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闲话了一阵,杨依依道:“还有件事,要大伯父帮我。”
英王点点头:“说说吧,大伯只要能帮得上忙,肯定是尽最大的努力。”
杨依依笑道:“我在帝后面前吹了牛,要把天下的好茶弄到都城来,靠茶叶发一笔大财,维护图书馆的运营。现在牛皮快破了,只好求大伯父救命啊!”
英王一听就乐了:“你敢在帝后面前吹牛,却叫我如何救你?我看啊,帝后不会把你怎么样的,你小孩子一个,吹个牛,帝后不会当真的。”
杨依依道:“话虽这样说,我觉得做茶叶生意,是个有利可图的事。咱家是宗室,您和父亲又是朝廷官员,家里本来是不能直接经商的。现在帝后亲口承诺,让我放手去做,等着喝我的好茶,这不是个好机会吗?”
英王想了想,点点头道:“也是,那茶叶的事,大伯父又不懂。你想怎么做啊?”
杨依依笑道:“咱们不懂,天下能人辈出,总有人懂,咱们请些能人,组成团队不就行了。”
英王道:“你先想好了,我去执行。”
杨依依又道:“伯父出征前,我提过,要伯父办镖局,伯父可想好了。没有这种负责转运的,财帛与货物便不好流通。”
英王点头:“正好,我有不少旧部,这次南征后,都得到提拔,在各地的府兵中任中高阶的将领。这些府兵战时上战场,平日却要自己种田经商,自酬大部分军饷。我寻思与他们相商,在各地府兵的营外设些商栈,让府兵中选出精干的人,在各商栈之间押运货物财帛。”杨依依听了点点头,觉得这样更好。
老夫人就是笑着,看两人说话。正经事说完,杨依依就歪了楼:“大伯父,今天席上提起高连这个人,我觉得是个人才。主要是长得好,看着很养眼,说话声音好听,出身也行。要是能与二姐姐对上,正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
英王瞪侄女一眼:“不知道两家政见不合啊,高相那老头非常固执,肯定是一百个不答应,咱才不去做那热脸贴冷屁股的事呢。”
杨依依问:“要是高相答应了,上门求娶,伯父会应承吗?”
英王看了侄女一眼:“会呀,我只想我的女儿好,才不管别的什么。太子与晋王各有各的好,谁当储君都行。太子行为是有些行为不羁,但心性不恶毒,他继了位,咱家到时候表个态支持他,他对咱们不会太差。晋王文治武功,胸怀大志,我与他当过军中同袍。他当了皇帝,也不会对咱们家不好。”
杨依依叹一声:“父亲就是没有大伯父明白呀!明明谁当储君,咱们家都好,他偏偏要说力挺晋王。我冷眼旁观,晋王当储君是迟早的事,我看帝后都属意于他。只是晋王这人,好大喜功。心胸也狭窄,心狠手辣的,将来继了位,未必是天下之福。”
英王听了这话,盯着杨依依:“依依,大家都在观望,你怎么断定,晋王能当储君呢?”
杨依依道:“十个指头不一般齐,父母有偏向这很稀奇吗?两位皇子虽然都是亲生的,可是一对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太子言行放浪,纵容亲朋故友横行霸道。晋王言行谨慎,管束府内严格。太子三妻四妾,好色贪杯。晋王一妻一妾,文武双全。太子心无大志,晋王率军远征。您要是当父母的,您会喜欢谁?”
英王叹口气:“我也这么想过,皇后最喜欢孝顺听话,言行谨慎的人,几个儿子中,晋王夫妇最得皇后喜欢。所以,我才会与晋王走的近些。就怕易储之后,有人会倒霉了。高相是太子党,我不愿意与高家联姻,也是怕受牵连。”
杨依依道:“不妨事。皇帝很看重高相,高相这人很有能力,一心为公,私心不重。皇后娘娘个性强,但也是个有心胸的人。她既然想易储,必然会找高相谈。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既想易储,又想保全高相,必然给高相富贵,逼高相退位。高家其他人,都是能人,也不是一心向着太子的,朝廷应该会容的下。咱们家与高相家结亲,应该也挺不错的。”
英王笑道:“有道理,你这样说,我到要会高连一下。看看是什么样的俊才,让我三侄女哭着喊着要嫁,我的七侄女一直为他说情。”
杨依依看天色很晚了,就告辞回去了。英王与老夫人道:“依依这孩子,又有见识,又能干,还会赚钱。要是男子,我肯定让他继承五弟的爵位了。”
老夫人道:“人是心灵手巧,能干的很,就是性子太桀骜不驯了些。女子不比男子,这般性情,将来可怎么办呢?”
