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七天的战斗,旅顺口战役彻底结束。这场战斗中我们对旅顺口的探查不足,浪费了巨大的力量。”
“战斗开始前,我们预计旅顺口东瀛人有五千至七千人,配有大量重型火炮和碉堡。”
“为此我们集中了两个陆军师,海军五艘主力战舰。”
“而实际上东瀛守军只有一个不满编的联队,不足三千人,只装备了少量火炮,而且没有对被北洋炸毁的碉堡进行全面修复。”
“战斗烈度比预想中低很多,大量战斗力被浪费。”
旅顺口打下来了,而且大汉军总伤亡不过千人,但徐希颜还是相当不满。
因为这一波是事实上的杀鸡用牛刀。
根据原本的情报,大汉军估计这里的东瀛人不会低于五千人。
具体是一个联队步兵、两个岸防炮大队、四个炮兵中队,以及若干辅助部队。
大汉军参谋部认为,东瀛人一定对原有碉堡进行了加固,并且重新构建了新工事群。
就像大汉军在琉球做的一样。
所以大汉军派出了超过五万兵力,其中两个师提前从渤海方向登陆,三个旅乘船,战斗开始后伺机登陆。
还没算配合的海军战舰。
结果情报出了错,东瀛确实有一个联队,但那是不满编的。
至于炮兵,只剩下一个大队,操纵着型号各异的火炮。
这样打安全是安全了,但大汉军可没有这么多资本这样打。
一次性组织一万人登陆和分批次组织五万人登陆的花销是完全不同的。
更别提大汉军现在也是到处都需要机动兵力。
“这件事到此为止,结果是好的。”
汤潇逸没有过多责怪,战场上四处都是迷雾,你不能指望能完全掌控敌人的动向。
特别是失控的敌人。
而且大汉军的情报体系本身也很拉胯。
“接下来要更加重视情报体系的搭建,这次至少结果是好的,如果下次我们遇到的不是三千,而是三万人呢?”
“以后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汤潇逸引申到情报体系,也只是草草说了两句,现在是战争会议,情报的事下去再说,
“旅顺口已经拿下,下一步就是绿江沿岸,彻底将东瀛三个军分成三块,然后分批吃掉,特别是东瀛第二军。”
汤潇逸想说都几天了,还没吃掉这群孤军,徐希颜在这时补充了一下:
“大都督,截止昨天,敌第二军野战兵力已经被我们彻底分割,我们包围了约两万东瀛士兵。”
“现在第二军除了奉天城内的后勤部队,其余已经都被我们歼灭或者包围了。”
因为第二军调来了重炮旅团,而且是正经野战,所以战争进程不再像之前那样,一下子就能吃掉大量敌人。
友军抵达后,第十一师较为稳妥,进攻起来总是不急不缓的,逼迫东瀛动用重炮,但因为从不冒进,重炮的效果也不怎么样。
还会因为暴露了位置,遭受大汉军重炮的攻击。
打了好几天,剩余炮弹打完了的东瀛重炮旅团彻底失去了作用,第二军出来的重兵集团也被分割包围。
“另外,我们接到消息,东瀛锦州守军第四师团出城后本是向东,威胁第三师身后。”
“但在离开锦州后,东瀛第四师和一个混成旅团及第三军几支从属部队并没有朝着第三师进攻,而是转头向北走了。”
“由于准备不足,我们一直以为他们会绕道甜水方向,威胁我们侧翼。”
“但最新消息显示,在阜新方向发现了大队东瀛军队,离开时还带走了大量阜新守军。”
“第三军残部也许是准备绕道阜新,直接逃跑。”
第三军的作风让徐希颜有些看不懂,甚至收到消息时都觉得这是东瀛人的阴谋。
第六师团再次被全歼,第四混成旅团被筑成京观,确实让第三军伤筋动骨。
但是第三军残部并没有丧失作战能力呀,不提散落在外的部分,光第四师团就是编制齐全的两万人马。
还携带了一个混成旅团、一些军直属辅助兵力。
加起来三万人,也是很大一股力量了。
这么大一股力量,战役刚开始还没真正打过就跑了?开玩笑吧?
但阜新的大队人马又做不了假。
“第三军残部?第四师团……他们想跑暂时不管他们,等解决了第二军……”
汤潇逸忽然摸了摸下巴,
“也就是说,第二军已经是冢中枯骨,等死而已,第三军已是丧家之犬,不足为惧。”
“而登陆旅顺口,除了略微加快战争进程之外,并没有什么意义?”
徐希颜赶忙否认,但话还没说完,新电报到了。
海军发给汤潇逸的。
汤潇逸看完后轻轻的敲了敲桌子:
“参谋部拟定一个入半岛作战计划,可以毫无顾忌的加入登陆部署。”
“定镇出坞,我们现在能同时在两个地方同时应付东瀛海军主力了。”
电报是海军发来的,说的是今天上午,定远镇远正式离开船坞。
虽然只经历了简单的航行测试,但这是战争时期,已经够了。
经过十个月的改造,定镇的战斗力得到了巨大提升……其实也没有这么大,就是更加适应时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定镇重新服役,大汉军海军的实力已经彻底超过东瀛。
汤潇逸可以一边维持在北方海域的护航舰队,一边维持南方海域的警戒舰队。
而且即便不能打赢东瀛海军主力,也能做到立于不败之地。
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只能顾好一个地方。
主力舰队出去了,海岸防御就只能交给驱逐舰和岸防炮,关键是大汉军的驱逐舰和岸防炮也不够。
…………
马尾厂。
“可算是改造好了。”
郑尚青看着焕然一新的定远和镇远。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改装并不彻底。
主要就是改装了了武器和装甲,更改了炮塔。
换上了射程更远穿甲能力更优秀的274*45主炮,装甲也换成了表面硬化装甲。
装甲为了节省成本和重量,只敷设了200毫米的装甲板,而非原版的356毫米。
因为时间和产能限制,对动力系统以维护升级为主。
对主机、锅炉和各类管道进行了彻底维护,并升级了一下主机,各更换了两座锅炉。
使动力系统输出功率能达到8000马力,加上装甲减轻的重量,二舰现在也能跑出16.5节的航速。
这还没完,新的改造方案已经在制作当中了,只等战争结束,给定镇来一个彻底的现代化改装。
“不过,对付东瀛人,现在也够用了。”
郑尚青看着这两艘巨舰喃喃自语。
转头就是更庞大的两艘船,不过还只是船壳。
为了给定镇腾出船坞,龙威级战列舰的船壳造的不漏水后,就被拖了出来,在码头缓慢施工。
只有必须进船坞时,才会腾一下地方。
这大大拖延了战舰的制造进度。
不过马尾厂现在最擅长的就是三班倒赶进度,人停机不停。
郑尚青有信心在1897年把战舰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