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步入蒸汽时代
刚刚过完年,西安就送来了一辆二代蒸汽车。
车身依旧很大,但是相比于第一代露天的也好了很多。
整体全部由铁皮包裹,但是很气人的一点,驾驶位居然在车厢外面,像极了现在的马车,在外面驾驶,后面一个铁皮房子可以坐人。
不过这一次的驾驶体验还是不错的,增加了减震,还增强了刹车和控制的便捷性,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朱樉依旧是不满意。
主要是太大了,走在路上跟个小花船一样,不是很灵活。
针对蒸汽车的改造,朱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让研究员带回了西安。
又过了几个月,西安兵工厂成功的转变为西安军工研究基地,与此同时,第三款蒸汽车也送到了应天。
这一款蒸汽车面积已经缩小到了二代车的一半,这个体积上路已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了。
外形也是仿造了二战时期的汽车外形,动力输出也更加的稳定,减震,转向,操纵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与此同时,蒸汽机研究院,在福州造船厂开始将蒸汽机运用在战舰上的试验。
第三代蒸汽车后,朱樉叫停了车辆的研究,从而加大了蒸汽火车和蒸汽船的研究,相比于蒸汽车还有后者更有价值一些,未来研制出内燃机再搞汽车也不晚。
洪武十七年中旬,蒸汽火车开始定型,大明第一段铁轨开始从应天到西安的铺设。
洪武十八年中旬,第一辆蒸汽火车线路开通,前后两个火车头,带动五节车厢,前后两节装载煤炭和水,为火车头提供动力,中间三节则是装饰豪华的载人车厢。
火车线路开通,朱元璋带领马皇后以及在京的文武大臣,坐上了第一趟火车。
经过一天一夜的行驶,火车到达了西安站。
在朱樉的带领下,朱元璋和马皇后以及文武大臣,参观了西安军备科研基地。
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稀奇古怪的玩意,引得众人连连称奇。
同年徐达在应天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为纪念这一位老兄弟,大明开国的第一功臣,朱元璋将第一辆蒸汽火车命名为“武宁号”纪念中山武宁王徐达。
由此大明正式步入蒸汽时代。
洪武十九年,大明开始设计由东向西的两条铁路和由北向南的两条铁路,朱樉亲自外出协助监督建造和设计。
在见识过火车的运载速度和能力之后,一众军方大佬纷纷看出这玩意的军事战略意义,在少数人的反对之下,朱标下令开始投资修建铁路。
同年,成立铁路局,考虑到铁路稀少加上战略意义,铁路局暂时归兵部管辖,工部也成立第一建造集团,和民间建筑队通力合作,开始建设整个大明的四条铁路干线,贯通东西南北。
同年,大明陆军改制,取消当地守备军,千户所,设立草原军团,西域军团,辽东军团,长城军团,高原军团,西南军团,东南军团,东南亚军团,应天警卫军团,九大军团。
并且取消五军都督府,兵马司等衙门,统一设立军事指挥司令部,朱樉出任第一任总司令,朱棣,徐辉祖,沐英,任副总司令。
与此同时,一封命令下达在外协助铁路建造的朱樉,骂骂咧咧的再次启程,开始执行并视察各兵团的组建情况。
洪武二十年,第一艘蒸汽战舰下水,并试航成功。蒸汽机实现了在战舰上的运用,并开始普及改造战船。
洪武二十一年,海军改制,设立,北方,辽东,北海,东海,南海,东南亚六大海军基地,海军总兵力突破八十万,朱桢任海军司令,并在军事指挥司令部任副总司令,海军归纳到军事指挥司令部管辖。
洪武二十二年,秋天,樱花行省返回大陆的北海舰队舰船之上。
一名身披大氅,身穿亲王服饰的年轻人站在夹板之上,遥望东方。
在他身后,还有一名身穿软甲的护卫,背跨洪武步枪,腰间悬挂两支手枪,还有一把锋利的腰刀,简直是武装到了牙齿。
“杨风,这都八年了,你弟弟估计快回来了吧。”身穿亲王服饰的正是朱樉,后面的护卫也就是杨风。
在洪武十四年的时候,杨风的弟弟杨海,带领舰队出发,一路向东,寻找所谓的新大陆,至今未归。
听到朱樉又在念叨自己的弟弟,杨风眼角不被察觉的有一丝眼泪,但是很快控制住了情绪,开口说道“有王爷的挂念,小海肯定会平安归来的。”
“本王给六大海军舰队下了死命令,只要有人见到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将他们带回来。”朱樉的话语有了一丝伤感。
当初他对朱标说,只要五年,新的粮食种子被带回来,他便能带领大明军队攻破四大汗国,但是现在五年时间早已经过了。
大明国内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但是粮食的储备依旧没有多少,也让朱樉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战争,一旦开动,便会吞噬难以计算的资源,首当其冲的便是粮食,人口,钢铁等物资,更何况想要一举覆灭四大汗国,对于现在的大明,太难了。
“多谢王爷的挂念,小海一定会没事的。”杨风反倒是开始劝慰朱樉。
每年朱樉都会遥望大海,期待有一天能有一支舰队从东方而来,带回来他所需要的东西,也希望杨风的弟弟能够顺利归来。
“王爷,海上风大,先回船舱吧。”杨风见朱樉不说话,再次开口劝道。
朱樉叹了口气,又看了一眼无尽的大海,无奈的走回船舱。
这一趟的行程,朱樉便是为了安抚海军将士的情绪,刚刚改制,三支海军舰队分成了七支,肯定有很多海军将领有情绪,朱樉也只能下来看看。
从北海舰队离开,朱樉又前往了东海,南海,和东南亚舰队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