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将军,阎苍无需像皇帝那般权衡各方势力、考量派系之分。
于他而言,唯有那些既有真本事又对秦国忠心耿耿之人,方值得委以重任。
如此一来,秦国在未来的征战之路上方能无往不利。
马缘重重地点了点头,回应道:“多谢阎将军的赏识与信任!您也多多保重!愿我们早日在疆场重逢,共为大秦建立不世之功!”
马缘静静地站在原地,目光紧紧地追随着阎家那逐渐远去的庞大车队。
直到那长长的队伍消失在视野尽头,他才缓缓转过身来,对着身后整齐列队的兵马大手一挥,高声喊道:“回昭陵郡!”
这一次前来与阎苍会面,马缘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所代表的并非仅仅只是他个人的意愿,而是整个原五军护五军出身的将领们共同的期望。
自从侯家老爷子离世之后,原本被推选出来作为代表人的侯静也不幸身亡。
众人急需寻找到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向辉煌、开辟出全新晋升道路的领军人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对局势的分析判断,无论是蓝飞还是花南都无法满足大家对于未来发展的期许。
这些将领们毫不犹豫地将赌注全都押在了阎苍身上,期待着他能引领大家走出困境,迈向更高的荣耀。
阎家的车马一路疾驰,顺利地进入了南平郡境内。
随后,他们并未停留,径直朝着秦阳城方向继续前行。
相较于保州地区而言,这里的土地更为肥沃富饶,即便不久前刚遭受过战火的洗礼,但从沿途百姓们的生活状态便可看出,此地依旧洋溢着一种相对富足和安宁的气息。
街头巷尾,人们忙碌而有序地穿梭往来;集市商铺内,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交易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在街巷间嬉笑玩耍,老人们则坐在门前晒着太阳,悠然自得。
这样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让人不禁感叹这片土地的坚韧与顽强。
这便是晋国得以强盛且称霸一方最为关键之缘由所在。
其所掌控之天下八州地域广袤,然而唯有凉州因其地处边陲、气候严寒而被视为苦寒之所,但其余各州皆可谓富饶丰腴之地。
即便是那秦州,因乃昔日前秦发祥之源,又兼得充裕的牧草资源,故而足以确保该州郡县之民衣食无忧、生活安定,更何况其他更为繁荣昌盛之州郡呢?
再说这中州,若非数年前接连遭遇严重的旱灾与洪涝之灾,且晋国对该地灾情救助之举不甚积极,否则单就这一州之经济收益而言,便足以媲美秦国之保州与永州二者相加之和。
即便如此,幸得公仪琦及叶喜等一众原先任职于中州之官员在此悉心施治理政,中州已然逐渐重拾往昔荣光,再度焕发出属于其自身的光芒。
此刻,于秦阳城内之行宫当中,大将军白奂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最新呈递上来的人口调查报告。
“根据我方最新展开的关于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中州实际人口数量理应远不止此前登记在册之二百五十万之数,据初步估算,恐怕将近三百万也有可能!”
自从在此地扎根以来,随着朝廷派遣的一部分官员陆续抵达,中州的政务工作终于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起来。
而其中最为关键且至关重要的两项任务,便是对土地资源以及人口状况的全面调查与详细统计。
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调研后,令人瞩目的结果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关于人口方面的数据,更是给秦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惊喜。
据户部所呈交的报告显示,仅中州一地的人口数量居然高达整整三百万之多!这个数字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什么?三百万人口?这简直快要赶得上咱们的保州啦!”
当白奂听到这份报告时,不禁发出由衷的惊叹。
要知道,秦国在保州苦心经营、大力发展这么多年,期间还不断从全国各地迁徙而来近百万的人口。
但即便如此,在他们发动北伐行动之前,保州的总人口数也才仅仅接近四百万而已。
然而,如今展现在眼前的事实却是,中州这块地域的面积尚不足保州的一半大小,但它所拥有的人口却已然逼近三百万之众。
面对这样惊人的对比,又怎能不让白奂心生感慨、倍感惊喜呢?
毕竟,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无疑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更繁荣的经济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潜力。
只见户部尚书谈光眉头紧蹙,满脸忧虑之色,缓缓开口道:“诸位,如今这中州之地的百姓对战争可谓是深恶痛绝!
前些年,晋国曾数次在此征兵,但即便是兵源最为鼎盛之时,每次也仅能募集到区区三万之人而已。
眼下这场战争方才落幕,那些百姓们好不容易才得以过上安稳日子,又怎会心甘情愿地丢下手中的锄头和镰刀,再度投身军旅呢?”
目前秦国在此驻扎的军队多达十五万之众。
然而,除去晋国投降过来的兵力外,实际人数尚不足十二万!
这相比之下,现如今保州地区的驻军仅有五万之数。
倘若无法在中州成功招募到充足的兵员,恐怕就得斟酌一番,究竟是该将这十二万来自保州的将士调遣回去,还是暂且让他们继续留守于此。
说到此处,谈光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大将军白奂身上,继续言道:“依下官之见,既然朝廷已然决定向北迁徙,那么保州的战略地位相较以往便不再那般举足轻重了。
不知能否奏请陛下,自南州调拨部分军力前往保州驻守,如此一来,这十二万大军便可安心暂留中州了。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谈光深吸一口气,缓缓地站起身来,郑重其事地向在座的众人阐述着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观点。
身为秦国户部尚书的他,对于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可谓了如指掌。
那片位于边境的南州之地,一直以来都是秦国经济效益最为低下的区域,但却偏偏又是对财政投入需求极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