英王道:“咱家也算是将门,将门出虎女,挺好的。我还嫌这些女儿们,都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担的,只能在家庭的庇佑下风花雪月,遇了大事就不行了。”
英王在家几日,接待了不少亲朋好友的拜会。闲谈间,把朝廷今年中秋前科考的消息传播出去。其他官员,也都把消息散给亲朋好友,让家里有想参加科考的人速作准备。没几日,今年中秋要举行科考第一次乡试的消息就传开了。半月后,朝廷旨意下达各地,全国一片哗然。晋王做为主理,与一众臣下商议具体事宜,忙得不得了。
英王对科举之事,不大懂,也不想参与。只管与旧部下们书信联络,着手组建转运商栈。那些府兵总管们看了老王爷的信,觉得是个不错的生财之道,纷纷回信赞同。有的人还着急地派来使者,与英王商议,希望尽快组建。
英王和杨依依闲聊,喝着茶。杨依依发表着高见:“我看了大燕的舆图,结合在书看过的适合茶叶的温度和地理,得出一个结论:大燕的茶叶大致会有四大产区,西南茶区,中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西南以发酵茶为主,做成茶砖、茶饼之类以便运输。中南以红茶,白茶为主,既有散装,也可做成各种形状,宝塔、龙珠、雪团等。江南以绿茶、花茶为主,散装,以上好金属盒包装。江北只产绿茶,品质也差一些。就廉价销给平民,还可开发一些茶粉、茶枕之类的产品。”
英王听了问:“我怎么不知道这些,你从哪里看来的?做茶还有这么多讲究吗?你确定能成功。”
杨依依道:“听说姑母家在泉州有茶山,泉州属中南茶区。李二舅家在余杭也有茶山,余杭属江南茶区。我先把这两处联系上,经营好,让都城形成饮茶之风。之后向西南茶区发展,把发酵茶远远的卖给胡族。听说,周边那些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长年以牛羊的乳和肉为食。他们缺少蔬菜水果,消化不好,缺少一些物质,寿命普遍不长。饮茶就能补充很多营养,也能帮助消化,只要他们喝了好,就离不开了。草原上有许多咱们没有的草药、香料。还有数不尽的马、牛、羊,交易起来,咱们能换回多少骏马,牛羊啊。”
英王一听就明白了,笑道:“好啊,你姑母那里好办,我说了就算。我让心腹王得顺管着你姑母家的山林呢,我让他上来跟你商量。李二哥那里也好办,你拿个章程,让他们家派人来,共同商议这事。只要能营利,大家都会配合的。”
杨依依笑道:“李二舅那里,还要加发一句话。今年第一次科举乡试,预参试者,速上京求学,这边学习资料更齐全,也更容易获得考试资格。”
英王一听就乐了:“李二哥那边想出仕的打算,连依依都知道了。你这样说,他家还不得连夜准备上京呢。”
杨依依又笑:“大伯父,考试肯定要有资格呢。今年中秋各地就要乡试,确定应考的资格。都城周边的大书院也会有推荐名额的,比参加各地春试要简单些。我想外祖家的表哥们也进开阳书院呢,王院长已经答应了。”
英王挑挑眉:“开阳书院那王院长会这么好说话?之前你三哥、六哥要进书院,李夫人可给书院捐了一大批文房四宝呢。加上荆儿、茴儿出身好,读书还行,王院长才勉强答应的。”
杨依依道:“都一样,王院长可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呢。我也答应他五年内,每出版一本新书,都免费送给开阳书院三十本呢。我大表哥陈秀,二表哥陈英,脑子聪明,读书也不错,就是出身差点。王院长亲自试了他俩,勉强收下了。”
一个月后,管理豆家山林的老王领了十几个人上京了。李二舅家的父子三人领着大车队,全上京来了。老王是为了茶叶的事来的,李家父子却是为了科举的事来的。
