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当那些官员们得知这个惊人的消息之后,一个个都震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连夜行动起来,对自己原本的计划书进行紧急修改。
在那寂静而紧张的夜晚里,官员们的书房灯火通明,每个人都埋头苦思、奋笔疾书。他们绞尽脑汁地寻找着各种能够称赞唐王的言辞和理由,试图让自己的计划看起来更加完美无缺。
有的官员引经据典,列举了唐王在位期间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有的则着重强调唐王的仁德与智慧,将他描述成一个举世无双的明君。
还有一些人更是别出心裁,比如李大都编造出了诸如“唐朝就是周边国家的活爹”这样韩国人听了会破大防的话。
总之,这些官员们为了迎合上头的意思,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来夸赞唐王。
张定望着眼前那堆积如山的公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感慨:“这官员啊,还真就是一种毫无底线可言的政治生物!”他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
然而,尽管口中这般说着,张定还是深吸一口气,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后,缓缓地提起手中的毛笔。只见他略作沉思,然后毫不犹豫地在叶伏波的那份奏折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可”字。
这个简单而有力的字,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决定着无数人的命运和前途。写完之后,张定将毛笔轻轻搁下,目光再次落在那个“可”字上,心中暗自思忖着接下来可能会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某些时候,人们常常会对政府持有负面看法,认为其存在着腐败和无能的现象,而这往往归咎于办事效率的极度低下以及官员们严重的官僚作风。
然而,就在当下这个关键时刻,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政府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强大战斗力!
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当属那位忙得几乎脚不沾地的礼部尚书陈立。他带领着手下的一众人员,日以继夜、不辞辛劳地翻阅了各个朝代开国君主称王或称帝时所遵循的礼仪规范。
这些历史资料堆积如山,但他们毫不畏惧困难,逐页仔细研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不仅如此,陈立还亲自出马,虚心向众多专门从事礼仪研究的德高望重的老学究们求教。他态度诚恳谦逊,对于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都反复询问,务必确保整个流程万无一失。
那些老学究们见他如此执着与认真,也纷纷倾囊相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钻研,陈立终于对各种礼仪有了深入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一套完善且严谨的方案。
此刻的陈立满脸倦容,但内心却抑制不住地激动着。长时间的奔波与操劳让他感到身体异常疲惫,然而一想到张定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所有的困倦都被抛诸脑后。
他深知,如果有朝一日张定真的能够成为这片广袤土地的主宰者,那么青史之上必然会留下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太祖本乃一介平凡草民,于 xx 年 xx 月,顺应天时,高举义旗,自称为唐王。而这一切背后,皆离不开礼部尚书陈立不辞辛劳、精心操办之功……”
每每念及此处,陈立便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那将是何等的荣耀啊!
就在这一瞬间,陈立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脑门,心脏跳动得如同战鼓一般剧烈,仿佛要冲破胸腔蹦出来似的。
他瞪大了双眼,满脸涨得通红,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那种极度兴奋所带来的冲击感,让他整个人都摇摇欲坠,几乎就要因为过度激动而昏厥过去。
需知,似陈立这般腰缠万贯又文采斐然的雅士们,纵然绞尽脑汁以五花八门的借口谋取钱财,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将名垂青史视作毕生最崇高的志向以及无尚荣光。
相较于那些置身于所谓“贪官竞赛”之中无所不用其极地横征暴敛、搜刮百姓血汗钱,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钱包鼓鼓囊囊的贪得无厌之人而言。
这些文人墨客更为热切地期盼能够仰仗自身卓越非凡的才情以及高尚纯洁的德行,于悠悠历史的滔滔长河当中镌刻下色彩斑斓且浓重厚实的印记,并得以被后世子孙口耳相传、千秋万代永流传。
这种对青史留名的执着向往,已然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真正的文人心中,成为他们毕生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源泉。总之,钱要捞,名声更要。
他们一天就递上了好几个称王方案,不出意外张定全部打回了。陈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回事,礼仪的事情他都确认很多遍了,绝对没有一点问题。
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陈立紧锁眉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不断地在脑海里回忆着每一个细节,试图找出那个导致失败的关键所在。
突然,就像是一道闪电划过夜空一般,他的头脑中灵光乍现。
是啊,再好的礼仪,如果只是束之高阁而不去运用它,那又有何意义呢?陈立恍然大悟。可到底什么样的礼仪才能称得上是真正优秀的呢?
这个问题如同迷雾一般笼罩着他,但很快,他便找到了答案——只有让老板感到满意的礼仪,才可以被称为好礼仪啊!想到这里,陈立不禁露出了自信的微笑,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起初,刘邦废除了秦朝繁琐的礼法,但其下属在庆功宴上大呼小叫、酗酒争闹、拔剑乱砍,让刘邦觉得这不像个正规朝廷。
叔孙通把握到刘邦的心理,提出为其制定朝堂礼仪。他表示可以参照古法,吸取秦朝礼法中有益部分,制定符合当下使用的制度,并强调会简单易学,得到刘邦应允。
随后叔孙通到鲁地找寻儒生,虽有人拒绝并痛骂他,认为天下刚安定,不应此时制定礼乐,且他要制定的礼法也不属于古法,但叔孙通并不生气,称他们不懂时势变化,而后带着愿意参与的儒生回到长安。
叔孙通制定的礼仪成果显着,在举行君臣宴会时,大臣们举止文明、合乎礼仪,对皇帝恭敬有加。汉高祖看着眼前平日里不可一世的武将们个个表情肃穆、毕恭毕敬,往日乱哄哄的朝堂变得尊卑有序、井井有条。
再没人敢高声喧哗、拍肩搭膊。刘邦心里乐开了花,很是得意,不觉脱口而出说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但是好景不长,叔孙通制定的礼仪过于复杂,很快生性爱自由的刘邦就不爱遵守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陈立终于下定决心不再犹豫不决,他迈开大步径直朝着张定走去,并毫不犹豫地开口向其征询意见。只见张定坐在桌前,面前摆放着陈立刚刚呈递上来的那几份奏折。
他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这些奏折,眉头微皱,然后摇着头说道:“不行,这也太贵了!”如果真要按照陈立所提出的方案去执行的话,那张定估计连门都还没出呢,就不得不开始大把大把地往外掏钱了。
可是以张定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他哪里有这么多闲钱可以用来如此这般地挥霍显摆、装腔作势啊?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呀!
陈立突然间如梦初醒一般,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之色,他赶忙不迭地点头应道:“您这一说可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啊!那好嘞,我立刻就去着手准备一个既经济实惠、价格亲民,同时又能彰显出高档次、高品质的东西来!
请您放心吧,这件事情包在我身上了,绝对不会让您失望的!”说完之后,陈立便急匆匆地转身离去,看样子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开始行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