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看着天幕盘点,朱棣懵逼了。
--朱棣:“额...朱兴宗?老爹还有这个名字?我怎么不知道?”
--朱允炆:“吊毛四叔!这是皇爷爷后来起的!你这当儿子的只知道造反啊!哼!”
--朱棣:“......”
【朱元璋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称吴王。
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此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北元残余势力。
洪武四年,灭夏,平四川;
洪武十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
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此后又屡兴大狱,追治“奸党”;兴“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
文化上,紧抓教育,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定八股取士之制;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秦始皇:“我靠!这履历!牛逼啊!”
--胡亥:“虽然朕不喜这朱元璋,但不得不说一句,牛而逼之啊!”
--刘邦:“这老八,有点东西啊!”
--朱棣:“老爹霸气威武哦!”
--朱允炆:“逆贼四叔!你可看清了天幕最后所言?我才是继承人!!!你这个反贼!”
...........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惆怅了很久,才叹气道:
“朕只活了七十一岁?当国三十一年?”
良久,朱元璋仿佛想通了一般,大笑道:
“哈哈!朕比刘邦那厮还多活了十年,值了!”
随着天幕的盘点结束,大明宫殿内,朱元璋的龙颜上洋溢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个人荣耀的彰显,更是对大明王朝辉煌历史的肯定。
于是,他下令大宴群臣,以庆祝这一殊荣,
并借此机会与身边这些共同经历过风雨的忠臣良将,
一同回味那些峥嵘岁月。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大明宫殿内灯火辉煌,乐声悠扬。
群臣身着华服,按品级列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敬畏之情。
朱元璋身着龙袍,端坐于御座之上,目光扫过群臣,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今日,天幕赐朕帝王榜第三名之荣,实乃天佑大明,朕心甚慰。”
朱元璋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回荡在大殿之中,
“然此荣耀非朕一人之功,乃是诸位卿家与朕并肩作战,共克时艰之果。今特设此宴,以表朕心之感激。”
言罢,侍从们鱼贯而出,手捧美酒佳肴,一一呈上。
大殿内顿时酒香四溢,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
“来,朕先敬诸位一杯!”朱元璋举杯示意,群臣纷纷响应,一饮而尽。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烈,朱元璋的兴致也被彻底激发出来。
“想当年,朕不过一介布衣,名唤朱重八,家贫如洗,父母双亡,寄人篱下,饱受欺凌。”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将众人带回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朕自幼便立下鸿鹄之志,誓要改天换地,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徐达身上,这位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此刻正襟危坐,眼中闪烁着敬佩与忠诚。
“徐爱卿,你可还记得,我们初遇之时,你不过是一介草莽,却心怀壮志,与朕一见如故。后来,你随朕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徐达闻言,连忙起身,躬身行礼道:“微臣能得遇陛下,实乃三生有幸。陛下英明神武,微臣愿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朱元璋点头微笑,示意徐达坐下,
接着又将目光投向了常遇春、李文忠等一众武将。
“常爱卿、李爱卿,你们亦是朕的左膀右臂,战场上英勇无畏,所向披靡。朕记得,鄱阳湖之战,你们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那一战,朕至今记忆犹新。”
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闻言,皆是激动不已,纷纷起身谢恩,表示愿继续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随后,朱元璋又将话题转向了文臣。“刘基先生,你智计无双,为朕出谋划策,屡献奇计。朕能得天下,你功不可没。”
刘基,即刘伯温,闻言连忙起身,谦逊道:“陛下谬赞了,微臣不过尽绵薄之力,实乃陛下英明领导,将士用命,方有今日之大明。”
朱元璋笑着摆摆手,继续说道:“还有宋濂先生,你学识渊博,文章盖世,为朕起草诏书,制定礼仪,实乃国之栋梁。”
宋濂闻言,亦是起身致谢,心中满是感激。
就这样,朱元璋一一回忆起与群臣共度的那些艰难岁月,从起兵反元,到建立大明,再到平定四方,统一全国。
每一个名字,每一段往事,都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大明王朝的历史长河之中。
随着酒宴的深入,朱元璋也渐渐放开了心怀,
与群臣谈笑风生,甚至开始吟诗作对,引经据典,
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