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这一成语源自于一则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并被收录在《吕氏春秋·察今》之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顽固地坚守旧有规则和方法,不知变通、拘泥不化之人。
在具体使用时,“刻舟求剑”常常作为谓语出现,表示某人的行为如同在船上刻下记号以寻找掉落水中之剑般荒唐可笑;有时也会充当定语,用于修饰那些思维僵化、不肯接受新观念的人物形象;偶尔还能用作状语,生动地描绘出某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处事态度。总之,无论其语法功能如何变化,该成语都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旨在批评和警示人们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切勿盲目遵循过时的经验或模式。
中文名
刻舟求剑
外文名
carve on gunwale of a moving boat
拼音
kè zhou qiu jiàn
近义词
一成不变、依样葫芦、守株待兔
反义词
借坡下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
同义词
楚人涉江
成语出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刻舟求剑”。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2。
2刻舟求剑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2。”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2。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2?”
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2?”
成语寓意
通常情况下,剑掉入水中后必然会沉入水底,这可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啊!然而,当船已经渐行渐远时,居然还有人想要在船底下寻找那早已掉入水中的剑,这种行为简直愚不可及、荒谬可笑到了极点!假如说当时船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话,那么剑沉入水底之后,在船的落剑之处刻下记号,然后沿着这个记号下水去寻觅宝剑,或许还真有找到的可能。只可惜,现实情况却是剑一旦沉入水底便不再动弹,而船却始终在不停地向前移动着。如此重要的客观事实竟然未能在这位求剑之人的脑海当中有所反映。他一门心思地认为,既然剑是从哪个地方掉落下去的,那就应该从那个地方去寻找,并且坚信一定能够将其找到。很显然,他的这种认知与实际存在的客观事实完全不相符,最终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只能是以失败告终。通过这样一则生动形象的比喻故事,用来讥讽那些死死抱住教条不放、不知变通的人,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且极具说服力呀!
这一则成语当中蕴含着两层深刻且发人深省的道理。首先第一层道理告诉我们:倘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那么这个人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几乎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只有当我们的思想观念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外界的真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才有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终达成预期目标;否则,便会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只能凭借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信息去摸索前行,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而第二层道理则指出:客观现实始终处于一种持续不断地演进和变动之中。假如有人将那些过时的、僵化的规章制度当作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不二法门或者万能钥匙,那么必然会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毕竟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的挑战和机遇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如果一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愿意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和创新改变,那么注定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既是一种质朴无华但却又无比坚实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及其对于人类意识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方式——深刻认识到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关系,并倡导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这样先进的思想理念无疑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这个词语常常带有贬低和批评的意味。