杨依依对科举却是非常赞成。科考对她的印刷厂,图书馆非常有利啊。杨依依年后又到西市的牙行买了二十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和二十个十多岁的小女孩。
让祖母帮忙,在青龙坊又买了几个房舍安置这些孩子,女孩子跟着杨牡丹她们先学做活字,男孩子跟着封长青学习雕版。祖母多有见识,哪会只帮杨依依买房舍,自己私下里也在青龙坊买了好几处房舍。
杨依依找了已进入国子监当博士的王咏,央求王先生在国子监里向各位博士打听,有没有他们写的关于儒家学问的手记或着作。只要众位先生愿意抄写底稿,长青印刷厂免费帮着出版。还可以给他们一些财帛当版权费,只要允许印刷厂出版售卖他们的书。
这些文人大多都有个通病,希望自己的作品面世,被天下人看到,最后名留青史。杨依依让王咏这么一说,那些人一听可以名利双收,就没有不乐意的。纷纷把自己的手稿拿出来,一时间,国子监里的先生忙起来了,一面完成教学工作,一面还要在业余空隙抄写底稿。
长青印刷厂的孩子们也忙起来,尤其是活字印刷那些女孩,分成三班,两班交替,不停地做活字,一班负责排版印刷。
李家也跟着忙活,专门成立了一个大作坊,专供长青印刷厂的东西。雕版那些孩子也累得够呛,好在伙食好,奖金多,略有安慰。
《高登诗集》出来时,杨依依觉得是个机会,同时约了大伯父、二姐、高连,约定在青龙坊四号院取书。高连让家仆赶了马车到青龙坊四号院,杨依依让人把他领到待客室。杨依依笑着介绍:“这是我大伯父,这是我二姐姐,他们父女今天到我这边来参观的。刚好高先生来取书,真是有缘,就一起喝个茶吧。”
高连心里琢磨,这杨七小姐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到底把她二姐姐介绍给我见面了。打眼一看:这位杨二小姐,身材高挑,肩膀略显壮实。杨依依给画的妆,很衬杨蓉。显得长眉俊目,高鼻粉唇。穿着石榴红的齐胸长襦裙,胸口绣了一朵白牡丹,白色细绢绣百蝶的窄袖对襟短衫。梳着一款新奇的发型,正中戴着一只金凤衔珍珠的钗,左侧簪了一朵娟制的红色牡丹花。左手腕戴了一只黄金镶珍珠的手环,食指上戴了一朵牡丹花型的戒指。
英王与杨蓉也打眼细看这位久闻大名的高相嫡长孙。这男人生的真是好,身材高大匀称,风度翩翩,文质彬彬。长的白白净净的,浓密眉毛生成弯弯的形状,一双沉静温婉的眼眸,高高的鼻梁,微笑的唇角有两个小梨涡。绯色的圆领长袍显得很合体,束一条黑色素金扣的革带,悬着一枚青玉虎形佩。头戴黑纱幞头,脚穿半筒乌靴。
英王上座,杨蓉右侧座,让高连左侧座,杨依依下座。杨三娘给四位上了擂茶,两盘点心。高连开口道:“晚辈拜见英王殿下,久仰大名。祖父常说您眼光独到,文武双全。”
英王打断他的话:“文武双全不敢当,就是一届武夫罢了。高相太客气了,说什么眼光独到,就是命好,生在弘农杨氏的一支中,同为杨氏,只能追随皇上了。”
英王喝了口茶,又道:“听小儿杨蔚说,高公子在国子监读书,文采很好。我这里有一个上联,想了很久没有对出合适的下联,高公子听听,登泰山一览天下。”
高连想了想对道:“渡长江再望故乡。”
杨蓉笑道:“父亲,我到有一下联:踏银河又瞰宇内。”
杨依依笑道:“二姐姐对的下联不如高先生的工整,气魄却够大。”
高连道:“是,我的不如杨二小姐有魄力,二小姐一看就是英武之人。”
英王夸道:“我有六个女儿,两个侄女。只有我的蓉儿,最象将门之女,略识些武功,人善良豪爽地很。谁要能娶我这个女儿,才是那家子的福气。”杨依依也忙着点头。
高连岔开话题:“英王殿下,您对科举之事有什么看法?”
