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件事物的看法,各自也是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谁也不让着谁,有时候霁月的思路要清奇许多,比清风反应快,不过清风也有绝招,那就是不说话。遇到不能招架的情况时,清风就选择不再说话。
这时候,霁月的口才就有了展现的余地,小嘴巴巴地说不完,总是要展现自己的博学多识。不过霁月即使不特意展现,清风也能够感受出来,这个人的思维境界,不是一般人。
但是有一点困惑的是,在面对普通人的一个细节,令清风难以释怀。也说不什么原因,但是这个细节就是让清风忘不了。
有一次,在车上,车停在了十字路口,眼看着一辆三轮车从面前拐弯,三轮上装的满满的,垒的很高,装的大部分是纸箱。
这时候不经意间,霁月来了一句:“即使这个世界重来,他们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情”。
猝不及防地听到这句话,清风有些错愕,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解读这件事情。清风选择了沉默,没有接话,也没有找话题错开。而是眼睁睁的看着,三轮车从面前经过,是底层人努力生活的模样。
这件事情,也许留在以后解读,目前清风还没有能力通过这件小事去解读这个人说出这话,所能折射出来的内在问题。
反正也不着急,有些问题,之所以迟迟没有答案,是因为时间还不够,火候还不够。
清风只记得,有一句是这么说来的,看一个人的人品,就看他怎么对待底层的人们。从这句话出发,显然霁月是不合格的。没有同情,有的却是看不起的口吻。
清风没有声张,只是默默记住了这一个细节。在往后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悦,更没有提及这件事情。
观察到的一个细节,放在心里,也就是初步有了一个印象的累积。
要是搁在平时,她会有力的反驳几句,但是现在她不会,因为她出身在底层,她明白底层的那种苦,那种踏实,那种努力,那种拼搏。
绝不是像霁月说出的口吻那般。身在高处,并不具备了鄙视底层人们的权利。永远不要看不起底层人们,因为那是基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永远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成事的基础。
这又回到了前面提过的话题,即使是内心是法家的思想,外在表现出来也是儒家的。比如这次对话,可以折射出来。即使他说的是真话,但是让人听起来就是那么不舒服。
你如果想要办成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反着来,才能在实质上达到你真正想要的目的和结果。
只不过,有限的生命里,如果能瞻仰其思想高度的一二,就是莫大的荣幸。
这似乎也解开了其中的小小困惑。他说的话没错,如果当时的清风没有达到同样的思维高度,那么接收信息后反馈这个人就是有问题,不能接触。但是如果当时的清风匹配了差不多的思想高度,那么接收到这个信息后会反馈这个人思维境界不简单,没有把她当外人,说的是一些感受方面的真理。
这就是差别,这就是认知的天壤之别。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人,得出的判断结论,天差地别。
所以,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不断提升自己识人的能力。永远不要轻易评判他人,折射的都是自己的认知高度。
所有的外界,都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自己的模样。回归自己,向内求,向内追求自己的高度,反而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切问题的产生,都是在告诉自己,是自己的哪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抱怨环境,不是抱怨他人,不是抱怨没人帮你,而是不断在提醒自己某些方面折射出来的自身问题。
当外界出现了问题,多从自身找原因。当自身足够强,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不再会是问题。我们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是在增加选择的能力,过想过的人生,拒绝想拒绝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本身就是非常强的能力体现。
不看他人颜色,伸出手掌向外人借钱,本身就是一种自身体会耻辱的过程。
想通了这些,清风也没有了一些拧巴,还是坦然面对霁月。因为霁月的认知程度,的确高于常人。只不过对他往日了解不多,但是作为初认识的人,不谈过往,不论未来,珍惜当下就好。
有的朋友,越走越远;有的朋友,越走越近。都是在不断接触中,渐渐了解彼此,然后在一次次事情中,看清对方的面孔。有的人,越来越可爱;有的人,越来越可恶。
有的人,认识一段时间后,会让人觉得后悔去认识。有的人,随着认识时间的加长,会有一种越来越值得认识的感动。
岁月无声,总是让我们成长成熟;时间无答,总是给我们解疑答惑。一切都在处事中,一切都在时间中。
交往值得的人,君子之交淡如水。保持一年见一次的节奏,保持一定联系的节奏,保持一定关心的节奏,保持一定知晓彼此的节奏,就是很好的见证,就是很好的经历,就是很好的培养感情的渠道。
切不可频繁联系,切不可网聊太多,切不可交浅言深,切不可轻易将自己的后辈交给他人。
如果想要过得好,尽可能少接触人,尽可能少做事,尽可能少交流,尽可能少交往。人与人,最安全的距离,就是没有关系。
尤其是女生,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好的男人,结婚生子。好好经营家庭,好好教养孩子,好好打拼事业,好好赡养父母老人,就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存在了。
要珍惜自己的女性资源,因为女性本身就是资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础,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是一方讨好得到的。
人际关系很重要,在关系中的自己更加重要。迷茫是常态,走出迷茫也是我们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