驿卒颤巍巍地说道,他的身后还跟着几个同样面露忧色的驿卒。
顾长渊走到他们面前,耐心地解释道:“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但新规并非要剥夺大家的利益,而是要让大家的工作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新规中,增加了绩效考核,表现优异者,将会得到额外的奖励,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知道,改变并非易事,因此新规会逐步推行,给予大家足够的时间去适应。我也会定期听取大家的意见,不断完善新规,让它真正惠及每一位驿卒。”
顾长渊真诚的态度和详细的解释,逐渐打消了驿卒们的顾虑。他们开始认真思考新规带来的好处,一些年轻的驿卒甚至表现出了跃跃欲试的热情。
在驿站的角落里,一个名叫钱驿卒的年轻人,目光闪烁,若有所思。他看着手中的新规章制度,心中翻涌着一种莫名的激动。他一直对驿站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如今,顾长渊的改革,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悄悄地将新规揣进怀里,转身走向了马厩,“喂,老李,你看看这个……”
钱驿卒将新规揣进怀里后,径直走向老李,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驿卒。老李正愁眉苦脸地擦拭着马鞍,嘴里嘟囔着新规的种种不便。“老李,你看这个,”钱驿卒神秘兮兮地掏出新规,“我觉得这新规…好像…还不错?”
老李抬起头,一脸狐疑:“不错?哪里不错?以前咱们还能偷偷拿点草料喂自家牲口,现在呢?都要登记造册,一粒草料都得算清楚!”
“你想想,”钱驿卒压低声音,“以前那些官员贪污,咱们也跟着喝点汤,现在上面查得严,万一被抓到,咱们也得跟着倒霉!这新规虽然麻烦点,但至少公平,而且大人也说了,表现好的有奖励,咱们好好干,说不定比以前赚得更多呢!”
老李还是有些不情愿,但钱驿卒的这番话,确实让他有些动摇。他接过新规,仔细地看了起来。钱驿卒则开始按照新规的要求,整理马厩,清点草料,一丝不苟。他的认真和热情,渐渐感染了周围的驿卒,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驿卒也开始尝试按照新规工作。
与此同时,驿站外,陈村民正兴高采烈地和乡亲们讲述着新规的好处。“你们知道吗?现在驿站寄信可快多了!以前啊,那些官员老爷们故意拖延,信件常常延误,现在好了,顾大人来了,一切都变了!我昨天寄的信,今天就到了!”
李信使也加入了宣传的队伍,他逢人便说:“顾大人真是为我们信使着想啊!以前驿站脏乱差,休息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好了,不仅干净整洁,还有热水供应,这都是顾大人的功劳!”
新规的推行,在民间和信使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顾长渊的改革。然而,暗处,一股反对的力量正在酝酿。孙兵部侍郎在府中来回踱步,脸色阴沉得可怕。“该死的顾长渊!竟然敢坏我的好事!”他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我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
周师爷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劝道:“大人息怒,现在顾长渊风头正盛,不宜正面冲突。不如…我们从海上走私入手…”
孙兵部侍郎眼前一亮:“海上走私?说来听听…”
顾长渊站在驿站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信使和百姓,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徐凛风走到他身边,递上一杯茶:“大人,新规推行顺利,民心可用,这是可喜可贺之事。”
顾长渊接过茶,轻轻抿了一口:“凛风,这只是开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望向远方,目光深邃,“我总觉得,这驿站的整顿,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
他放下茶杯,眼神坚定:“凛风,备马,我们去港口。”
港口的风带着一丝咸腥味,吹拂着顾长渊的脸庞。他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心中却有一种莫名的不安。徐凛风跟在他身后,低声说道:“大人,这里…”
顾长渊抬手示意他噤声,目光落在了一艘即将离港的商船上,“等等…那艘船…”他猛地转过头,对身后的侍卫说道,“去,查一下那艘船的货物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