英王道:“我一介武夫,哪里懂得科举之事。不过我家儿子与侄女合伙开了印刷厂,又建图书馆,倒是对科举有些贡献,互惠互利。因为这个,我家杨荆被钦点为秘书少监,我是高兴地很呢。”
杨依依问:“高先生要参加明年的科考吗?你是高相嫡长孙,不参加也无所谓,肯定能推荐入朝的。”
高连道:“我想参加科考,试试自己有多少墨水。省得尸位素餐,浪费了朝廷的名额。”
杨蓉道:“高先生过谦了,听闻高相家能人辈出,先生也是学问很好的。我七妹妹是个有眼光的,她都说先生学问好了,必然是好的。”
高连道:“多谢二小姐夸赞。为了这句话,我会更加努力的。”
英王笑笑:“不管是太子还是晋王,都是好儿朗。帝后既是天下之主,也是做人父母的,自然有自己的思量。我们当臣子的,只谨守为臣的本分,不要过度参与皇家内里的事。我年轻时,想着叱咤风云,位及人臣。后来族叔当了皇上,也赐给我家爵位与荣耀。如今我老了,什么政见不合,什么党派之争,什么皇子夺嫡,不想那些了。很多事看得见,想得到,却无可奈何。我呀,只盼着儿子们少惹事,争点气,给我多生几个可爱的小孙子。又盼着女儿和侄女们都嫁给疼爱她们的好人家,平平淡淡地过安稳日子。”
杨依依打断:“行了,行了。高公子,您今天是来取书的,就让人跟杨三娘去取吧。您叔父已经把他其他手稿抄好了底稿,托人捎过来了。除了订金,余款就不要了。算是给高叔父的辛苦费吧。等印刷好了这些新稿子,我给高叔父送去一百套。其他的就是我安排了。”
高连感激地给杨依依施了一礼:“多谢杨七小姐。我叔父那个人,骨子里是个典型的文人。就希望看好作品,也希望自己的作品面世,被天下人看到,最后名留青史。可是他自己不善经营,做官又清廉,手里没太多财帛,想请人抄书都舍不得。这次让来印制诗集,都是筹集很长时间呢。”
两日后,英王领着杨依依接待了李二舅父子。李准五十来岁,长得儒雅极了。中等身材,略有点瘦,精神还好。两鬓略有白发,蓄了长须。皮肤白皙,眉清目秀。长子李璋三十出头,甚肖其父,更年轻清俊些。次子李圭才十五岁,年龄不大,长得极好。身型高挑,体态挺拔,宽肩细腰。头发乌黑,皮肤白嫩。五官生的英俊无比,非常协调,想着再大几岁,定是个少见的美男子。
李准道:“接到妹夫的信,我一刻也呆不住了。让人收拾了东西,带着两个儿子上京来投奔他姑父。”
英王道:“说什么投奔,家里亲戚来京看望,就是看得起我。科举的事我也不懂,舅兄可有什么打算?”
李准道:“璋儿与圭儿准备参加明年的科考,要先取得考试资格。前几日,托人打听了,要各州县今年秋天举行乡试,各州进行明经科目选拔,才能取得考试资格。又听说,京城周边的着名书院,有推荐名额,可以免乡试直接取得考试资格。想着南方初定,在南方求学不如上京来,明年在这边考试也方便,就求到他姑父这里了。”
英王道:“科举考试的主理人是晋王殿下。前天,我去拜见晋王了。他到是给面子,说考试具体事宜由吏部官员安排。考试内容初步定下了,有经义、时务策、杂文等。出题的是国子监的夫子们,最后由皇上定夺,考试地点借用吏部的办公区。”杨依依听了这话,心里高兴啊,与她的猜测差不多,这不是正对上了。
李准听了这话道:“还是英王妹夫神通广大,打探更清楚。不知哪些书院有直接推荐考试资格的名额?”
