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绣品是一块方方正正的手帕,一面绣了一朵娇艳的牡丹花,另一面则绣了一朵兰花。
竟和北静王库房里的那架屏风如出一辙。
双面绣!
黛玉反复看了好多遍,一样的绝妙绣工,一样的活灵活现。
只不过库房里的屏风一看就是年代久远,而现在手里的帕子却像是最近才绣好的。
奇怪啊!
北静王和管家不是说这双面绣的绝技已经失传许多年了吗?
怎么还有人会双面绣?
黛玉抬头看着紫鹃,疑惑地问道:“紫鹃,这是你绣的吗?太好看了!”
“不是的,姑娘,不是奴婢绣的。”紫鹃笑着摇了摇头道:“奴婢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不是你,那是谁绣的?”黛玉看到紫鹃的动作,好奇地接着问道:“到底是谁,快说!”
“姑娘,是晴雯绣的。”紫鹃一本正经地说道:“晴雯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刺绣,她的房间里有很多这样的绣品。”
晴雯!
是啊!
黛玉恍然想起,在上一世的时候,晴雯在病中为宝玉修补被烧坏的雀金裘,雀金裘上的破洞被巧妙地遮掩,几乎看不出任何修补的痕迹。
当时宝玉见到这件焕然一新的雀金裘时,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感动。
就连贾母也一直夸赞晴雯的针线好。
“快,你把晴雯叫来!”黛玉惊讶地说道。
就在这时,晴雯推门而进,看到黛玉和紫鹃相视一笑。
“姑娘好。”晴雯进来,感觉黛玉和紫鹃笑得怪怪的,疑惑地道:“怎么了,有什么喜事吗?”
“喜事倒是没有,就是说曹操,曹操就到。”紫鹃笑着说道:“姑娘正想找你,可巧你就推门进来了。”
“晴雯,你会双面绣,是吗?”黛玉开门见山地问道:“什么时候学的,跟谁学的?”
这时,晴雯已经看到了黛玉手里的手帕,点头道:“是的姑娘,奴婢会双面绣,是跟一个老奶奶学的,奴婢也不知道那个老奶奶姓甚名谁。”
晴雯说着,仔细回忆起了当年的情形:
“那是十年前,我还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当时,正在父母膝下,无忧无虑,每日只知道到处玩耍。”
“在那炎热的夏日,酷暑难耐,我便经常于午后爬到村头的一棵树杈上乘凉,微风一吹,地上斑驳的树影就晃动起来,煞是好看。”
“有一天,我正坐在高高的树杈上,看到一个老奶奶颤巍巍地来到树下,手上拿着一块精美的手帕,坐下来,不停地穿针引线,我看了许久,被手帕上的美丽图案深深吸引。”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便常常在午后的时光里,偷偷跑到老奶奶的身边,痴痴地看她绣花,老奶奶的双手瘦骨嶙峋,却异常灵巧,手帕上面的花鸟鱼虫都绣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时间长了,老奶奶看到我的眼中总是带着好奇和渴望,便主动开口教我绣,耐心地教我如何绣出第一针,如何绣出两面不一样的图案,她的手很温暖,绣出来的花样像是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慢慢地,我也学会了这门手艺。”
晴雯停顿了一下,似乎沉浸在那些温馨的回忆中,然后她又继续说:“老奶奶总是说,绣花是一种修行,每一针一线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心性。她教会了我很多,不仅仅是绣花的技巧,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态度。”
“老奶奶没有告诉我她的名字,只是反复告诉我:你记着,学绣花,不光是绣出花,更要绣出心来。”
我将这些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我经常偷偷地练习,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眼睛总能捕捉到每一根丝线的变化,手指灵活得仿佛生来就是为了绣花。”
随着年岁增长,双面绣技艺也日益醇熟。
直到有一天,老奶奶悄悄地离开了村子,晴雯再也没有见到过她。
但她始终记得老奶奶的教诲,将那份对刺绣的热爱和老奶奶的智慧,融入到每一针一线中。
不成想,我的父母突然双双病逝,只好来投奔表哥,表哥把我卖给了赖嬷嬷。
后来赖嬷嬷又把我送给了老太太,再后来服侍宝玉,现在又来到姑娘身边。
黛玉听着晴雯的讲述,心中不禁泛起阵阵酸楚。
她知道晴雯的命运坎坷,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幼失去双亲,四处漂泊,从一个主人到另一个主人,生活对她来说,不过是一场无休止的颠簸。
晴雯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哀怨,但即便如此,她的眼神里依然闪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光芒。
黛玉轻声安慰道:“晴雯,你的经历真是让人心疼,但你来到这里,不必再担心,以后我们就姐妹相称,不会再让你受苦。”
晴雯感激地看着黛玉,她能感受到黛玉话语中的真诚。
在众多的主人中,黛玉是第一个真正关心她的,这让晴雯心中升起了一丝温暖。
“外祖母知道你会双面绣吗?”黛玉继续问道。
“不知道。”晴雯摇了摇头道:“因为那个老奶奶告诉奴婢,这双面绣的绝技早已失传,不要告诉任何人,才能好好保护自己。”
“在贾府的时候,我们一起服侍老太太,只知道晴雯绣工出色,也从没见她绣过双面绣。”紫鹃想起晴雯房间内的那些绣品,不由调侃地地问:“那现在为什么又绣了这么多双面绣?不怕别人知道了?”
“紫鹃姐姐知道的,贾府人多嘴杂,尤其是宝玉身边,几个大丫头各有各的心思,奴婢不敢暴露太多。”晴雯想到在贾府的遭遇,眼圈红了,哽咽地说道:“饶是这样,太太还是将奴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硬是把奴婢撵出府去。”
“幸亏姑娘收留,不然晴雯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晴雯看着黛玉道:“姑娘大恩大德,永世不忘。”
“好了好了,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黛玉拉起紫鹃和晴雯的手道:“如今我们三个亲如姐妹,从现在开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