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海绵状血管瘤
[病案]患者黄某,女性,66岁,因\"舌尖部肿块5-6年\"前来就诊。患者自述于5-6年前发现舌尖偏右处长出一紫瘀色肿块,初起时较小,无明显不适,后逐渐增大至小花生米大小,期间未出现明显疼痛、出血等伴随症状。曾于某三甲医院就诊,经专科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舌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先后接受多种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式及疗程不详),但疗效欠佳,肿块未见明显缩小。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我院针灸科就诊。
专科检查:患者舌体活动自如,伸舌无偏斜,舌质红,苔薄白。在舌尖部偏右处可触及一0.6x0.6厘米大小的肿块,明显突出于舌体表面,呈紫瘀色,质地较硬,与周围舌粘膜紧密相连,基底较宽,触诊时肿块无明显活动度,按压无压痛。舌下静脉无明显曲张,口腔黏膜完整,未见溃疡及异常分泌物。患者口齿清晰,吞咽功能正常,无言语障碍。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传染性疾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患者为退休职工,长期居住本地。平素饮食规律,无烟酒嗜好。婚育史无特殊。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否认肿瘤家族史。
辅助检查(外院):ct检查提示舌尖部软组织密度影,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可能。
初步诊断:舌尖海绵状血管瘤
[治则]清心疏肝,活血逐瘀。
[取穴]神门、内关,第三次后加太冲,均双侧,留针15~20分钟。每日针刺1次,共针11次,肿块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评析]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生长于舌尖的病例颇为少见。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舌尖组织富含血管和神经末梢,是人体最为敏感的部位之一。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脏象学说为这一特殊部位的病变提供了独特的解释视角。《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明确指出心与舌的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又主血脉,因此当心经有病的情况下,其病变就可能反映于舌尖。这一理论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验证,我们常可观察到心血瘀阻病例,在舌尖或舌边出现瘀点或瘀斑等病理特征。
基于这一认识,在治疗该患者时,我们遵循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选取了心经原穴神门和心包经的络穴内关进行治疗。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具有清心泻火、宁神开窍之效;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之功。两穴配合,共奏调理心气、疏通血脉之效。同时,考虑到血瘀与肝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在第三次针刺治疗时,我们增加了肝经原穴太冲。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增强肝对血液的调节功能。
经过这一系列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着改善,收效甚捷。这一临床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首先,从\"心开窍于舌\"的理论出发,准确判断病变根源;其次,根据\"心主血脉\"的特点,选取相关经络穴位进行治疗;最后,考虑到\"肝主藏血\"的功能,灵活调整治疗方案。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治疗思路,正是中医针灸临床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