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 1858 年年末,此时的肃顺刚刚开始接手政务工作,但这位野心勃勃且手段凌厉之人,目光几乎瞬间便锁定在了财政领域这块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蛋糕”之上。
只见他出手果决而凶狠,犹如饿虎扑食一般,户部中的数十位司员以及众多商户,甚至连满族宗室的府邸都未能幸免。一时间,这些人家被他查抄得干干净净,可谓是底儿掉!与此同时,好几百名官员也纷纷落入他精心编织的罗网之中,一个个都被收拾得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在接下来的短短两三年内,肃顺宛如官场中一名无往不利的“扫雷专家”,以雷霆万钧之势对贪污腐败展开了前所未有的严厉打击。无论是那些胆敢渎职失职的官员,还是妄图瞒天过海的奸佞之徒,没有一个能够逃脱得了他那如同鹰隼般锐利的目光和铁腕手段。
经过如此一番疾风骤雨般的整肃行动之后,整个朝廷的吏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在乾隆后期盛行一时的那股腐朽不堪的腐败风气,如今已被他彻底吹散,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风清气正的崭新景象。
在内政事务方面,肃顺宛如一个孤独而又清醒的行者。他眼睁睁地看着庞大的大清帝国如同一艘千疮百孔、即将沉没的巨轮,心中焦急万分。然而,即便局势如此危急,他依然挺身而出,仿佛化身为一名英勇无畏的舵手,决心使出浑身解数来力挽狂澜。
肃顺深知,若想扭转当前这一衰败不堪的局面,就必须大胆启用那些真正具备才华和能力的汉族官僚地主阶级。为此,他常常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满族官员的轻视之情,认为他们大多庸碌无能,难以担当起拯救国家危亡的重任。相反,对于汉族的名流雅士们,肃顺则怀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敬重之心。每当与这些人交往时,他总是显得谦卑恭谨,甚至如同见到自己敬仰已久的师长一般,毕恭毕敬,丝毫不敢怠慢。可以说,肃顺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族名流迷弟”!
虽然肃顺家中并不算十分富有,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广交天下名士的“交友达人”。凭借着自身豪爽豁达的性格以及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他成功地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之士前来结交。久而久之,他家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处“名士聚集地”。每天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其热闹程度简直堪比繁华喧嚣的集市。以至于他家的门槛都因为频繁有人踩踏而几乎要被磨损殆尽了。
为了彻底地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实现大清王朝的再度兴盛繁荣,肃顺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来招揽天下英才。无论是曾国藩也好,左宗棠也罢,亦或是胡林翼以及郭嵩焘等等这些在众多汉族官员当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无一不是在肃顺那双独具慧眼的发掘与不遗余力地大力举荐之下,才有机会能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从而成长为支撑起整个朝廷的中流砥柱。
尤其是左宗棠此人,在其年轻时更是意气风发,心高气傲,锋芒毕露。然而,也正因如此,他不慎招惹到了永州总兵樊燮以及湖广总督官文二人。这两位权贵经过一番密谋商议之后,竟然决定联手对左宗棠发起弹劾攻击。当咸丰皇帝得知此事后,丝毫没有犹豫迟疑,当即下达旨意给官文,表示一旦查实了左宗棠所存在的问题,无需禀报,可直接将其就地处以死刑!
