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假的?!”
听到这个消息的木工学徒们都惊呆了,在他们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看来,能识字学算术绝对得是家里小有余财的人家,才能供得起的。
毕竟笔墨纸砚,私塾的费用,这桩桩件件每个都是需要花钱的。
这家里就算只有一个孩子,咬咬牙也供不起啊!
而且将孩子送去私塾是笔很不划算的买卖,先得学写字,再学四书五经,就算都学会了,真能学出头考秀才考举人的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就算私塾里头有百十个学生,也未必考得出一个童生。
那到头来,不还是白身吗?
想当官老爷,肯定还得有门路。
至于学算术倒是件非常实惠的事情,毕竟城里头有这么些店家需要掌柜,盘账算钱可不是处处要用到算术吗?
稍微大些铺子的掌柜,少说也能每月拿到三两银钱。
只可惜,会算数的老掌柜哪里愿意教其他人,抢自己的生意?
最多也就教教子侄,就算这样,也不可能将自己会的全盘托出。
毕竟老话说得好,教会学生,饿死师傅。
这可都是传家的本事。
但现在……
他们听到了什么?!
田庄里头给他们免费提供屋子住,还能每天领到口粮,要是干活干得好,还有额外的补贴能拿。
那补贴可绝对是个好东西啊!
拿去福利铺,能换的东西可太多了,家里婆娘喜欢的带花纹的面料,家里娃娃喜欢的方便面零嘴。
就算赚再多都不够花啊!
现在更不得了了!
一手带大沈郎君的那位老者,居然要给他们这些不识字的平头老百姓们讲课!
还不要钱!
其中最为年长的那名木匠学徒迫不及待地追问道,“陈兄弟,这课家里娃娃能去吗?!”
他家里的小子已经近八岁了。
以前搁云城里头的时候,还经常帮着家里做些编织品。
现在到了田庄,需要干的活计反而变少了,只需要每天去屋外取点干净的雪回来化成水,就行了。
这没事情干了,就更调皮捣蛋了,天天上房揭瓦。
气得一把年纪的木匠都想取竹鞭抽他。
还时常跟些三五岁的孩子,混在一起玩雪。
手里也不知道轻重,把人家家孩子弄疼了好几次。
李木匠若不是就这么一个儿子,都想把他丢出去自生自灭了。
现在可好!
读书好啊,读书了就有文化了,应当不会干这些没谱的事儿了。
还能让这小子学学算术,以后大了些,就算没在田庄里头谋道工坊的差事,去附近城镇做个小掌柜都好啊!
陈木匠答道,“能去,只要满六岁的孩子,都能送去学堂。而且啊!我觉得你能带着家里的娃娃一起去!”
这话李木匠尽管听到耳朵里,内心却不以为然。
他都多大年岁了,还跟着群孩子坐在学堂里头上课,这也太丢人了吧!
而且李木匠觉得现在自个有门木匠手艺,能养活全家,日子过得也挺舒服的。
难不成识字后,他还能去考个老童生不成?
陈木匠也注意到众人脸上的浑然不在意,将压箱底的爆炸性消息说了出来,“我反正是要去学堂的!因为那告示上写了,以后无论什么工坊招聘,都优先识字会算数的人。而且啊!以后想要被提拔成工坊小组长或者管事,都需要进行文化测试和专业测试。”
“那什么文化测试,说的就是考大家会不会写字算术,专业测试,就是咱们手头干的活计,木工坊就考察木匠手艺,孵化温室就考察孵化率以及小鸡成活率……”
他尽管没搞明白沈郎君教大家学这些的意义。
但早早就得到勤于思考好处的陈木匠心里头很清楚,跟着沈郎君的步调走,准没错!
当时有奇思妙想的木工学徒也不止自己一个,却只有自己胆敢当着沈郎君和众位师傅的面说出来,沈郎君当时还夸赞他提出了很不错的建议,做木工就不能太死板。
每个会木工手艺的木匠都能按照图纸做出大致的器具,就算第一次不行,多试几次总会成功的。
但木匠更应该多动脑想,懂得结合经验制作出适合具体情况的木质器具……
陈木匠当时动脑想了,真就灵光一现。
这才得了半只大肥猪。
那猪肉的油膘都足足四指厚,更是没有他爹还在那时候买回家的猪肉那般腥臊硌牙,而是肉香浓郁,吃起来非常满足。
陈木匠想想那只肥猪,都感觉浑身充满了学习的动力。
他还指望着以后能升管事呢!
木匠坊层级划分鲜明,每层能领到的口粮和工作优秀的额外补贴,是不一样多的。
陈木匠目前还是未出师的学徒,等出师后,就是正儿八经的木匠师傅,每日能比现在多领一块压缩饼干。
木匠师傅要是多次完美做出沈郎君需要的器具,就很有可能被提拔成木匠管事。
管事是管理这群木匠和木匠学徒的人,平时更多做的是统筹安排的活计,不再插手制作的工作,现如今就是个读书人当的。
那拉扯着个孩子的文弱男子也没识多少字,但他却将木匠工坊管理的井井有条,没出现过沈郎君的奖赏分配不均的情况。
由此看来,这书还真是个有用的东西。
不仅干活的时候有用,就连他的口粮都能比木匠师傅多出来两块方便面呢,接近他们木匠学徒的两倍!
额外津贴也是双倍。
周围木匠学徒们听到这事儿的想法,跟陈木匠一般无二。
毕竟谁都想升管事,也想家里过得富裕些。
以前是沈郎君亲自指派的,大家伙初来乍到的,也没机会争取,现在不一样了!是通过考试,直接决出胜负了!
大家伙的心都变得火热起来,连带着手里干的木工活计都快了些。
他们得早点下班,去福利铺那儿看看到底是啥情况,若是真跟陈木匠说的那样……
这学堂,还真就非去不可了!
最好还是全家老少都去!
工坊里有关学堂的消息传得快,但也没有田庄里头闲赋在家的婶子们知道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