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她朝着永顺帝拱手一拜后,缓声说道:“父皇明鉴,此次蝗灾实乃连年干旱所引发。
诸位大臣不思如何积极兴修水利、治理干旱以及蝗灾等紧迫问题,反而仅凭一则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就如此轻率地对儿臣进行弹劾。
就连儿臣府中的老嬷嬷都深知此流言纯属无稽之谈,可御史大夫贵为朝廷重臣,却如同那些无知愚昧的普通百姓一般,偏听偏信。
甚至还堂而皇之地将这荒诞不经的流言搬到朝堂之上,妄图以此来蒙蔽父皇圣聪。
依儿臣之见,御史大夫此举实属严重失职,按照律法应当严惩不贷,处以斩首之刑,方能以正视听,彰显国法威严!”
安织桐这番义正辞严的话语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众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永顺帝微微皱起眉头,但他并没有直接回应安织桐的话,而是话锋一转,提及了另一件事情。
“诸位爱卿,近日成王向朕上奏说,他偶然间遇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师。这位仙师所炼制的仙丹具有神效,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能延年益寿。
因此,成王欲亲自带领仙师入京,将其引荐给朕。对于此事,不知各位爱卿有何看法?”
安织桐心中一惊,她知道这定是朱纶理的后手,还好之前她和江叙白就已经讨论过对策,因此此时她也不惊慌。
礼部尚书率先出列,“陛下,此乃祥瑞之兆,应准成王之举。”不少官员纷纷附和。
安织桐冷笑一声,上前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此事不妥。当下民生多艰,当务之急是解决百姓温饱,旱灾蝗灾才是心腹大患。
所谓仙师仙丹,虚无缥缈,若引入宫中,恐生事端。再者,成王此举是否别有用心尚未可知。”
永顺帝眼神深邃地看着安织桐,微微点头。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
这时,王坤一派的大臣站出来指责安织桐不敬仙师,妖言惑众。
安织桐不慌不忙道:“仙师真假尚无定论,若真有神通,为何不见拯救一方百姓于水火之中?只想着进宫献宝,怕只是欺世盗名之人。”
永顺帝沉思片刻后道:“长公主所言有理,先令成王详查仙师底细,再议入宫之事。至于御史大夫失职之事,也需仔细查明真相,再行论处。”
安织桐松了口气,今日朝堂之争暂告一段落。但成王和朱家来势汹汹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她还得想些其他的办法才是。
既然成王想进京,那她不妨再把水搅浑一些!
经过一夜的休整后,天刚蒙蒙亮,江叙白一行人就匆匆起身,驱赶着那数量庞大、足有成万只的家禽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晋阳进发。
一路上风尘仆仆,但众人心中牵挂着晋阳百姓的安危,不敢有丝毫懈怠。
终于抵达晋阳府内,入眼所见尽是一片凄惨景象。原本肥沃的土地此刻变得千疮百孔,仿佛是一个长满了癞子的光头,令人触目惊心。
不时还有成群结队的蝗虫如乌云般遮天蔽日地从眼前飞过,发出令人心烦意乱的嗡嗡声。
放眼望去,田地里满是一脸无措的农人们,他们或蹲或坐,神情痛苦而绝望。
眼看着即将迎来丰收的季节,可辛勤劳作一年的成果就这样被蝗虫无情吞噬,颗粒无收。
这些农作物不仅仅关乎着每一个家庭未来的生计,更是上缴赋税的重要来源。
然而如今,一切都已化为泡影。
面对如此惨状,江叙白心急如焚,他深知时间紧迫,片刻也耽误不得。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领一部分人马马不停蹄地赶往晋阳府的府城,同时安排另一部分人由杨严率领前去寻找守备营的戴司马,以便尽快了解当地的局势和应对措施。
当江叙白一行到达府城时,早已得到消息的晋阳府府尹胡越胡大人率领着城中众多官员前来迎接。
但此时此刻,江叙白哪有心思与他们客套寒暄?
他面色凝重,开门见山地要求胡大人立刻向他详细汇报目前晋阳的真实状况。
晋阳府幅员辽阔,下辖一府七县,拥有广袤无垠的万顷良田,这里居住着数十万勤劳善良的百姓。
眼下正值临近秋收之际,但由于此前青黄不接,多数百姓家中并无多少存粮。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席卷而过。仅仅数日之间,蝗虫如遮天蔽日般过境,它们贪婪地啃食着庄稼,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随着农作物的大量损毁,众多百姓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无奈之下纷纷背井离乡沦为流民。一时间,晋阳府各地都能看到这些流离失所之人的身影。
为了维护秩序,府中的大部分兵力都被派遣至外面执行任务。
好在关键时刻,晋阳府城内以及各个县城及时采取措施,推出了以蝗虫换取粮食的政策。
这一举措使得流民们暂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抚和控制,不至于引发更大规模的混乱。
但这也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毕竟,人们此刻的注意力仍集中在如何应对眼前的蝗灾之上,无暇顾及后续可能面临的问题。
江叙白深知局势严峻,当他将各项事务妥善安排完毕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奋笔疾书写下了三封信。
第一封信寄往位于安都的农用机械厂,信中详细阐述了当前的紧急情况,并请求该厂加急赶制一批简易的犁头、?头等农具,以便在蝗灾后能够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第二封信则是写给安织桐的,他在信里嘱咐对方大量收购莜麦种子等适合补种的作物种子,为灾后重建做好充分准备。
此外,还有一封书信乃是写给吴庸的。在这封信件之上,对土豆和红薯的外观特征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绘。
不仅如此,他更是让朱离楼开出了高额悬赏,宣称只要有人能够寻得这两种农作物,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在所不惜。
江叙白心中深知,仅仅依靠赈灾之举只可解燃眉之急,并不能让受灾民众彻底摆脱困境。
唯有让百姓亲眼看到生活的希望,方可真正地从这场可怕的蝗灾阴影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