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游历多年后,他们怀着对侯府的思念,决定回归。
萧凌和苏锦绣踏上归程,一路上心情复杂。他们回忆着过去在侯府的点点滴滴,也期待着再次见到熟悉的人和景。
当他们临近侯府,消息早已传遍。侯府上下一片欢腾,众人纷纷出来迎接。后辈们恭敬地站在两旁,眼中满是对他们的敬仰和期待。
然而,侯府在他们离开的这些年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新的势力崛起,内部的权力格局出现了微妙的调整。
萧凌和苏锦绣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变化,但他们并未急于表态,而是先与众人寒暄,了解情况。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开始重新熟悉侯府的事务。萧凌发现侯府的一些产业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导致效益下滑。苏锦绣则注意到府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派系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
他们决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萧凌重新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那些玩忽职守的管事进行了严厉的处罚。苏锦绣则组织了一系列的聚会和活动,试图缓和各派系之间的矛盾。
但他们的举措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一些既得利益者认为萧凌和苏锦绣的回归打破了他们原有的平衡,开始暗中联合,试图对抗。
与此同时,朝廷对萧凌和苏锦绣的回归也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一些官员认为他们的归来可能会对朝廷的权威构成挑战,于是在皇帝面前进谗言。
皇帝虽然对萧凌和苏锦绣过去的功绩有所认可,但也对他们的影响力感到担忧。于是,皇帝下旨要求侯府增加赋税,并派遣官员前来监督。
这一举措让侯府的财政压力陡然增大,萧凌和苏锦绣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拒绝皇帝的旨意,可能会给侯府带来灭顶之灾;如果接手,侯府的百姓将生活艰难。
在这关键时刻,萧凌决定亲自进京面见皇帝。他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和言辞恳切的奏折,希望能够说服皇帝改变主意。
在京城,萧凌遭遇了重重困难。一些官员故意刁难他,不让他见到皇帝。但萧凌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终于突破了重重阻碍,见到了皇帝。
看到侯府在后辈的管理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他们感到欣慰。
萧凌和苏锦绣漫步在侯府之中,看到府中的亭台楼阁修缮一新,花园中繁花似锦,下人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尤其是后辈们在处理事务时展现出的成熟与果断,让他们深感侯府未来有望。萧逸在商业领域的拓展卓有成效,与各地商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侯府的财富日益增长。萧雨将府内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各项开支精打细算,却又不失侯府的体面。
然而,这崭新的面貌之下,也隐藏着一些潜在的问题。随着侯府的繁荣,周边的一些势力开始嫉妒和觊觎。一些小家族试图攀附侯府,谋取利益;而一些大家族则视侯府为竞争对手,暗中策划阴谋。
与此同时,侯府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分歧。在商业发展的方向上,萧逸主张大胆冒险,开拓新的市场;而萧雨则认为应该稳健经营,巩固现有成果。两人的争论逐渐激烈,甚至影响到了侯府的决策。
萧凌和苏锦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深知内部的团结对于侯府的发展至关重要。于是,他们决定召开家族会议,解决这一分歧。
在会议上,萧凌首先肯定了萧逸和萧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侯府的繁荣,但也指出了过度争论可能带来的危害。苏锦绣则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既保持一定的冒险精神,又注重风险控制,实现稳健发展。
经过一番讨论,萧逸和萧雨最终达成了共识,决定携手合作。
但就在侯府准备继续向前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附近的河流泛滥,淹没了许多农田,侯府的一些产业也受到了影响。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向侯府求助。
萧凌和苏锦绣立即组织侯府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抗洪救灾之中。他们派出粮食和衣物救济灾民,同时组织人员修复堤坝。
然而,救灾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侯府的库存很快就捉襟见肘。
就在这时,一些曾经与侯府有过矛盾的家族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散布谣言,说侯府救灾不力,意图煽动民众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