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倭国平安京内,顺德天皇端坐于大殿之上,神色凝重,正聆听着八仙门众人的进言。
八仙门的其他弟子听闻蔡文和一番说辞,纷纷点头称是,皆表赞同。
顺德天皇见蔡文和所言似乎有理,想必他等早有谋划,心中虽仍有顾虑,但也不好拂了众人的面子。
当下,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高声喝道:
“来呀!传朕旨意!”
一旁的大将源义经赶忙上前,单膝跪地,恭声道:“陛下,请吩咐。”
顺德天皇目光坚定,神色决然地说道:
“传朕旨意,即刻筹备海上战船,调集兵马十万,着八仙门蔡文和、孤月无僧等众弟子配合,五日后起兵,挥师进攻大宋!”
“遵命,陛下!”
源义经领命后,即刻起身,大步流星地前往军营筹备。
与此同时,八仙门的一众高手,如乐祥缠、蔡文和、孤月无僧、苍紫苑等人,赶忙跪地叩拜,齐声道:
“谢天皇陛下!我等告退。”
言罢,以蔡文和为首的八仙门众人,便鱼贯而出,走出大殿,匆匆赶回帮中,准备召集弟子,随大将源义经的战船一同出征大宋。
东瀛大将源义经,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登上那近百艘白帆战船。
与此同时,蔡文和还汇聚了东瀛武林各宗人士,其中八仙门及其他一些门派弟子约两万人。
战船之上,堆满了弓箭、弩机以及各类投石器械等作战物资。
此番出征,规模浩大,堪称东瀛近百年来首次如此大规模的远洋征战。
故而,众人皆做好了充分准备,力求万无一失。
源义经与蔡文和、孤月无僧,苍紫苑等人,站于船头,望着那浩渺无垠的大海,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此次,乃是东瀛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跨海出征,若能成功,必将改写历史。
对于大宋,他们既熟悉又陌生。虽说东瀛与大宋相距不算遥远,往来却并不频繁,多为商贸交易。
近百年来,大宋先后历经金国与蒙古的侵略,在他们眼中,大宋国力已然衰退,否则又怎会屡遭外敌侵扰?
他们便想借着八仙门掌门之死这一契机,鼓动天皇向大宋发动战争,妄图侵占大宋版图。
若按历史剧本推断,大宋此前确实如他们所料,一路走向衰败。
想那临安城,曾是一片惨淡景象,后被元朝忽必烈攻克,宋将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幼帝,狼狈南逃,最终在崖山展开海战。
元军切断水源,十万大军被困海上,进退无路,最终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自尽,众将士也纷纷投海殉国,那场面,悲壮至极。
如此看来,大宋似乎绝非东瀛敌手。
然而,自从穿越者杨浩来到这世间,一切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宋皇帝杨浩,率领着大宋的残部文武将士,南征北战,不断开疆拓土。
虽历经百年战乱,但在杨浩的励精图治下,大宋已然井井有条,一片繁荣之象。
此时的大宋,火炮数量从原来的五门,增至十门。这火炮,对于东瀛而言,可谓闻所未闻。
毕竟,东瀛目前最先进的远程武器,不过是投石索,虽与大宋的投石机有些相似,却远不及投石机的精准度。
加之近日,文天祥在明州全力打造战船,已建成近五十艘,操练水师三万余人。
此外,流求地区还有战船十艘,水师两万。虽说在规模上,大宋水师略逊于东瀛。
但大宋背后有着广袤的版图,粮草、兵员等补给源源不断,故而也无所畏惧。
短短两年时间,大宋便能补齐海军短板,着实不易。
东瀛的战船,一路乘风破浪,历经近十日航行,渐渐逼近大宋流求海域。
驻守流求的水师大将赵汝适,此前已得到丞相文天祥的提前告知,让他整备军备物资,水师将士们严阵以待,以防东瀛来犯。
为此,赵汝适在周边海域频繁操练,还派出斥候船在四周巡逻。
因东瀛那近百艘白帆战船,在海上规模庞大,气势汹汹,还在距流求海域三十海里处,便被大宋琉球的斥候船发现。
斥候船忙不迭赶回流求军营,向赵汝适将军汇报。
只见那斥候一路疾驰,冲进赵汝适的大营,气喘吁吁地禀报道:
“报!赵将军,大事不好了!三十海里处,发现大批敌船,正朝着我大宋方向急速驶来!”
赵汝适听闻,心中一凛,暗道:
“看来文丞相此前所言果然没错,定是东瀛有所动作了。还好早有防备。”
他赶忙问道:“对方大概有多少船只?”
