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盛王朝后期,儒家思想逐渐从开放转为保守,再经大兴王朝六十余年来的保守教育,闭门读书成为儒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而偶尔出去游历的儒生,也是从京城去江宁府看看,那里也很繁华。
由此培养出来的官员,很少有知道大兴王朝疆域以外具体情况的,纵对军事强盛的大律王朝也是知道一点皮毛。
他们知道大律王朝南部疆域的情况,因为那里曾属于汉人活动的区域。
而对以外的疆域,像东北、蒙古、新疆等地区的情况却是一无所知。
更对大律王朝境内的民族结构没有一丝的了解。
这是律宗明的底气,以为陈恪也不知道。
但陈恪却是真知道,还对他详细解释,“律国境内包括汉人、契丹人、渤海人、高丽人、女真人和蒙古人,这些民族除了汉族外,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
“从贵国的统治形式上看,契丹人是统治民族,却没实现中央集权,实际上是各族的宗主而已。”
“而从人口结构看,贵国人口只有九百余万人,契丹一族的人口也只有一百五十余万人。”
“据我所知,我大兴王朝的人口已达到一亿人,其中汉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从人口比例来说,贵国也不能代替我国成为中国正统。”
这个结论一出,李祯和刘太后的脸上露出笑容,谭远忠摸着胡须后悔一件事,“谈判时将陈恪叫来就好了。”
他后悔,转脸看看律宗明的铁青脸就更后悔。
而陈恪竟还在说着,“中国这个称呼脱胎于华夏,意为世界中心,所以除了人口以外,还需要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陈恪举起右手的食指朗声说道:“需要在文化传承上不断往前发展,这一点贵国没做到。”
“第二个条件...”陈恪举起了中指朗声说道:“需要格物致知的大发展,在物质上高度先进,这一点贵国也没做到。”
“第三个条件...”陈恪又伸出了无名指朗声说道:“是政治的高度包容、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一点我就不说了吧。”
说到这陈恪放下手指,总结道:“这四个条件是体现中国正统的主要条件,可贵国没有。”
他的四大要件理论让大兴王朝坐稳了中国正统的宝座,不论是李祯、刘太后以及大兴官员、师生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但律宗明也不是无能之辈,及时发现陈恪所言的漏洞,大声说道:“陈助讲是忘了一个条件还是不敢说?除了政治上的包容、经济上的繁荣外,还有一项就是军事上的强大。”
这个条件确实应该有,而陈恪也确实没法说,大兴王朝的军事实力确实不如大律王朝。
而他不说的主要原因却是等律宗明说,缺点吗,外人提出更容易让内部人接受。
但谭远忠却绝不接受,冷冷说道:“安定城一战不知是谁赢了?”
他揭律宗明的伤疤,律宗明怒道:“若不是这小子...”
他吼一声还手指陈恪,而陈恪立刻朗声说道:“律相所言有理...”
这一声让律宗明立刻反应过来,收回手指闭上嘴,听陈恪继续说道:“四大条件中的第四项,确实是政治上的包容、经济上的繁荣和军事上强大。”
他承认律宗明说得对,立刻引来全场观众的注意,听他朗声说道:“大律王朝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只是拿走了军事上强大的这一小项,仍然不是中国的正统。”
这个结论一出将正统的标准确定了,按这个标准来确定大家没有异议,连律宗明都张张嘴然后闭上。
而坐在他身边的一名中年官员却高声说道:“这些年律兴两国进行了五次大战,均是我大律王朝获胜,唯有安定城一战因气候变化而失利,陈助讲所言的中国标准,不知大兴王朝还能坚持多久?”
这是一个唯武力至上的官员,但在这时说此话,却是要为律国争回一点面子。
但陈恪不想让他争回这个面子,拱手一礼礼貌地问道:“大人贵姓?”
中年官员向他回了一礼,高声回道:“张俭。”
他又见到一个熟人,张俭、那个世界辽国的贤相。
但这位未来的贤相还是出现了政治眼光的局限性,陈恪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下,拱手说道:“在下见过张大人。”
然后朗声再说:“张大人只看到贵国的武力,却未看到贵国将要面临的危机,请允许在下分析一番。”
“请讲。”张俭不仅对他嘴上客气,还拱手一礼。
然后静听他朗声说道:“正如大人所言,兴律两国先后发生五次大规模战役,纵然贵国获胜四次,可在我大兴王朝这,除了获得一些纹银外又获得什么?”
