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越说越气,她直接下令:“本宫作为皇上发布的第一条懿旨就是,从今往后,无论是官宦之家,还是勾栏瓦舍,不允许再给女孩子裹足。
已经裹足的立刻放开。
如有不从者,当官的免职,三代内不许科举入仕;百姓之家给女孩子裹足的,全家被驱逐出大宋;勾栏里如有违反的,勾栏里的所有人包括幕后的后台,终身去挖煤矿。”
早就跪在地上的众位命妇们急忙说:“谨遵皇后懿旨。”
于是,这些命妇们都颤巍巍地出了皇宫。
一回到家,那个说自己女儿像男人长得高大的命妇,就把皇后的懿旨告诉了自家男人。
谁知道,自家男人却说:“多大的事,赶紧把孩子的脚放开了。不是你生的孩子你不心疼是吧。好好的小娘子你非起幺蛾子,给她裹什么脚。要是因为你我被免职,哼。”
说着甩袖子离开。
而没有裹脚的命妇们回到了家,对自己男人说了皇后的懿旨。
这个男人是个武将。
他还真的不知道裹脚这码事。
然后就细问了情况。
之后说:“这是皇后做的对。好好的官家小娘子,非学外面勾栏里的做派裹什么脚,这是跟咱们没关系。”
而文官听说了皇后的懿旨后,沉默了很久。
他们对自家女孩子裹脚没有任何反应。
反正疼的也不是他。当然,女子裹脚,可不仅仅是美观,这些心眼筛子似得文官心里清楚着呢。
把女人裹上脚了,就限制了他们的行动。
好好的在自家宅子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吧,这样有助于男人把控后宅。
而皇上听到了皇后的这一举动,根本就没和他商量。
皇上就对太子说:“你母后这是什么意思?这事她怎么事先不提?还免官,还三代内不许科举入仕,她这是想干什么?女人裹脚,也不是全没好处。他们走不了了,他们的男人自然也会老实下来。对于咱们的统治有好处。”
太子:“父皇,母后就是心慈,不忍心女孩子受苦罢了。现在这事是刚开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时间长了,那不是有一半人都是残疾不是?
听母后说过,女人裹足,走不了路,你们怀孕后无法运动,生孩子就很危险。日久天长,影响人口发展的。”
要知道,包括宋朝在内的封建王朝,都是极力主张人们生育的,不然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鼓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呢。
甚至大讲特讲什么人死后,无后之人在地府怎样怎样受罪等。
目的只有一个,你要多多生孩子。
当官的生孩子多了,那他们就有了软肋。有了掣肘,做人做事就会多加思量,有助于皇上的统治。
而百姓多生孩子,那就不用说了,不止有软肋了,百姓人口多了,才能更好的养活统治阶层。
要知道,宋朝之所以有了‘典妻’、‘典妾’这样奇葩的政策,目的还是一个,增加人口。
曾经宋朝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应该是易孕体质吧,特别善生养。
她成了一个小商人的妻子后,平均一年半一个孩子,仅仅六年,就生了四个孩子。
消息传出去后,有那没钱的老光棍或者有钱的但子嗣凋零的人,就都打起了这个女人的主意。
这个商人精明着呢。一想就明白了自己老婆的长处。
商人就算着,她老婆才二十二岁,如果未来的二十年,可以为他赚回多少银子啊。
于是,他就拿捏着,把消息传了出去。
那样没银子的老光棍根本不在商人的考虑之内。
就这样,消息传的差不多了,商人就开了一个拍卖会,外租一次三年,价高者得。
这个女人伤心欲绝。可是,商人把她给控制住了,还用她生的四个孩子威胁。
于是女人就像牛马等牲畜一样,三年又三年,辗转各个家庭给他们生孩子。一直快到四十岁了,才回到自己家。
可是,他的男人早就拿着典当她的银子纳了好几个小妾,小妾又给他生了好几个孩子。
而她生的四个孩子,一个女儿因为像母亲的体质,也被商人留在家里往外出租,而另外三个儿子,都成了小妾们生的孩子的奴隶了。
于是,女人雄起了一回。
她年龄大了,最后一次被租出去三年,没有生一个孩子,所以男人也嫌弃她。让她在厨房里干活。
这也给了女人便利。
女人曾经在一个租户那里知道了毒蘑菇的事,于是,她就想方设法弄到了很多毒蘑菇,把男人和他的那些小妾以及小妾生的孩子都毒死了。
为了不连累自己生的几个孩子,她去衙门自首。
无论是否是真事,但这个故事让李妍很恶心这古代男人。
但典妻典妾这事,只好等自己儿子上位后再处理了。
还是要发展经济啊,老百姓能吃饱饭,富裕了,这典妻典妾的行为自然就消失了。
话说回来。
皇上听太子说到影响人口发展上来,皇上也无语了。
无论如何,皇后都放话了,他这个皇上也不能去拆台吧。
于是,裹脚还没开始大面积流行呢,就这样流产了。
李妍这皇后当得也很轻松。
她曾经给皇上把过脉,皇上还能有个四五年的活头。
于是,她就安排人到城外的皇庄里种植玉米土豆红薯。
一茬茬地种,一茬茬地收。
但是,李妍并没有把这些东西报上去。
玉米被她培养了很多军人,土豆被她用来养活鸡鸭鹅猪牛羊等牲畜。
当然,猪崽也是按照后世的办法去势。
而红薯,都被她酿了酒。
以至于在太子即位后,李妍手里的红薯酒达到了上千吨。
在皇上活着的时候,她不准备把这三种高产良种给皇上,这要留给自己儿子做政绩呢。
不过,高产良种没有拿出来,但水泥和玻璃都被李妍给拿出来交给太子了。
玻璃就是新成立的造办处制造。
玻璃制品一出来,本来就晶莹剔透的,加上皇上的有意推崇,所以,立刻风靡的大宋的整个上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