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赵策英(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大宋第六位皇帝。
宋英宗赵宗全长子,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沈氏。
庆历八年(1048年),赵策英生于禹州。
嘉佑八年(1063年),被封为淮阳郡王。
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桓王。
治平三年(1066年),被立为皇太子。
治平四年(1067年),即皇帝位。
熙宁元年(1068年),任命韩明为首的韩党与新政派官员执政中枢,开启治世。
熙宁二年(1069年),任命王介甫为参知政事,创置三司条例,施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
熙宁三年(1070年),以王介甫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政事。同年,‘灭夏之战’开启。
熙宁四年(1071年),神宗还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同年推出‘一五计划’,全国正式进入高速发展,‘熙宁治世’开幕。
熙宁五年(1072年),西夏灭亡,朝廷在当地设置宁夏、甘肃、凉州三路,河西走廊正式打通。
次年,设经义局,命王介甫为提举。同年宋越之战开启,交趾亡。
熙宁七年(1074年),设置安南都护府,交趾一带重回中央王朝。
熙宁八年(1075年),新经义书成,诏颁《诗》《书》《周礼义》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年),‘大宋一五计划’宣告结束,熙宁治世达到顶峰。
同年,神宗皇帝当朝宣布改元,并决意于元丰元年‘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
元丰元年(1078年),大宋誓师北伐,开启神宗朝第一次北伐的尝试。
元丰二年(1079年),宋军‘蓟州之战’落败,神宗起复韩明重整战局。
元丰三年(1080年),韩明以声东击西之策,大破辽军,收复五州,构筑防线,宋辽之战结束。
同年九月,‘二五计划’正式启动,大宋格局迈入新台阶,‘元丰中兴’降临。
元丰七年(1084年),神宗身体不适,在太后沈氏、皇后向氏、宰执韩明等人的拥护下,立年仅七岁的赵佣为皇长子。
同年十一月,神宗大肆封赏韩明、王珪、王介甫、韩师朴、吕晦叔、司马君实、文宽夫七人。
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由于对辽国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
大臣们乱成一团,以韩明、王珪等人为首的宰执开始劝神宗皇帝早日定下太子名分。
神宗皇帝此时已经有不祥的预感,便顺势点头同意了。
神宗六子赵佣,改名为“煦”,被立为皇太子,国家大事由皇太后沈氏、皇后向氏暂时牵头,韩明为主,佐理辅政。
神宗皇帝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
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这位毁誉参半的帝王,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同年三月戊戌日(4月1日),年仅三十八岁的神宗皇帝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韩明为首的宰执牵头下,给这位正负值加满的君王,上了号。
谥号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庙号神宗,安葬于永裕陵。
神宗在位十八年,始终坚持改革朝政,支持韩、王变法,又称熙丰变法。
其勇于革新的进取精神,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军事改革方面。
大宋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神宗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国家发展的原始积累,也为后世着名的‘绍圣盛世’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三月戊戌,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改元‘元佑’。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之一生,虽有功绩,但罪业加身而难脱困...”
“...心有忧虑而半生难解...唯一遗愿实乃‘燕云未归’,而不知所措,难见列祖列宗...”
“故此,朕做遗训:“能复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遂封广阳郡王!!!”
“唯望大宋臣民,携手共往,收复燕云,全朕遗愿...”
“。。。。。。”
福宁殿内,已经咽气的神宗皇帝床前,太后沈氏一边哭一边念着自家儿子留下的最后一道圣旨。
而听到此话的七大宰执,都神色一震,然后面面相觑,不知所言。
“韩卿...”
太后沈氏将遗训圣旨放在了韩明的手上。
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所谓遗训,无非是神宗皇帝给韩明封王找的借口。
普天之下,若说谁能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只能是韩某人。
按理说神宗皇帝不应该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异姓封王。
但是他就是这么做了,他就是要给韩明提身份,给赵煦找一个保他一辈子的人!
孩子太小,很多情况,太后沈氏和皇后向氏不一定能拿得稳,但是有韩明在,这个天下,就还是他赵家的!
韩明捧着这份提前留下给自己封王的遗训诏书,不由得苦笑连连。
看样子,神宗皇帝这是认准自己,赖上他了。
身旁的王珪等人羡慕的不得了,这种殊荣,整个大宋,除了开国的那几个异姓王,后边都没有几个活着封王的。
韩章能被神宗皇帝送上‘魏郡王’的追封,还是韩明立下大功,给老爷子提前挣来的,否则按照历史,得要到徽宗时期才能追封。
看到韩某人有望在活着的时候封王,王珪等中枢宰执很馋。
可惜没办法,他们都是纯文臣出身,想要军事上拿捏辽国,还是差点,这份‘肥差’只能是落在韩明的身上了。
“臣等谨遵先帝遗训,势伐契丹,收复燕云!!!”
韩明恭恭敬敬的捧着圣旨,重重的磕下三个头。
“各位,先帝遗训全部宣读完毕,接下来就劳烦几位大相公到前殿宣读即位诏书。”
太后沈氏拿起神宗皇帝留下的即位诏书,交给如今的宰执之首王珪。
随后王珪带着韩师朴五人先行退出福宁殿,去往前殿等候宣旨。
而韩明亲自陪同哲宗皇帝赵煦换龙袍,一旁的太后沈氏和皇后向氏还在和他简单的述说一些事情。
“韩卿,自从先帝临朝,你有许多年未曾入大内看哀家了。”
太后沈氏不由得想起当初随英宗皇帝皇帝从禹州入京的事情,一晃这许多年,真是时光飞逝。
“朝事居多,一时不得闲。”韩明拱手一礼,沉声说道。
“想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一转眼也两鬓斑白了,不服老真是不行了。”
太后沈氏自从英宗皇帝离世,就一直在深宫中深居简出,除了太皇太后曹氏去世的时候出来主持过,基本没有露面。
这次神宗皇帝逝世,太后沈氏也只能被安排出来坐镇,才能稳住朝局。
“大娘娘还算年轻,可不能服老...”
韩明尽量出言宽慰,毕竟沈氏岁数也不小了,在古代来说,五十几岁已经是高龄了。
“你从以前开始就是这么说,可惜岁月不饶人啊,往后的朝廷重任,还是要落在你的身上。”
韩明听出沈氏的意思,虽然神宗皇帝让太后和皇后临朝听政,但是沈氏和向氏都不想过多参与。
而神宗皇帝留下的七宰执,能够完全托付大事的,只有韩明一个,这是谁都能看清的。
“大娘娘...”
韩明无奈叹气,最后从太后沈氏和皇后向氏手中,接过还有些懵懵懂懂的哲宗小皇帝。
“韩卿,一切都拜托了...”
沈氏和向氏微微一笑,将哲宗皇帝递到了韩明身旁。
“儿啊,往后一定要听韩相的话,知道了吗?”
贵妃朱氏最后还是没忍住,低下身子,一边流泪,一边抱住赵煦嘱咐道。
“嗯,儿臣知道。”
赵煦不明白这些长辈为何会如此伤心,是因为父皇去世吗?还是对自己不放心呢?
他不明白这些,但他知道,他信任的老师,会给他撑起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