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儿,为师得知如今蒙古大军进攻襄阳城,你带领汴京之兵与江湖豪杰奋力抗敌,全真教的众道士对你这等义举甚是赞赏,特派我前来将此兵书交予你。
如今国难当头,也是时候让这本岳飞将军的《武穆遗书》发挥其效用了。”
言罢,丘处机自怀中郑重掏出那份《武穆遗书》,递至杨浩手中。
杨浩刚才还在想着要凭借这本《武穆遗书》操练手下士军,让陆秀夫、李庭芝学习兵法,未曾想师父这么快就将此书送来了,真可谓是心有灵犀。
他不由万分感激,忙躬身施礼道:
“师父,徒儿正有此意,准备前往终南山求取此书,您可真是及时雨呀!”
丘处机听闻,也是满脸笑意。
这时,一旁的两位将军陆秀夫和李庭芝面露惊奇之色。
“《武穆遗书》?哎呀呀,此乃当世奇宝啊!乃是当年岳王爷留在世上的绝世秘籍。
想当年,大宋朝,金国,蒙古各方都在苦苦寻觅此书,没想到竟在此处现身。”
陆秀夫满脸惊叹。
“得了此书,咱们或能扭转战局。”
杨浩赶忙请师父丘处机,与陆秀夫、李庭芝等人入座,共同商讨如今的抗敌大计。
“如今,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大军,已然击败了文天祥将军的扬州兵,下一步怕是要直奔临安城。
李将军,您觉得我等此时要不要即刻发兵,前往支援临安,共同抗敌?”
杨浩神色凝重,目光急切地问道。
李庭芝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道:
“杨将军,依我之见,我等此时不宜前往支援。我在朝中为官多年,深知那朝廷中的贾似道丞相等人自私自利的秉性。
上次元军攻打襄阳城,他们借口推脱,不愿派兵,只为求自保,毫无担当之态。
此次元军攻临安城,他们定会为求自保,先行投降于元军。
倘若我等此时贸然前往,万一临安城守军暗中投降元军,联合起来对付我等,那可就危险至极了。
一旦我等大军出城,后方城池必然空虚。”
陆秀夫也连忙应道:
“李将军所言极是。如今这大宋朝中,倘若皆是无能奸诈之辈当道,尽是些阿谀奉承之徒。
倒不如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待情况明朗,我等再调兵遣将,方为上策。”
杨浩想了想,觉得有理。反正如今大宋朝已然孱弱,贸然冒险前去救援,还不如坐山观虎斗,待局势明朗再做决定。
“既然如此,那就先钻研此兵书《武穆遗书》,我与陆秀夫将军和李庭芝将军一同研讨,让其发挥重大作用,待过些时日,再发兵与元军正面交锋。”
陆秀夫忙躬身谢道:“如此甚好。”
与此同时,在临安城内,文天祥兵败芜湖的消息传到了丞相贾似道、谢太后、全皇后等人耳中。
贾似道当即召集朝中大臣,于朝堂之上共同商讨应急之策。然而,环视整个朝堂,哪还有忠臣的身影?尽是些阿谀奉承之辈。
这些大臣表面上对贾似道唯唯诺诺,如今国难当头,众人却都暗自算计,沉默不语,搞得贾似道如同唱独角戏一般,焦急万分。
见此情形,谢太后携年幼的宋恭帝用哀求的眼神望向丞相贾似道,说道:
“贾丞相,如今国难当头,我们究竟该如何是好?蒙古大军势如破竹,临安城恐将不保,不如向那元军忽必烈投降吧?”