它主要用来形容那些行事时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人,他们往往不知道何时应该前进或后退,一味地拘泥于既定的规则和方式,不愿意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种行为表现出一种固执己见、僵化保守的态度,使得这些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时显得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句子中,该词通常作为谓语使用,直接描述主语的行为特点;也可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表示具有这样特征的事物;偶尔还会用作状语,对整个句子中的动作进行补充说明。例如:“他这个人总是不知变通,做事情不知进退,简直就是个榆木疙瘩。” 或者 “那个不知进退的家伙,又因为墨守成规而把事情搞砸了。” 再如:“她以不知进退的方式处理这件事,结果让大家都很不满意。”。
运用示例
北宋·苏轼《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仆嫌》:“公胡为拳拳,系此空中云。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北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着亡簪。”
元·姬翼《鹧鸪天·画饼充餐必也虚》:“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二〇回:“似你这般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刻柱鼓瑟了2。”
同源成语
刻剑痕、刻舟痕、求剑刻舟、记剑痕
参考资料
[1] 李少林 · 文言文趣味故事99篇 · 北京:金盾出版社 · 2017.01:64
[2] 《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编着 · 文字上的中国 成语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2018.01:127
[3] 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 · 中学语文教学手册 第二册 · 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 · 1980:233
[4] 张超主编 · 成语故事 · 北京:同心出版社 · 2004年06月:165
[5] 于石,王光汉,徐志成 · 常用典故词典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13.08:239
伴随着语文老师那轻柔温和且充满情感的讲解之声,我的眼前竟然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缓缓地呈现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来。
只见那位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的楚国人,毫不迟疑地将其粗壮有力的大手用力一挥,然后以一种决然和坚定的姿态纵身一跃,猛地跳进了滚滚流淌的江水中。刹那间,水花四溅,如同一朵巨大而绚烂的水之花朵在空中绽放开来。
而围聚在四周的人们反应各异。有的人一边不住地摇着头,一边发出深深的叹息声;有的人则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他们那尖锐刺耳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着。此时的江水显得异常浑浊,这位楚人在他先前做下记号的地方不停地摸索探寻着,然而经过漫长时间的努力后,最终却是毫无所获。
他那张原本刚毅的面庞此刻布满了疑惑之色,慢慢地从水下浮出了水面。他那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已经渐行渐远的船只,眼神之中依旧透露出一股不肯死心的执拗劲儿。
就在这个时候,一条体型硕大无比的鱼儿悠然自得地游弋了过来。它轻轻地触碰了一下楚人的腿部,似乎是在对他这般愚不可及的行为加以无情的嘲弄与讥讽。可是,这位一心只惦记着自己那把心爱宝剑的楚人对此却是全然没有察觉,他的内心深处仍旧被那把遗失的宝剑占据得满满当当。
突然间,就像是有一道明亮耀眼的灵光划破黑暗的夜空一样,瞬间闪过了他的脑海。也正是在这一瞬间,他恍然大悟,终于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究竟犯下了一个何其严重、何其荒唐的错误啊!
只见他迅速游向岸边,上岸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四处寻找工具。他找来一根长竹竿,用布条绑上一块磁石,再次来到江边。他顺着记忆里剑掉落的大致位置,用自制的简易工具探寻着。周围的人原本以为他放弃了之前的愚蠢做法,此时却又不解地看着他。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宝剑被吸了上来。众人惊讶不已,楚人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原来只要肯思考并改变方法,就还有机会挽回。
楚人拿着失而复得的宝剑,满心欢喜地准备回家。可在路上,他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前方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挡住了去路,河上并没有桥,原本渡河的船只此刻也不见踪影。若是以往的他,肯定只会站在河边干等着,期望有船路过。但这次不同,刚刚经历了“刻舟求剑”事件的他深知变通的重要性。
