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在对西域的征服中,最不顺利的就是花剌子模地区。
这一地区以及呼罗珊北部生活着大量的波斯人,其群体同时表现出了波斯人、大食人以及突厥人的三种特质。
波斯人进入农耕时代很早,所以他们北部就有着农耕民族的许多共同特点,比如重视家庭、组织力较强,但是接连遭到外部入侵之后,就如同历史上两宋的汉人一样开始变得内敛,进而变得异常保守。
先后阿拉伯化以及突厥化之后,波斯人简直是个矛盾综合体,明面上总是配合并主动迎合新的征服者,内部却开始变得极端化。
在领兵重返西域时,岳飞也是做足了功课的,所以不花剌之战结束后西域诸国纷纷归顺,岳飞也按照惯例,在花剌子模选任本地人为官,协助汉军在这一地区的收税和征粮工作。
而且岳飞为了尽可能平息本地区的反抗,对税率定得并不高,大约在二十税一左右,安西都护府驻军的日常开支费用,主要来自对商税的部分截留。
然而花剌子模的波斯人自己选出来的官员,全都是大地主出身,他们对本地百姓的征税,则是十税一,而这仅仅是名义上的,实际上百姓们基本都需要将一年产出的五分之一左右缴纳出来。
若是这些波斯官员打着自己的旗号还好,但他们偏偏以汉军为借口,惹得花剌子模地区的百姓对汉军的怨气极大。
岳飞察觉到这里不对劲后,便派人调查,于是罢免了一部分本地官员,要求波斯人重新选拔,然而选出来的官员还是一个德行。
偏偏汉军又无法直接插手,因为语言不通,因为岳飞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和人手维护这一地区的驻军,他只能奏请朝廷,将赶到西域的关胜留下来,就近协助监视波斯人。
岳飞很清楚丝绸之路对中原的重要性,只要这条商路不断,西北乃至西域就能够保证较长时期的和平,所以如何治理花剌子模,就成为岳飞最近最头疼的一件事。
花剌子模之外的其他地区,多以唐朝时的粟特胡人为主,尽管粟特人也被分化、同化、演变为诸多不同的部族,但管理的难度并不大。
因为粟特人历史上从未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昭武九姓虽然出名,但彼时的西域诸小国林立,所以粟特人一向以善经商而闻名,同中原的交流几乎没有断绝。
故而他们很顺畅地就接纳了汉军的统治,毕竟唐朝强盛时,他们也接受过唐军的统治,对此熟门熟路。
花剌子模就成为安西都护府周边最不稳固的一股势力,偏偏这一地区距离安息都护府的核心区域、距离西域最繁华的区域又不远,所以岳飞一直不放心。
若不能稳定了花剌子模,汉军是不能轻易南下杀向印度去的,谁也不敢肯定这群直娘贼的波斯人会不会突然叛变,断了汉军的后路。
事实上王伦挑选岳飞为安西大都护,对于西域诸国百姓而言,本是一件大好事的。
岳飞为人谨慎,非常有理智,愿意思考,也愿意站在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他在西域并不暴虐,手段也很是温和。
另外一个有资格出任大都护的自然就是韩世忠,但韩世忠是个过于豪迈的性子,若是让他不顺眼,他就敢大杀特杀,大不了被皇帝召回京师做个闲散的国公嘛!
良家子出身的岳飞不嗜杀,为人又公平,但是很显然,在波斯人眼里,这不过是征服者的虚情假意而已。
所以针对花剌子模的情况,岳飞写了一封奏章,希望朝廷下达旨意。若说岳飞找不到应对之策,那是不可能的,岳飞只是需要知晓皇帝以及朝廷的底线而已。
这封奏章送到京师时,已经到了洪武十四年年底,王伦将这封奏章以及从西域送来的各种情报看了又看,颇有些犹豫。
他知道波斯人善变,这几乎是任何一个被反复征服的民族的通病,岳飞能看出花剌子模的重要性,这让王伦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果然没有选错人。
或许只有一场大屠杀,才能够让波斯人彻底醒悟。
但朝廷能否负担得起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若要平定花剌子模,朝廷肯定要从内地府县抽调兵力的,眼下已经确定了明年也就是十五年发起对大理国的收复,万里奔袭西域朝廷实在负担不起啊!
要不要解开绳索,继续抽调草原诸部西进呢?
汉军重返西域,大致而言漠北诸部前往安西都护府,漠南诸部则前往北庭都护府,眼下在安西都护府驻地,朝廷已经调动迁徙了大约近五万户漠北牧民。
由于前期抽调以牧民青壮为主力,所以安西都护府理论上可以抽调的牧民兵力,达到了夸张的一户一兵,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
实际上漠北诸部是被打散了的,是跟随并协助分散在西域诸城的汉军一起行动的,大致可以调动而不影响地方稳定的兵力,也就在二三万之间。
这是枢密院经过仔细的计算后,确认的汉人士兵与草原士兵的一个比例,若能维持在一比三左右,便可以保证迁徙到西域的漠北诸部不会造反。
迁徙入北庭都护府的漠南诸部,大多被安置在金山以南,侵占了一小部分乃蛮部的游牧地,但高宠杀向咸宁海后,乃蛮部的游牧地向西北方向又扩充了不少,而且在碎叶城周边也分得了一块牧场。
王伦要考虑西迁草原诸部的力量与本地驻守汉军的对比,他觉得若只针对花剌子模地区,朝廷抽调一半的漠南部落青壮,凑了三万兵力左右,一年时间大致是可以完成作战计划的。
“得挑个下手狠的将领,愿意承担些屠夫恶名的人,领兵前去!”
王伦便翻开了桌上的一本名册,这是朝廷在各地驻军营指挥使级别以上军官的名单,同时还有兵部对军官们的考定评价。
其实呼延灼、史进等将领都很适合带兵支援而去的,但呼延灼实在不合适,他带领的是朝廷唯一一支成建制的重骑兵,要留在临潢府一带就近监视东北和草原东部诸族,实在动不得。
史进则要威慑阴山以南诸部,也动不得,王伦翻看这名册,思量了许久,终于选定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