那斥候稍作喘息,声音略带颤抖地回道:
“将军,对方船只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绵延近数海里,在下估量,少说也有近百艘。”
此言一出,营帐内众人皆面露惊色,忍不住低声交头接耳:
“这么多?看来东瀛这次是准备跟我们拼个你死我活了。”
众人心中皆明白,流求战船仅有十艘,水师也不过两万,若对方径直冲向流求,那可就危险了。
赵汝适当机立断,大声喝道:
“快!前去明州报告文丞相,让他迅速做好对策!”
“是,将军!”
那斥候领命,立刻乘着斥候船,朝着明州方向疾驰而去。
不过半日功夫,斥候便已抵达明州,一路直奔文天祥府邸。
此时,文天祥正为战船打造与水师操练之事,写书信上报朝廷忙碌,听闻斥候来报:
“报!丞相,流求海域发现东瀛战船,正朝大宋而来!”
文天祥心中一沉,暗自思忖:“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幸好早有准备。”
他当即下令:“速速通知战船、火炮及水师大营,做好迎敌准备,并密切关注流求海域的动静!”
斥候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文天祥将这一紧急军情,详细写入书信,命快马加鞭送往京城,上报皇上杨浩。
安排妥当后,文天祥亲自披上战袍,走出府邸,大步流星地朝着明州港赶去。
不多时,五个时辰过去,只见那东瀛近百艘战船,浩浩荡荡地从流求北部海峡穿过,直逼明州而来。
流求大将赵汝适及一众手下,见此情形,皆是虚惊一场,暗自捏了一把汗。
原来,东瀛战船并非冲着流求而来,而是意在以最快速度攻入大宋内陆版图,不愿在流求浪费时间。
此刻,大宋战船已在明州海域严阵以待。一时之间,东海之滨,波涛汹涌,墨云低垂,仿佛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东瀛倭国,野心勃勃,妄图染指大宋这片富饶的土地,携百艘战船、十万精锐,气势汹汹地杀向明州。
他们的目标明确,便是在明州登陆,撕开大宋防线,进而长驱直入。
源义经身披重甲,傲然立于旗舰船头,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紧紧盯着前方海面,那眼神仿佛能看穿一切。
他身旁的八仙门蔡文和,也是神情肃穆,一脸凝重。
八仙门虽为武林门派,但在此战中,却与倭国军队紧密配合,成为源义经不可或缺的助力。
“弓箭手、弩手准备,投石索装填!”
源义经一声令下,犹如洪钟般的声音在海面上回荡。
倭国战船上,弓箭手们迅速张弓搭箭,弩手们熟练地调整弩机,投石索旁的士兵们也赶忙将巨大的石块放入投石机的兜囊之中。
一时间,整个战船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气氛,大战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大宋明州海面上,也是战云密布。
右丞相文天祥亲自坐镇指挥,他身披战甲,身姿挺拔,神色坚毅,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给人以无尽的信心。
为抵御倭寇入侵,他精心筹备,新造五十艘战船,组建三万水师,还特意配备了十门火炮。
这些战船虽数量上不及倭国,但每一艘都坚固异常,船上的水师将士们更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随时准备给来犯之敌致命一击。
“火炮瞄准敌船,准备发射!战船列阵,迎战!”
文天祥的声音在海风中坚定地传开,传遍整个舰队。
水师将士们迅速行动,火炮的炮管被精准地调整到最佳角度,炮手们眼神专注,稳稳地点燃了引线。
随着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巨响,火炮喷吐出炽热的火焰,巨大的石弹如流星般划破长空,带着尖锐的呼啸声,飞向倭国战船。
火炮威力巨大,重重击在倭国战船甲板之上,被炸出一个大洞,燃起一片火焰。
倭国大将源义经和八仙门弟子哪里见过如此阵仗,大宋竟然有如此先进的武器,跟自己熟知的那个大宋完全不同。
只怪来之前功课做少了,心中暗暗叫苦,忙吩咐工兵对受损的甲板进行修复。同时下令倭国的弓箭手迅速反击。
倭国的弓箭手们搭弓射箭,刹那间,箭矢如雨点般密密麻麻地倾泻而下,妄图凭借这密集的箭雨压制大宋水师的火力。
然而,大宋水师早有防备,盾牌手们迅速举起盾牌,那一面面盾牌紧密相连,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挡住了大部分箭矢。
与此同时,大宋弩手们也毫不示弱,他们手中的弩箭更为强劲有力,弩箭带着破甲之力,“嗖”地射向倭国战船。
精准地穿透倭国武士的重甲,将他们狠狠钉在甲板上。一时间,倭国战船上惨叫连连。
东瀛的投石索也开始发威,巨大的石块被高高抛起,如同一颗颗流星从天而降,带着千钧之力砸在战船上,发出沉闷的巨响。
大宋的战船虽坚固,但在这猛烈的攻击下,也被砸得剧烈摇晃,甲板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