满朝文武闻听太后竟有投降之意,皆心中叫苦不迭。看来这大宋,危在旦夕,即将亡国。纷纷将责任推到丞相贾似道头上。
有大臣进言道:
“太后,臣以为,贾丞相在,不必多虑。此前,贾丞相向蒙古求和之后曾扬言,那蒙古大军再次前来,贾丞相定能给他迎头痛击。”
“是啊,太后、皇上,我等大宋,尚有广袤国土。况且,贾丞相又集齐了十三万宋军,与元军一战,或许能够扭转局面。”
“贾丞相,实乃我大宋之栋梁,有他在,方能保无忧。”
顿时,临安城的朝堂之上,众人皆不愿意投降,而是将希望寄托于贾似道。
他们也不知丞相贾似道能否击退元军,但觉得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投降。
大宋的气节尚存,既然贾似道平日里能够骄横跋扈、摆弄权术,这紧要关头,也该让他出马一战,重振雄风。
贾似道听着台下众臣的建议,心中暗暗叫苦。瞧着众人的架势,这分明是在捧杀自己,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但平日里自己夸下的海口,此时也无理由退缩。况且他也深知,倘若真投降了元军忽必烈,那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自己虽然身为独断专行的丞相,但真要他将大宋的江山葬送在自己手里,他还是于心不忍的。
无论如何,他也接受不了投降。心里拿定主意后,贾似道向太后、皇上说道:
“太后、皇上,那蒙古大军虽是凶猛,但在钓鱼城与襄阳之战中,接连被我宋军击退。如今我军有雄兵十三万,可保临安城无忧。不久,臣即刻率兵,前去迎战元军。”
谢太后见丞相贾似道不愿意投降,要与元军抗战到底,瞬间都提了信心。点头默许了这一举措。
“贾爱卿,那就全仰仗您了,看看朝堂如何配合,都听您来安排。只要您能击退元军,便是我临安百姓之福,大宋之福。”
谢太后原是宋理宗的皇后,自宋理宗驾崩之后,宋理宗的几个儿子都年幼夭折,只有一个公主赵凌萱。
故而找了宋理宗哥哥的一个弱智侄儿宋度帝登基。如今宋度宗驾崩,年仅四岁的宋恭宗登基,此时的谢太后,便开始参与一些朝政事务。
但她深知丞相贾似道玩弄政权、独断专行,无奈此次众人都支持他,自己一个太后,也拿他没法。
只有放权将朝中大小事务交予丞相贾似道打理,而自己在朝中辅佐,实际上,空有其名,并无实权罢了。
但她很清楚,如今国难当头,她唯一能依靠的便是丞相贾似道了,复国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贾似道为了树立权威,当即在朝堂表态,要亲自率领十三万兵马,前去迎战蒙古忽必烈大军。
一时间,朝中上下,都对贾似道寄予厚望,同时对他也另眼相看,想着平日里的贾似道,不光是斗蟋蟀的一把好手,或许在行军打仗上,自己也能有所过人之处。
于是,贾似道带着十三万宋兵,从临安城出发,前往千里之外迎敌元军。双方在丁家洲会合,展开了一场大战。
元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如虎狼之师沿长江东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多座城池,兵锋直指丁家洲。
贾似道率领十三万人的大军,来到丁家洲驻守。其实对于此次作战,贾似道心里很是没底。
但是,朝中上下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且自己此前也在朝堂之上夸下海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宋军的核心是由两千五百艘大小战船组成的水师,大中型船只全部用铁链相连,宛如一条水上长城横亘江中,小艇则在大船附近灵活机动,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尚有七万步兵被部署到长江两岸,列阵以待。
忽必烈深知宋军人数众多,不可强攻,于是采取疲而攻之、水陆合击的战法。
他先是命人制作数十个大筏,上置柴草,佯言要焚烧宋舟,使得宋军昼夜严备,疲惫不堪。
经过多日的相持,在二月二十一日,忽必烈认为时机已到,果断下令发起攻击。
元军步骑军如潮水般沿江两岸汹涌而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同时,元军战船在阿术的率领下,乘风急进,向宋军水师发起猛烈冲击。
宋军水师虽有铁链相连,看似坚固无比,但在元军战船的冲击下,却暴露出了致命的弱点——无法灵活移动。
元军战船灵活地穿梭在宋军水师之间,或撞击,或登船近战,宋军水师顿时陷入混乱。
而此时,宋军陆地上的将领孙虎臣,在与元军前锋将姜才刚刚接战之际,竟弃阵先遁。
他的这一行为,瞬间让宋军士气全无,诸军纷纷溃败,见势不妙,宋军将领也不战而逃,直奔庐州。
贾似道在鲁港听闻前军溃败,惊愕失措,急忙下令鸣金收兵,企图乘船逃往扬州,整军再战。
宋军失去了指挥,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溃军蔽江而下,纷纷四散奔逃。
元军乘胜追击,阿术亲自督舟师追击,并登舟掌舵冲宋船,以小旗指挥手下将士并舟追击。
忽必烈则令步骑左右夹击,追杀一百五十余里。宋军死伤惨重,鲜血染红了江水,战舰多沉没,大量的军资器械被元军缴获。
贾似道在混乱中乘船狼狈逃往扬州,宋军主力在这场丁家洲之战中损失殆尽,南宋的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走向了覆灭的边缘。
丞相贾似道在丁家洲一战,将十三万宋军消失殆尽的消息传到临安城,谢太后与众大臣听后皆是一脸惊愕。
简直不敢相信,被寄托了很大希望十三万宋军就这么前去迎敌,一点浪花都没激起。
就这么没了,这作战能力该是多么的不靠谱,关键是士兵败完了,首领贾似道却自己乘船逃往扬州了,众臣皆是气愤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