他观察四周,发现河边有许多树木和藤条。于是,他利用树枝和藤条开始编织木筏。虽然过程并不顺利,手上也磨出了不少血泡,但他依然咬牙坚持。经过一整天的忙碌,一个简陋却结实的木筏终于制成。
楚人带着宝剑登上木筏,小心翼翼地划向对岸。到达对岸后,他回首望去,心中感慨万千。曾经那个不知变通的自己险些永远失去宝剑,而如今学会了改变的自己不仅找回了宝剑,还能自己创造条件过河。从此,他彻底明白了遇事需灵活应对的道理,再也没有做过类似刻舟求剑的傻事。
楚人带着这份感悟继续踏上归家之路。一路上,他看到农田里的农夫们正费力地从远处的河里取水灌溉,他想起以前自己也是如此刻板做事。于是他主动上前,利用附近的竹子制作了简单的水车装置,水流顺着竹筒流向田地,农夫们大为惊喜,纷纷向他请教。
楚人继续赶路,路过一个小镇,镇里的木匠们正在发愁。原来他们接到订单要打造一批形状特殊的木器,但按照传统方法很难完成。楚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建议他们换个思路,先制作部件再组合。木匠们尝试后,果然顺利完工。
楚人终于回到家中,他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家人听。家人们惊叹于他的转变,他也告诫孩子们,生活中有很多像刻舟求剑那样看似理所当然实则愚蠢的做法,一定要保持思考,懂得变通,才能更好地应对困难。从此以后,楚人成为当地有名的智者,经常用自己的故事教导他人。
楚人在家乡安定下来后,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一天,村里的年轻人跑来告诉他,村外的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经常破坏庄稼,村民们苦不堪言。
楚人听闻后,决定前往查看。他来到山上,发现那怪兽身形庞大,力大无穷。如果按照以往的办法,村民们可能会组织多人围剿,但楚人知道这很危险。他仔细观察怪兽的习性,发现它特别喜欢吃一种野果。
楚人灵机一动,他带领村民们在远离庄稼的一处山谷种下大片这种野果。不久,怪兽就被吸引过去,不再靠近村庄和田地。村民们对楚人更加钦佩,纷纷称赞他的智慧。
随着时间推移,楚国遭遇旱灾,粮食短缺。其他地区的官员还在按旧例征税,导致民怨沸腾。楚王得知楚人善于变通解决问题,便召他进宫。楚人向楚王进谏,建议根据各地受灾情况减免赋税,并鼓励百姓开垦新田,种植耐旱作物。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楚国逐渐度过难关。楚人也因此名震楚国,他的故事被更多人传颂,时刻提醒着人们要懂得变通。
“叮铃铃……”清脆悦耳的下课铃声骤然响起,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那片神秘而又玄之又玄的虚幻画面。我的思绪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拽回了现实世界,瞬间回到了这熟悉的课堂之上。
抬眼望去,只见语文老师不知何时已然站在了讲台上,她手中握着一支白色粉笔,正行云流水般地在那块墨绿色的黑板上书写着今日的讲课内容。那些文字仿佛拥有生命一般,灵动地跳跃着、飞舞着。
我如梦初醒,心中暗叫不好,连忙手忙脚乱地抓起放在课桌上的笔,迅速翻开笔记本,全神贯注地盯着黑板,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笔尖与纸面摩擦发出沙沙声,如同春蚕咀嚼桑叶,我努力让自己的笔迹跟上语文老师的节奏,将那些珍贵的知识一一记录下来。
多年以后,我偶然间读到一本古籍,上面记载着那位楚人的后续事迹。原来他的名声越传越远,邻国也有所耳闻。一日,邻国君主派人前来邀请楚人前去分享他的智慧之道。楚人欣然前往,在邻国朝堂之上,他讲述了自己刻舟求剑的经历,以及后来如何学会变通的种种事例。邻国臣子们起初不以为然,但随着楚人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们渐渐领悟其中深意。
回国途中,楚人途径一片森林,遇到一群被困的商旅。商队的马车深陷泥潭,他们试图用一贯的方法驱赶马匹强行拉出,却毫无进展。楚人见状,指挥众人砍下树枝垫在车轮下,又卸下部分货物减轻重量,很快马车就脱离了困境。商人们感激涕零,楚人只是微笑着继续赶路。
回到家乡,他发现村子里正在为新建的粮仓选址而争论不休,一方坚持依照旧俗选在村东,另一方则毫无头绪。楚人实地考察后,综合考虑风向、水源等因素,选择了一处全新的地点。村民们信任他,照做之后果然粮仓储粮效果极佳。楚人继续以他的智慧引导着村民们,他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的经典传奇。
多年以后,我也面临着一场抉择。我所在的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按照传统营销手段推广,效果不佳。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我想起了语文课上那个楚人转变的故事。
我提出摒弃旧的营销方案,采用新兴的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同事们大多表示怀疑,觉得这背离了一直以来的营销传统。但我据理力争,阐述新方法的可行性。
于是我们精心策划一系列线上活动,邀请网红代言产品。起初进展缓慢,可随着话题热度上升,产品销量节节攀升。同事们对我刮目相看。
后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每当遇到困境,我都会跟身边的人讲述楚人刻舟求剑而后转变的故事,提醒大家不要局限于固有思维。就这样,我们团队总能巧妙应对危机,不断创新突破,在商场上犹如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而楚人那充满哲理的故事,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