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年头,除了部队和大工厂,还有谁用得起卡车?
这次军事订单被黄河卡抢走了,不知道解放卡能否重现往日辉煌。
“工长!工长……”
刘明忠无意识地叫着,不知不觉间眼泪已经流了下来。
旁边的老王疑惑地问工长江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江南叹了口气:“老王啊,你不看文件的习惯得改一改了。”
江南拿出刚刚得到的新13号雪茄,递给老王一根。
老王接过去,嗅了嗅就想点燃:“嗨,我这人文化程度不高,你能给我解释下不就行啦?”
正准备离开的一群后勤人员,见江南在分发雪茄,哈哈大笑,手掌朝他伸来:“你还挺大方的嘛!这泽田可是宝贝得很,快给根尝尝吧!”
江夏天不怕地不怕,顺手又递了一根出去,毕竟功劳可以再挣,李师傅总会有办法再次搞到这烟的。
周老接过雪茄,没有点上,而是小心地塞进了内口袋里。
“你小子这两三天就别乱跑了,估计有人会来找你呢!”
有了新玩物的江夏也不想外出,在家里搓弄着他的晶体管计算器问道你感不感兴趣!
另外家里来了个喜欢跟自己争宠的小子,叫刘宇,感觉得给他立规矩。
你这小鬼必须叫我大哥!
……
评优活动结束后,各工厂的人都渐渐离去,当然临走前也纷纷留下了联系方式。
有些豪爽的人还定下了赌约,说要等回去改进后再和黄河卡私下较量一次;而更为机灵的一群人,则宣布赛后就要前往机械部拿转向系统的图纸。
他们当然想赶在最前面去获取这些重要信息。
黄河卡被车队直接运走了三辆,因为据老张所说,那几辆车是借给他们用的。
这时候遇到自然要收回。
后勤部见状笑着说:“没想到真有敢虎口拔牙的人啊。”
但见到闪闪发光的齿轮版小型卡车时,知道这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们只好嘴上吐槽一番轧钢厂师傅的手艺好,手上还是迅速把车装上并离开了现场。
老王看着逃离的车队大笑道:“这帮小子,真是自作聪明。”
剩余的泉城工人听完厂长的合约内容后一个个兴奋不已。
老王叼着雪茄派头十足地说:“大家晚上到小食堂聚餐,不醉不休!”
一群人热烈响应,爬上了黄河卡,打着胜仗的旗帜晃荡而去。
解放卡车厂厂长老陈神情阴郁地在一旁沉思。
“领导,是不是需要运作一下?”
下属询问道。
“哦?合约都签了还能运作什么?咱们这可曾是教员亲自题词的工厂啊!他们至少也给点面子才对!”
面子吗?
陈厂陷入了深思。
从建厂之初,这家东北汽车厂已经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
如今即便在困境中依旧能够获得足额补给。
这种优越感可能让工厂变得高傲了吧?自己当时是如何拒绝一机部提议的?好像说是那些门外汉不行。
然而这些门外汉反而战胜了他们。
应该做出改变了,否则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想到这儿陈长坚定地说:
“别说了,解放卡的荣誉要靠我们自己的实力争取回来!”
“失败没什么可怕。
不要忘了,我们的厂是在白山黑水之中建立的,是我们制造出了第一辆国产货车,结束了华国没有自制汽车的历史!部队的订单只是区区一项。
我们会制造出马力更强更易操控的车,并堂堂正正赢得市场!”
青年人被陈厂慷慨的话语激励,抛开所有杂念。
“一定可以做到的!”
陈厂满意点头,觉得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是块可塑之才,不能让他走上歧途。
当然捷径还是要想着要走:
“我们回单位备礼去,去找红星炼钢厂去!既然不让给图纸那就拿着成品好了!”
晚上炼钢厂小食堂又一次热闹非凡。
毕竟这里是江夏的第二个家,作为娘家来招待娘家人理所应当。
联系完毕后刘明忠将订单的消息告知领导那边。
当晚十来辆载着“瑕疵件”
的南京牌微型面包直奔炼钢厂区。
与此同时一机部门同样喧闹起来,许多厂里的主管齐聚楼前,要求拿到最新的图纸。
“图纸目前只提供给某厂使用。”
夏局长表示不再继续发放图纸。
四城卡车厂厂长心领神会拉着工程师挤出人群,直接返回工厂:“我们
### #### 创新与挑战
心情愉快的张宇打开箱子,里面的那台索尼老机器早已被赠送给王工程师。
虽然这已经是55年的产物,但其内部结构依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至于模仿任务将会落在哪一家工厂头上,估计不是806就是807。
收到对方反馈的时间还不确定,不过这也不着急。
拿出那份珍贵的晶体管计算机设计图纸,摆弄了一阵子之后,张宇发现自己面临了难题:这些晶体管该怎么组成一台计算机呢?
这就像是买了小白菜却想做一顿大餐,实在有些不切实际啊!张宇意识到当时没有请小日本技术人员把绝缘板等组件整理好是个失误。
是不是该请人帮忙呢?想到管理机械的孙工程师,张宇轻轻挠了挠下巴,觉得还是先自己尝试一阵,再考虑要不要求助他人。
毕竟他也希望通过这份研究成果换来教官的一次面授。
于是行动开始了!
所需工具清单如下:电烙铁、锡焊丝、绝缘板、万用表以及铜线。
四顾之后,决定去酒仙桥附近寻找专业材料店铺。
#### 计划与实践
骑上“火炬”
自行车,张宇全副武装,满怀豪情地朝着四惠桥出发。
然而他的生活常识似乎不足,在四九城物资紧缺的时期想买这么专门的东西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也许,花点功夫到北海公园散散步反而更容易遇到意外惊喜。
我们暂时放下这个冒冒失失的小张同学不提。
转头来看看高级工程师李建国在国营第一航空工业部直属112厂的经历,事情可并不顺利。
#### 困境中的坚持
某天下午,繁忙的112车间里,正在拆解几架被卸下部件的飞机的李建国抬起头来回应同事的问题。
“老李,有什么眉目了吗?”
部门经理焦急地问道。
抹掉手上油污的同时,李建国笑着回答:“我看不懂,我只擅长机械设备。”
言语间充满了对技术障碍的无奈。
“惭愧,真是惭愧。”
李建国补充道,并提议稍后写封简要报告回总公司,准备离开此地。
与妻子会合后缓慢步离,后者询问为何如此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