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被王伦派去整顿湖南行省诸府军事,高宠就被调到了漠北,跟随郝思文巡视诸部。
从斡鲁朵小城出发后,郝思文才意识到岳飞对漠北的梳理有多么狠,克烈部除名还仅仅是个开始,诸部落被规定划分了游牧范围,他这一路向西北而去,遇到至少六座巨大的土山。
这些土山自然就是京观,但不是汉军的杰作,而是跟随岳飞攻打克烈部的草原东部联军下的死手。
在梁山时代,郝思文就是众头领中少有的、能够参与到山寨事务中的人,而一切都缘由于郝思文自幼苦读兵书,有自己的想法。
朝廷有些推行的政策是无法明说的,比如对漠北的征服,王伦以及参与内阁会议的诸重臣们从来不觉得可以一战而平,甚至王伦觉得,若要在漠北设府县、设流官进行统治,还需要许多年甚至上百年。
因此朝廷在漠北并没有延续前朝制度,似主动来投的乞颜、广吉剌、拔野古诸部头领,朝廷仅仅是封官纳入到汉军体系中,并没有给他们封王或者将自治权交出。
朝廷努力地将收税权收在手中,而这就是郝思文要做的事情。
因此朝廷对漠北的政策,仍旧是尽可能减少人口、消除诸部落之间的民族认同,以西域为诱饵,不断将漠北势力向西引导。
如何减少可能对中原产生威胁的人口力量呢?朝廷尽可能以一种调解者的身份,来调和漠北的诸多矛盾,所以草原东部联军对克烈部的屠杀,便是当时的岳飞也没有阻止,而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调解者不好当,就好似后世联合国的维和部队一样,按照汉人的思维习惯,我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实力,能够对有矛盾的两个小国形成碾压,先把他们打服了,才好坐下来认真谈判嘛!
但受限于道路交通、信息传递和物资运输,朝廷对混乱的漠北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联合弱小部落,攻打消灭较大的部落,同时继续拆分、限制,始终不能让任何一个部落坐大。
以一场屠杀迅速削弱现有的部落矛盾,再强调部落而非民族,王伦不清楚自己的这个政策在死后还能坚持多少年,但至少可以让蒙古的族群认知晚出现许多年,假设在他死后还是会出现一个成吉思汗式的人物,那么至少也能让这个人在统一漠北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困难。
朝廷在漠北如此,在漠南亦如此,在刚刚内附为朝鲜行省的原高丽王国也是如此,郝思文便莫名联想到了遥远的西南。
那位大理国王段和誉在赵佶时代曾请求内附为前宋州县,等到新汉建立后,大理国也第一时间遣使入东京城,与中原延续了宗藩关系。
郝思文多少也知道许多内幕,大理国有一个怪圈,那就是“不以高为相则国不兴”,国相一职始终被高氏把持,倒显得段氏是个傀儡一般了。
但是结合漠北的情况后,郝思文也大概理解了大理国为何是那样了。其实大理国与漠北还当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其国内因地形,民众皆以“部”分,大理国与其说是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部族联盟。
而且由于朝廷重视工业、手工业、制造业,大理国也与高丽国一样,经济命脉几乎被朝廷所控制,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伦若突发奇想,也在大理国内效仿高丽挑动政变,成功率也相当高。
而王伦之所以没有这么干,还是因为汉军难以规模化进入大理国,朝鲜行省至少可以通过水师快速集结运输大量兵力,若要用同样的招式对付大理国,四川、湖南、广西、黔中四行省,尤其是四川和湖南,就得先成为朝廷对南方征服的基地。
郝思文越想越透彻,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分流漠北力量的另外一个方法,西域是一个不错的引流方向,但西域毕竟太遥远了,朝廷能分流过去多少人口和兵力?万一漠北诸部又在西域坐大,岂不是对中原能够继续产生威胁?
那么下一个可以分流的方向,就是西域更北,也就是北海之西,那里据说有个突厥可萨部,将漠北势力引向那里,抓捕奴隶回中原挖矿修路也不错!
突厥可萨部与韩世忠在亦列河谷遇到的可萨突厥人有一些联系,翰林院一直在根据中原史料记载梳理朝廷已经发现并认知的诸国诸部渊源。
突厥可萨部其实就是可萨汗国,可萨人曾属于敕勒诸族中的葛萨部,或许与汉书记载中的奄蔡国有关联,只是在北魏隋唐时被突厥化了。
而亦列河谷的可萨突厥人,则是回鹘西迁与乌孙人融合形成的,大概与葛萨部有些血缘关系。
这些情报都是鸿胪寺与都播部的使者交谈后收集到的,郝思文便有了些模糊的想法。
他不知道,若是按照他的设想,就是带着后世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或者说中原王朝认定的唐努乌梁海人,向西沿着草原和平原,去攻打伏尔加河流域以及咸海以北的哈扎尔人。
郝思文只是出于对中原王朝最有利的方向考虑,认为都播部不能被蔑儿乞人征服,从而让蔑儿乞部坐大,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这两个矛盾还没有那么深的部落,一起向西,形成掠夺人口、贩卖奴隶的大买卖。
他在斡鲁朵城写了一封厚厚的书信,派人紧急送回东京城,上奏王伦,期望得到朝廷的许可,并给出更好的建议。
这封书信以八百里加急紧急送到了王伦手中,王伦看完后沉默了许久。
因为王伦想到了英国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贵族发起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事实上资本主义的雏形在前宋时期的东南就已经有了些苗头。
但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出现在华夏大地呢?
王伦曾经思考了许久,然后有些无奈地发现,历史上宋末、明末两次出现资本主义的情况,但都停留在了“羊吃人”这一步。
除了华夏帝国太过于庞大、转型过于艰难之外,汉人习以为常的反抗压榨和剥削,让这一步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总难以继续推动下去。
王伦曾经做过一个相当长远的设想,他的最终目的是征服印度,将印度人口当作耗材,来完成华夏的资本积累,将印度以及东南亚当作商品倾销地,从而继续推动华夏的技术进步。
但若是全力向南征服,草原这个不稳定因素始终存在,所以他必须先要消除北方时刻压在中原头上的巨大威胁。
王伦决定让郝思文放手去干,不论成与不成,总归是需要尝试的,即便是失败了他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