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人,这是何意?”
“无缘无故带着这么多人闯入我府邸,还口口声声说我有罪。”
“可证据呢?空口无凭,可别在这里污蔑我!”
方子言冷哼一声,示意手下继续搜查。
然而,随着搜查的深入,情况却变得越来越不对劲。
所有的证据,无论是书信、账目还是其他能证明纪纲罪行的物件,竟然都指向了他的一个手下。
正当众人疑惑不解时,突然,一名手下匆忙来报。
“不好了,大人!那个手下的府邸突然起火,火势很大,里面的东西怕是都要烧光了!”
方子言心中“咯噔”一下,暗叫不好。
他深知这肯定是纪纲的阴谋,但此刻,证据都在那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一时间他根本拿不出确凿证据来证明纪纲的罪行。
看着纪纲那副得意的嘴脸,方子言气得握紧了拳头。
朱棣很快得知了此事,雷霆震怒,立刻将方子言、纪纲等人召入宫中。
金銮殿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朱棣面色阴沉,眼神如炬,盯着纪纲问道。
“纪纲,今日之事,你最好给朕一个合理的解释。”
“方子言拿着所谓的证据来弹劾你,可如今证据却莫名消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纪纲立刻“扑通”一声跪地,脸上满是委屈,说道。
“陛下明察啊!这些都是那手下背着臣做的,臣一直忠心耿耿,对这些事毫不知情。”
“今日方大人突然带人闯入臣的府邸,打砸搜查,实在是让臣措手不及,还望陛下为臣做主啊!”
方子言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臣虽怀疑此事是纪纲的阴谋,但如今证据被烧毁,确实无法定他的罪。”
“可种种迹象表明,这绝非巧合,请陛下明鉴。”
朱棣沉思良久,缓缓说道。
“此事暂且搁置。纪纲,你继续留任锦衣卫指挥使。”
“不过,朕会暗中加强对你的监视,你好自为之。若你真有不轨之心,朕定不会轻饶!”
“这天下,是我大明的天下,容不得任何人肆意妄为!”
纪纲连忙磕头谢恩,脸上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谢陛下信任,臣定当尽心尽力,为陛下效犬马之劳。若有二心,天打雷劈!”
从宫中出来后,方子言看着纪纲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不甘与坚定,暗暗发誓。
“纪纲,你别得意得太早。这次算你狡猾,不过我绝不会放过你。”
“我一定会找到证据,将你绳之以法,让你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纪纲则一边走,一边在心中冷笑。
“方子言,跟我斗,你还嫩了点。”
“这次算你运气好,不过,咱们的较量还没完!”
“下次,我可不会再给你机会。”
此时,京城的夜空中,乌云依旧浓重……
纪纲在躲过被定罪的危机后,深知自己已被方子言等人死死盯上,若想继续在这权力的漩涡中站稳脚跟,摆脱嫌疑,就必须改变策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纪纲把目光投向了京城那些破旧不堪的街道。
这些街道年久失修,不仅影响百姓的出行,也有损京城的风貌。
纪纲出资招募了大量劳工,开始对这些街道进行修缮。
修缮期间,他每天都会亲自到施工现场监督。
只见纪纲头戴斗笠,身着朴素的衣衫,穿梭在劳工之间,时而拿起工具比划着,时而与劳工们交谈。
“大家辛苦了!这街道修好了,以后大家走路就方便多了,咱们可得把这活儿干仔细了。”
纪纲拍着一位劳工的肩膀说道,脸上堆满了关切的笑容。
劳工们受宠若惊,纷纷应和。
“纪大人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您真是心善,为我们百姓着想啊!”
纪纲笑着点点头,又从怀中掏出几锭银子,递给劳工的领头人。
“兄弟们都不容易,这些钱给大家买点酒肉,好好补补。大家加把劲,等工程结束,还有重赏!”
劳工们拿到钱,欢呼雀跃,对纪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与此同时……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纪纲就来到粥棚,亲自为灾民盛粥。
他一边盛粥,一边与灾民们嘘寒问暖。
“老人家,您慢点喝,不够还有。最近身体咋样?”纪纲对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说道。
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多谢纪大人啊!要不是您,我们这些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了。”
纪纲看着老人,一脸真诚地说。
“这都是陛下的恩泽,我不过是奉命行事。大家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说。”
为了扩大影响,他还命人在粥棚周围张贴告示,上面写着朝廷对百姓的关怀,把自己描绘成皇帝爱民的得力执行者。
告示上的言辞恳切,让不少百姓看了对朝廷的感激之情又多了几分。
此外,纪纲时常带着随从深入民间,走访各个街巷和村落。
每到一处,他都会主动与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在一个小村庄里,纪纲走进一位农户家中,看到农户家中简陋的陈设,他不禁皱起眉头。
“大哥,你们生活太艰苦了。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一定想办法解决。”
农户激动地说:“纪大人,我们这村子的灌溉水渠坏了,农田都快干了。您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
纪纲立刻拿出纸笔,认真记录下来,说道。
“大哥,您放心,我回去就安排人来修。一定不会让大家的庄稼受影响!”
农户感激地连连道谢:“纪大人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纪纲这一系列举动效果显着,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
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时常能听到百姓们对他的称赞。
“纪大人真是个好官啊,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实事。”
“是啊,有这样的官,是咱们百姓的福气。”
在百姓心中,纪纲逐渐树立起了“清廉好官”的形象。
而朝廷的名声也因他这些看似为民谋利的举动而有所好转,不少百姓对朝廷的怨言也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