英王道:“国子监里自然名额最多,只要通过国子监举办的选举就可以。颁政坊里的几所书院也有资格,另城外的开阳书院,嵩山的太乙书院,山东的齐鲁书院,庐山的南鹿书院有资格。其余是各州通过推举或明经博士考试的考生们有参试资格。”
杨依依插嘴道:“李家二舅舅,我是想让您进京商讨茶叶生意,您怎么只问科考的事,我的事就不理了。”李准早从三弟和大妹妹口中知道杨依依这个人,年龄不大,路数却多。
他笑了笑:“依依小姐,你知道的,江南李家本是商户。我费了这么大劲儿脱离商户,改为农户,不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出仕嘛。现在有天大的机会摆在面前,我哪还有心想别的。茶叶的事,你说了算,我都听你的。”
杨依依道:“那好,您让人好好管理茶园子,出产的茶叶我全包了。每年雨水节气前采一批雨前茶,清明之前采一批明前茶,雇佣些能干的人,只采嫩叶小芽,晒个半干,进行炒制,定制些小银盒来装,半斤一盒。立夏后采夏茶,配了阴干的茉莉花,制成茉莉花茶。用银盒装,半斤一盒。秋后采秋茶,配些干桂花,制成桂花茶。一部分用铜盒装,一斤一盒。一部分用厚纸包装,一斤一包。”
李准问:“包装好了是就地卖,还是进京销售?如何运输?价格怎么说?”
杨依依道:“银盒子不必用纯银,务必要薄而精美,成本却要控制在三百文以内,铜盒控制在五十文以内。零售价格嘛,雨前茶每盒八百文,明前茶每盒六百文,茉莉花茶每盒三百五十文,桂花茶每盒二百四十文。纸包的三十文。李家要帮忙在江南销售的话,我每盒成本价上加价十文批发给你们。你们零售时价格要与我的一致。其余的运往都城,我伯父与旧部建立了商栈,专门负责运输。你只需把货交到余杭那边府兵设置的商栈,让他们管事的签名收货,就算出货了。”
李准一听,倒抽一口冷气,杨七小姐真敢定价。茶叶这东西现在只在南方有人喝,就是大叶子晒干了,两文钱一斤。磨成茶粉,十五文一斤。她让这样一整,身价百倍了。稳了一下心神,对英王与杨依依道:“行,可要说话算数,咱们签个文书吧。”
英王有些犹豫问:“依依呀,我虽然不懂茶。你这售价也太贵了,到时卖不出去,别砸到手里赔了本。”
杨依依一笑道:“伯父放心,我心里有数的。我要建茶文化市场,做各种茶叶、茶具、茶宠生意,形成产业链,肯定能卖出去。”三个人签订了合作文书,李准心里乐坏了。
杨依依道:“我跟开阳书院的王院长关系还行,给你们引见一下。能不能成,还要看你们两方谈的怎么样?王院长爱书如命,舅舅可以送些好书去,保管老先生喜欢。你就去我的印刷厂买些新出的儒家经典与讲义,那可是我花重金从国子监博士们那边买的手稿印出来的。明年科考,那些博士可是出题人,他们的讲义千金难求。”李准一听,心花怒放。不管王院长应不应,这些书给自家儿子看看,也会受益匪浅呢。
隔二日,英王又领着杨依依,见了泉州上来的老王。老王并不老,二十八岁,叫王得顺。他是个孤儿。小时候四处要饭,七岁那年被英王收到军中,就一直跟着英王当近随,非常忠心。他跟着军中的文书学着认字,武艺极好的。军中粗汉,本来就长得五大三粗,征战中没了一只眼睛,显得苍老而吓人。英王对他很信任,让他留在泉州经管妹妹杨雁的五处茶山。
杨依依看了老王拿来的茶叶标本,心里挺高兴的。有两种是铁观音,一种是黄金桂,一种是肉桂,一种是白琳。就默写了这几样茶叶的种植、养护方法,茶叶制作方法,交给老王。让老王找些能人学习琢磨制茶技术。又说了让用瓷罐包装,给了几页茶叶罐的图样。泉州的瓷器也很有名气,当地有很多窑口,可以下单大批制作。茶叶装罐后,运输就交给泉州那们的府兵商栈运输。
英王道:“老王,上次我妹留给你的钱够不?我再给拨一些钱,你听我家小七的话,找人,找能人。南方战事已了,有的是人手。让他们把茶制好,就是帮了我大忙。我家小七在帝后面前吹了牛的,我得帮她兜着。”
杨依依道:“老王哥,你放心。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了你们,每年卖了茶,我分一成给你们。管保你们吃喝都足够,以后孩子也能上得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