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无人开口。
秦天微微一笑,语气平静:“白起的威名足以震慑整个战国。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派白起出征的后果是什么?”
吕不韦一愣,下意识问道:“后果?白起一出,赵国岂不是轻易可破?”
秦天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些许不容置疑:“正是因为轻易可破,所以才不能用白起。”
一位大臣疑惑地问:“国君的意思是?”
秦天冷冷道:“如果白起出征,赵国知道必败无疑。他们会怎么做?”
吕不韦眉头深锁,缓缓说道:“他们会...请求援助?”
秦天点头:“不错。赵国必定会向其他诸侯国求援。而赵国一旦求援,其他诸侯国会袖手旁观吗?”
另一位大臣迟疑着开口:“可能不会...毕竟秦国的强大,他们也心知肚明。”
秦天的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如果赵国求援,战局就不再是我们对赵国一国的战争,而是诸国对我们的联合围攻。这种局面,朕不会允许发生。”
吕不韦思索片刻,轻声问道:“国君的意思是...您是想观察各国的反应?”
秦天嘴角微微扬起,露出一丝冷笑:“没错。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为了赵国,更是为了看清其他诸侯国的态度。赵国若守得住,他们会怎么做?赵国若守不住,他们又会怎么做?”
一名大臣急切地问:“那我们现在该如何行动?”
秦天的声音沉稳而坚定:“派王龁出征,压制赵国。不要急于求胜,而是让赵国在压力中挣扎。寡人要看到他们的极限,看到他们会如何选择。等到时机成熟,再决定是否动用白起。”
吕不韦点头,却仍带着一丝忧虑:“若赵国真的撑不住,他们会不会向其他国家妥协?”
秦天冷笑道:“那正好说明,赵国已无力反抗。无论他们如何选择,最终的结果,都在朕的掌控之中。”
消息传至其他国家,震动了各国君主的心神。
楚王接到战报后,立刻召见了身边的大臣:“此次秦国出兵规模如何?是否已经动用大军?”
大臣迅速回应:“回禀国君,秦国精锐兵力约二十余万,加上大量粮草和装备,整体兵力已接近五十万。”
楚王沉吟片刻,眉头紧锁:“如此规模,必定是一次重大战役。准备好兵马,随时待命。若秦国真正开战,务必援助赵国。”他说到此,停顿了片刻,继续问道,“主战将领是谁?是否有所耳闻?”
大臣微微一怔:“回禀国君,是一位名叫王龁的将领,之前未曾听闻过他的名字。”
楚王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随即轻轻一笑:“不是白起?那倒是让人松了一口气。”他冷静地分析,“既然是名不见经传的王龁,那就不用急于动兵,静观其变即可。”
齐国的消息传来时,齐王同样得知了秦国的出兵消息。听到这个情况,他不禁陷入深思,随即召集了手下的大臣:“秦国出兵,我等需如何应对?”
大臣上前,恭敬回报:“回禀国君,秦国所派的兵力大致与楚国相同,也是约有五十万。而且,王龁将军的名字似乎并未为人熟知。”
齐王沉默了一会儿,表情中闪过一丝轻松:“既然是个无名之辈,那倒无需急于应对。我们也不必派兵,静待时机。”
他淡淡一笑:“若是秦国真有攻赵的决心,他们的主力出征,必定是一次血腥之战。王龁能否撑住这场战斗,恐怕要看他能否顶住赵国的反击。”
与此同时,赵国的宫殿内,赵王在接到秦国出兵的消息后,长长地松了口气。尽管秦国派遣了二十万兵力,但将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王龁,这让他心中的压力稍微减轻。
赵王低声自语:“王龁?一个不知名的将军,或许这场战斗并不会如预期般艰难。”
他召集了身边的谋士和将领,询问大家的看法:“秦国既然派出的是王龁,大家觉得这场战斗如何?”
一名资深的谋士首先开口:“回禀国君,王龁虽然不如白起名声显赫,但他若能进入秦国主力,必定不容小觑。我们不能因此轻敌。”
赵王摆了摆手,显得有些轻松:“白起出征才值得我们紧张,而王龁能否突破高平关,赵国的防线应该没问题。我们既然守住了高平关,便能拖延时间,等待外援。”
另一位将领却眉头紧锁:“国君,虽然赵国防线坚固,但秦国此战显然不止为了高平关,而是为了测试各国的反应。若他们真的选择以王龁为主将,或许是想让我们露出破绽,迫使我们寻求外援。”
赵王的眉头微微皱起:“你是说,秦国要通过这场战斗来看各国的态度?”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是一个王龁,秦天也太自以为是了!不需要求援!这场硬仗,老将廉颇必能将其斩于马下。”
一旁的谋士不敢轻易反驳,只是低声道:“国君,廉颇将军虽然名声显赫,但王龁既然能成为秦国出征的主将,必定有其独特之处。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赵王眼中闪过一丝不耐:“不必多言,廉颇乃我赵国的柱石,何惧一个王龁!”
他目光坚定,似乎已经做出了决定,“传令下去,所有防线继续巩固,不必求援。让王龁尝尝我赵国的厉害!”
就在此时,赵国的边疆传来急报:秦国的军队已经开始逼近高平关,王龁亲自带领大军行进,气势汹汹,准备一举突破防线。
赵王站起身,凝视着地图:“这场硬仗,既然赵国已做足准备,就让秦国看看,我赵国的骨气!”
他一转身,吩咐道:“命廉颇将军亲自指挥,尽全力守住高平关,若能挡住秦军,必定会为赵国赢得尊严与信心。”
廉颇闻令后,毫不犹豫地带领大军向高平关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