左宗棠这下子可是心急如焚啊!要知道,一旦被冤枉定罪,那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幸运的是,在这关键时刻,他生命中的“贵人”——肃顺登场了。
肃顺此人眼光独到,一眼便看出左宗棠绝非等闲之辈,这样的人才怎能轻易地含冤而死呢?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与曾国藩、胡林翼等一众朝廷官员联手行动起来。他们纷纷向皇帝上书,言辞恳切地力保左宗棠。这些大臣们齐心协力,从各个方面阐述左宗棠的功绩和才能,恳请皇上能够明察秋毫,不要误判忠良。
经过这番紧张激烈的努力之后,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左宗棠成功地度过了这场生死攸关的危机。他心中那份感激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恰似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此时此刻,在左宗棠的心目中,肃顺简直就是他的再生父母一般,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
不仅如此,肃顺这家伙暗地里还悄悄给曾国藩提供特殊照顾,为其“开小灶”。他积极协助曾国藩组建地方团练,并在各种资源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得曾国藩得以毫无顾忌地大展拳脚,放手一搏。
由于肃顺对待汉人真诚友善,尽心尽力地为他们谋取利益,所以渐渐地赢得了众多汉族官僚的心。大家纷纷视他为自己的知己好友,成为了他坚定不移的拥护者和忠实粉丝。就这样,肃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胸怀,在满汉官员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外方面,肃顺那可是个“硬汉子”。沙俄想强占外东北领土,谈判桌上,肃顺那是一点都不怂,直接跟俄国人“杠”上了,扞卫了咱们的民族尊严,那气势,简直就像个“护国使者”。
黑龙江将军奕山这家伙,不声不响地跟沙俄签了《瑷珲条约》,清朝政府一看,这不行啊,奕山你既没有全权证书,也没有正式关防,你凭啥代表清朝?所以这《瑷珲条约》咱们不认!
俄国使臣一看清朝不买账,就开始武力威胁讹诈,想逼清朝就范。可肃顺那是吃素的?他一直都是不卑不亢,俄国使臣的那些无理要求,被他一个个驳回,那干脆利落劲儿,就像是在打太极,把俄国使臣耍得团团转。
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提耶夫一看这架势,都急了,公开向西方国家喊话:肃顺这家伙,有权有势,是个头号坏蛋,专门跟欧洲作对。他还放话要把所有欧洲蛮夷都从中国赶出去,那气势,简直就像是要“独步天下”了!
肃顺这家伙,在汉臣圈里那可是混得风生水起,汉族文人们都纷纷投靠他,给他出谋划策,简直就像开了个“智囊团”。他重汉的同时,可没少得罪满洲贵族,但这正是肃顺的“小九九”,他想提振八旗人的进取心和奋斗心。
于是乎,肃顺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脑海之中突然灵光一闪,冒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来。他急匆匆地跑到咸丰皇帝面前,一脸郑重其事地向皇帝进言道:“陛下,微臣以为应当让咱们的八旗子弟们自谋生路啦!”
要知道,这些八旗人士可都是所谓的“铁杆儿庄稼”呐!打从一出生开始,他们便能够享受到朝廷赐予的丰厚俸禄和充足钱粮,根本无需从事任何劳作就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只见肃顺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您想想看,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我们整个族群逐渐退化呀!毕竟,若是人人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工钱,又有谁还愿意去辛苦干活呢?”
然而,当咸丰皇帝听到这番话时,心中不禁暗自思忖起来:“哎呀呀,你这家伙怕是想得太天真了吧!居然想要让那帮整日只晓得喝茶聊天、遛鸟逗趣、流连于烟花柳巷之地的纨绔子弟们去自谋生路?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嘛!这难度恐怕比直接取了他们的性命还要大得多哩!”
正因如此,肃顺所提出的这个建议最终就如同美丽却脆弱的泡影一般,瞬间破灭消散了。它压根没有获得皇上的丝毫支持与认可,无奈之下,只得黯然收场,被迫宣告废止。
然而,肃顺并没有虚度光阴,他一直在暗中筹谋布局。通过长时间的精心运作和巧妙拉拢,他逐渐培育起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构建起了一个紧密相连且权势熏天的“小圈子”。最终,这个“小圈子”发展成为了一个掌控朝政、威震朝野的“核心团队”。
在这个令人瞩目的“核心团队”之中,不仅有宜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身份显赫、地位尊崇的亲王级人物,还有众多宗室子弟纷纷围绕在肃顺身旁,对其唯命是从。由于肃顺在家中排行第六,于是人们便将这个以他为首的政治集团形象地称为“六党”。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党”之名渐渐传播开来,并深入人心。
这“六党”在朝堂之上可谓是风头无两,他们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凭借着手中所掌握的巨大权力以及广泛人脉资源,常常能够轻而易举地左右朝局走向。但凡肃顺一声令下,其余成员无不响应附和,真真是达到了“一呼百应”的惊人程度!无论是官员任免还是政策制定,只要是“六党”想要推行之事,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一时间,整个朝廷都被笼罩在了“六党”的阴影之下,其他派系的官员们只能望而生畏、敢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