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县的“囦关讲坛”是囦关镇政府专为基层干部开设的一个教育讲坛,滋润着干部们的求知之心。一年来,这个讲坛已开设系列主题讲座40多场,参与人数达4000多人次。那么,一个乡镇的讲坛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广大基层干部积极参与其中,并交口称赞?近日,记者走进囦关镇,亲身感受“囦关讲坛”的成效。
一位党委书记的坚持
“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认为坚持学习对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茗子是古田囦关镇党委书记,她作风干练,行事果断,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2013年,她调任囦关镇党委书记,15年的乡镇工作经历让她深知基层队伍在理论学习上的薄弱,许多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于是,到任一个月后,她就尝试创办了“囦关讲坛”,要求该镇的基层干部每周都要参加这个讲坛的学习。
然而,茗子的好意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
“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镇干部,有任务交给我,再苦再难我都想办法去完成。但是让我安分地坐在教室里面听课,那就很难受了。”囦关镇人大主席池新基说。与他想法一致的还大有人在,所以“讲坛”开设初期,并不太受欢迎。
“我不管他们怎么想,我就是要他们来听课,哪怕是当我的‘陪读’也好。”茗子说,“乡镇干部平时就没有什么读书的习惯。讲坛办一次才两三个小时,就算强迫他们来学习也是应该。”为了让这个讲坛可以办得下去,茗子“一意孤行”地制定了严格的签到和签退制度,还要求来听课的干部作课堂笔记,定期检查,并要求汇报学习心得。
茗子的“强制”政策,最终取得了成效。
“现在听讲坛的课程已是我的必修课。有时候碰到周二确实有任务,回来后我也会把课程的录像看一遍。”池主任说,坚持久了自然就成为习惯,干部们也确实从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
讲坛像是“自助餐”
“明天上午九点,讲坛邀请县正科级纪检员郑立武老师讲课。课题是《农村三资监管》……”囦关镇溪岚包村的会计林辉收到了最新一期讲坛的短信通知,这主题让他兴趣盎然。
原来,玉田县投入数千万元在囦关镇实行溪岚湾口两村一体整治项目,干部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应对工作中的挑战。讲坛就像一个自助餐,既有“山珍海味”,也有“农家小菜”,而这些菜肴都可由镇村干部自己选择。
事实上,每期讲坛开讲之前的半个多月就要确定主题。在“囦关讲坛”教室外面有一个建议箱,用来收集干部们的意见和建议。干部们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是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然后由“囦关讲坛”主办方进行汇总,约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前来授课。若镇里就有掌握这方面知识的干部,就直接让他当老师为大家授课。让干部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有效调动了干部的学习主动性。
“小讲坛”有大作用
“救火还有这么多的门道,居然还要看风,看地形,还要分先救哪里后救哪里?”在听完福建防火办领导白艺东主讲的课题《乡镇如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后,池主任受益匪浅。他说,古田森林覆盖率很高,相应的森林火灾也会相对较高,救火他也参加过,而且还领导过群众参加救火。“以前每次救火,我都是一股脑地往里冲。听完那堂课后,可不敢再那么莽撞了。”池新基笑着说。
这种被基层干部认为很有用的“囦关讲坛”还包括《谈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公务接待礼仪》《新时期如何当好镇村干部》等课程。讲坛就这样一场一场地走过了40多场,这些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显着特点,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干部们在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时,也实现了为自己“充电”的过程,为今后更好地履职,做个更加称职的乡镇干部,促进囦关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讲坛像百家讲坛一样汇集了各行各业的领导、专家前来传经送宝。“高水平领导专家的助阵,提升了囦关讲坛的内涵和知名度,其实也就扩充了囦关发展的人脉资源网。”茗子说,“这些领导专家不仅来讲课,还可以为囦关的发展出谋划策,可谓一举多得。”
记者离开囦关镇时,夕阳洒在闽江与古田溪的交汇处,波光粼粼。茗子站在古桥上,望着远处的天柱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囦关讲坛”不仅点亮了基层干部的“精神灯塔”,也照亮了囦关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