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老爹每天都会带领着一众下人以及临时雇来的短工,辛勤地劳作于田间地头之上。
割水稻、打谷子、晒谷子。
经过一番辛苦的劳作,所有的稻谷都被顺利地装入了新院落中的巨大粮仓之中。
沐楠是一名秀才,按照东梁国朝廷的规定,沐家每年都能够享受到免除一百五十亩土地粮税。
因此所有种植出来的粮食完全归自家所有。
另外,之前王清儿在村子里购买的那些田地,当时说好的一成稻谷也已经运至沐家。
同时县城农庄里的粮食也全部被送入了县城沐府的粮仓里。
农庄里有两百多亩田,今年收成也不错。
买时田里的水稻云家早已种下,王清儿只要了三成收益,剩余的都人让送入云家。
沐老爹看着家中满满一仓的粮食,忍不住老泪纵横,感叹家里终于不用卖粮食还债了。
“你呀!咋还哭上了呢?孩子们都看着呢!”王翠英笑着调侃自己男人。
“娘,爹是高兴的。”沐宵笑着说道。
“哈哈哈,我就是高兴,畅快啊!”沐老爹破地为笑,忍不住感叹了几句。
“高兴啥呀,现在家里这么多人,这些粮食都不够一年吃的。”王翠英朝沐老爹泼着冷水。
可婆母的这句话却提醒了王清儿。
是哦,虽然今年收成好,可这里每亩地的产量仍没超过五百斤,今年村里和城郊也就收了不到四万斤水稻,加上今年收的小麦、荞麦。
家里如今养着一百多个下人,再加上家里的十几口人,好像确实没有多少盈余。
哦!还有土豆,今年土豆前前后后三次共计种了六七亩,共计收了一万多斤,亩产有一千多斤。
那些挖坏的土豆,被她做成了土豆淀粉,剩下的都被放进地窖里留种。
家里偶尔也会炒一个土豆丝,做一道土豆烧鸡……
给家人手吃。
还会偶尔炸一次薯片、薯条给孩子们打牙祭。
另外绿豆、红豆、豌豆、芝麻共计也收获了一千来斤。
其中芝麻有黑白两种,芝麻也是可以用来榨油的,可是数量还太少,王清儿暂时并不打算榨芝麻香油。
今年收获的这些稀少的五谷杂粮大部分用来留做种子,来年再扩大规模种植。
家里就只剩红薯还没收,想起前山桃树林里那一片红薯,王清儿就有点儿想笑。
原本只是想要收些红薯藤,在寒冬腊月里给牛和羊吃,没想到长出的红薯却比地里种的那些个头还要大。
王清儿看向王翠英:
“娘,几个叔公家的稻谷不是要卖吗?要不我们再去几个叔公家买五万斤回来吧!还有玉米和荞麦、糙米也买些。”
几个叔公家每年都有多余的粮食卖,反正买谁家的粮食不是买呢,还不如买自家人的。
五万斤谷子也用不了多少银钱,但是能让人心安。
俗话说得好,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玉米在地里并没有种多少,只是在前后山播了些种,毕竟是山里,玉米苞长得并不好。
在玉米还没成熟的时候就连带着玉米杆子一起都收了,留着冬日里给家里的牛羊吃。
如今家里的鸡鸭也各养了上百只。
母猪也下了一窝崽子,有十一只呢,都不打算卖,全部养着。
这些家禽牲畜平日除了喂些猪草枯菜叶,也还是要喂些粮食才行。
再说马上就要入冬了,山里猪草也要找不到了。
所以玉米和荞麦、糙米也要买些,搭配着给家禽牲畜吃。
家禽牲畜养好了都是钱。
“清儿,要买这么多粮?家里也不吃糙米了,还买它做甚?”王翠英原本也是想买些粮食的,只是没想到儿媳妇一下子要买这么多,还要买糙米。
“五万斤也不多,家里人口多,县城的院子里还有那么多人,可费粮食了,我还想再买些小麦,反正粮食晒干了也不会坏。荞麦、玉米、糙米这些价格低,家里那些家禽牲畜冬日里也要吃。”
沐家的粮仓都是被改良过的,就算是梅雨季节,家里的粮仓也不会反潮。
再说粮食都是晒干后直接装进油布袋里密封好,留个一年多完全没问题。
家里还要买些人回来,山和田地都要打理。
她打算明年开始要大量种植茶叶树、无患子、芦荟、桃花、白玉兰花树。
还有山茶花树也是要慢慢的扩大规模。
家里的那些蔬菜瓜果今年都留了不少种子,明年肯定要大规模种植。
还有油菜,这可是她期望了很久的东西,手中的种子也能种几亩地,到了后面肯定也要大规模种植。
王清儿还没有告诉周氏、王翠英他们,她在县城里早就买了几万斤粮食。
稻谷购买了四万斤,小麦、荞麦、玉米这些各买了一万斤。
“翠英,清丫头说买就买,你去一趟,跟你几个婶子先说一声。玉米荞麦糙米这些村里恐怕买不到,需要去镇上买。”
村里很多人家都是只种精粮,拿出去卖了,再买便宜的粗粮家里吃,这样可以换些银子做平日里的花销,买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的。
“好的,娘,我这就去。”王翠英说完就起身要出门。
周氏往往都是最后出来拍板,往往也是最支持王清儿的那个人。
她发话了,其他人便不会有意见了。
这几天几个叔公家的稻谷都在入仓,把自己留着的粮食入完仓后,估计明天就该运粮食去卖了。
果然,第二日,几个叔公家就运粮食来了。
运了整整一天,终于把五万斤稻谷,一万斤小麦,还有三千斤荞麦装进了粮仓。
几个叔公家里荞麦所剩不多,只能匀三千斤出来。
王清儿看着这么多粮食才九百多两银子,心想还真是便宜。
还真是无论在哪个朝代农民都是最苦最累,还最不赚钱的。
玉米、糙米、荞麦这些是在镇上买的,沐家各买了一万斤,粮铺老板不仅仅送货上门,价格还便宜。
最后在沐宵三寸不烂之舌的一番游说下,老板又送了一百斤陈米,一千斤粗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