这个疑问一出,律宗明和张俭的脸上立刻现出沉思的神态。
李祯和刘太后及谭远忠等官员也在思考。
而全场也进入到静寂状态,人们没想到一场辩论会竟发展到辩论兴律两国的综合实力上。
他们在思索,而陈恪按照老习惯等待一分钟后继续说道:“贵国除了劳民伤财之外什么也没得到,由此可知,兴律两国已进入到势均力敌的状态中。”
“在这种状态下两国再战,不论谁输谁赢,都会进入到战争相持阶段,这时就看谁的经济发达、谁的物资充沛了,而最重要的是看谁的国内更稳定。”
当他说到这时,张俭高声说道:“元迁叛乱,贵国稳定吗?”
而他轻笑一声回道:“元迁只能在西北折腾,他的地域过于狭小,被我大兴、贵国、清塘、黄头回纥牢牢地围在中间,其人口也就两百万人,又是各个部落组成,您认为他能折腾出多大的浪花?”
“而且其与贵国相邻,难道就不会与贵国为敌吗?张大人别忘了,那个地方很穷。”
他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张俭驳斥道:“贵国比我国富,元迁还能掐断贵国的丝绸之路。”
他的说法没错,但陈恪有办法解决,朗声回道:“元迁仗着其地利的险恶,可用沙漠摆脱我大兴的追军,但我国可用建筑堡垒的方式步步推进,逐步缩小元迁的地利空间。”
“对元迁我们可以不急,只要封闭贸易市场就能让他的经济全面崩溃。”
“而海上贸易却可以替代我国陆上的丝绸之路,不知元迁有何办法来要挟我国?”
他在万人面前侃侃而谈对付元迁的战略战术,就是想让李祯和刘太后接受这一办法。
这是明谋,就算在元迁面前喊出来他都没办法解决。
所以李祯和刘太后闻之欣喜,而律宗明和张俭却脸上变色,兴国如真采取这个办法,必然逼着元迁去劫掠律国。
这已是无解的局,但陈恪竟然还有话说:“元迁对贵国而言也是跳梁小丑一个,但贵国的危害却在民族问题上。”
“我在前面说过,贵国人口有九百余万人,而契丹族只有一百五十万人,这个人口比例非常危险。”
“设想一下,如东北的女直人、草原的蒙古人出现一位像我兴太祖或贵国律太祖一样的英雄人物,统合了女真族或蒙古族,再连结其他民族,不知对贵国会有什么影响?”
这个设想让律宗明和张俭的脸色一齐变了,震惊、恐惧、无奈等表情一一闪现,勉强恢复平静的表情后律宗明冷哼一声以示不屑,张俭却冲他拱拱手表示感谢。
而他却轻叹一声,他泄露了天机,不知一道闪电会不会劈下来?
但他必须这么做,能避免那场惨剧的发生,被一道闪电劈在脑门上他也认了。
作为历史生,他最不喜欢的就是近代史,其次就是靖康耻,学这段历史必须进行扩胸运动,否则喘不过气来。
这是那时的他,而现在的他好像有机会改变这段历史,就必须试试。
他这么做了,然后就要考虑自己的安全问题了。
大兴王朝突然冒出一个青年战略战术家,对敌对势力和有些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这个人的存在对他们有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他。
绞杀青年战略战术家的办法有很多,但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一刀抹了他的脖子。
他能想到,自然有人也能想到。
林毅之想到了,走过来拜见皇上、太后。
他想解决一件事、实现一件事,如实禀告:“皇上、太后,那晚保护陈恪的短剑黑衣人就是小女林韵宁......”
随着他的禀告解决了一件事,包拯不用调查短剑黑衣人了,未婚妻保护未婚夫天经地义。
这个问题解决了,林毅之就要实现一件事,“小女从小习武,可保护陈恪。”
林毅之谦虚,可李祯和刘太后知道那晚出现了四个高手,而短剑高手的武力值最高。
于是林毅之的目的达到了,李祯和刘太后批准他的请求,陈恪今晚搬进林府居住。
这个安排让林毅之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拴住陈恪、表现林韵宁。
-
但为达到这个目的林毅之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可他想好了,决心已定就这么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