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道理不假,可那美国不是有原子弹吗?后世中国才刚刚成立,不说原子弹,飞机没有,坦克没有,就连艘像样的战舰也没有,这场仗要如何打?又如何打得赢?”
“是啊,人家那一颗原子弹就能顷刻屠杀十几万人,可那时的中国还是靠步枪大炮打仗,敌我之间完全不是一个打仗方式,就像要咱们这些古人拿大刀长弓去打别人的机枪大炮,这仗根本就没法打。”
“不,我们这些未经历那个时代的古人都能看到的,后世的子孙们不可能看不到。
或许是那原子弹有局限,要么是造起来太难美国自己手中也握有不多,要么是这种兵器只能用飞机投送,而苏联的飞机就能截下那所谓的轰炸机。
不论是那种,美国一定有所顾虑没有把握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后一定能打赢。”
“太凶险了,若是后世中国在这样的局势下再经历第三次以原子弹为主的世界大战,当真是不敢想历史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
【在陈述朝鲜战争正式进入以中国参战为主线的第二阶段之前,需要事先交代一下中国是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依然选择参战的背景。
1950年的中国,钢铁年产量仅为六十万吨,美国是八千五百万吨。
发电量中国是四十六亿千瓦时,美国是三千三百四十亿。
石油产量中国二十万吨,美国两亿六千万吨。
人均年收入按美元换算,中国是二十四美元,美国是一千六百美元。
中国全国财政收入为六十五亿人民币,换算成当时的美元相当于二十六亿美元。
虽然目前暂无确切资料显示1950年美国全国财政收入的具体数据,但有资料表明1950年美国国民总产值超过三千亿美元,同年美国Gdp总量为一万四千五百五十九亿美元。
而中国当时的Gdp约为一百六十四亿美元,差距达到了足足八十八倍。
战舰、坦克、飞机等关键武器装备更是无法对比,中国即便有少量此类武器也难以形成战斗力。
更关键的是,美国有原子弹。
就是这样这种纸面数据无论如何都看不到中国能打赢的情况下,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也不得不打这一仗。
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需要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
如果不打,朝鲜被美国占领,那集中在东北地区新中国仅有的军工重工业将完全暴露在美国的空袭威胁之下,陈兵在东北的庞大边防部队也将成为常态部署。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想要进一步扩大在亚洲的利益,侵犯中国边疆,那时战争就会在中国本土爆发。
综上,总结为一句话,若朝鲜被美国占领,中国将无安宁之日。
此时的新中国哪怕再怎么不想打这一仗,哪怕纸面数据看着有多么绝望,这一仗也必须打。
因为只有打了,且让美国付出足以让它肉疼感到忌惮的代价,新中国才能在后续获得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
这就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不过既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中国自然也有外部势力可以借助。
当时的苏联虽然出于各种原因,不肯直接出兵干预朝鲜战争,但愿意向中国提供一定的空军协同作战。
并提供了包括步枪、机枪、坦克、榴弹炮、火箭炮等在内的一定数量装备,使中国陆军的武器差距与美军拉近了一些。
(要说明的是,虽然部分装备苏联是无偿提供给中国用于朝鲜战争,比如在中国挤出三个师的装备无偿送给朝鲜人民军后,斯大林为堵悠悠之口,也无偿送给了中国二十个步兵师的装备。
但更多的武器装备,苏联还是有偿提供的。
1950年10月,中国领导人前往苏联争取武器装备支援时,斯大林提出援朝的武器钱款由双方“共同负担”,即苏联提供的武器“按成本价五折”记账算贷款,年利率为百分之一。
另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向苏联购买了六十个陆军师的装备,还购买了大量的汽车、观测仪器、通讯工具等辅助装备及枪支弹药等。
耗费的真金白银数目非常庞大,全中国真的是勒紧了裤腰带在打这场朝鲜战争。)
但其中最最重要的是,苏联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试爆了苏联自己的原子弹。
与朝鲜战争爆发相隔时间仅十个月。
这也是美国只敢逞口舌之利威胁将对中国使用原子弹,却直到战争结束都未敢真正使用。】
看到这里古人们才终于稍稍松了口气。
“原来如此,万幸这原子弹不是美国一家独有,也好在这场战争的爆发时间要晚于苏联制造出原子弹。”
“不妨看得再深一些,只要苏联具备制造出原子弹的能力,只要美国没有把握在苏联制造出原子弹之前彻底消灭社会主义阵营,那么这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打不起来。
中国能在后来富强到能与美国争霸,国运绝不是单纯一件件侥幸之事构成的,而是大势所趋。”
“怕也不能讲地那么绝对,我华夏自古以来傲视整个天下,后来的衰落乃至外族入主中原也是大势所趋吗?后世中国能有共产党横空出世那是真正影响华夏国运的万幸之事。”
……
【陈述回归主线。
朝鲜人民军在被迫撤回三八线以后,美军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大举追击朝鲜人民军。
鲜血几近流干的朝鲜人民军不断败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仅在越线十八天以后的10月19日,便以兵力和装备优势占领了朝鲜首都平壤。
紧接着联合国军逼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
为了切断中国对朝鲜的援助,以及威慑中国,美军的炸弹甚至落到了中国境内,严重危及中国边境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最终于10月19日,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东北边防军,就此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