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王围攻上蔡,蔡哀侯求救,齐桓公作为盟主,并没有发兵救援蔡国,但是怕面子上过不去,就联合北杏之盟盟国,发表了严厉谴责声明。
楚文王才不会把一纸空文的谴责放在眼里,于是继续进攻上蔡,蔡哀侯无奈之下,只得开城投降,楚文王进城将蔡哀侯拘押,告诉蔡国人,楚文王邀请蔡哀侯去楚国,和故人息侯相会,把酒言欢。
于是楚文王将蔡哀侯俘虏带回郢都,这是周王朝历史上第一次掳掠他国国君行为,楚文王却毫不在意,他才不相信齐桓公的什么北杏之盟,能把他楚国如何奈何。
而此时楚国大夫鬻拳劝谏楚文王,何不杀了蔡哀侯,直接灭掉蔡国,楚文王害怕会惹怒齐桓公,因为他不知道齐桓公这个联盟的虚实,所以拒绝了鬻拳的建议。
鬻拳是个直性子,直接骂楚文王为了女人出兵蔡国,既然打了还不敢灭掉蔡国,怂货一个。
楚文王大怒,严厉斥责鬻拳以下犯上,想要治他的罪,但是鬻拳是公族大夫,又是谏官,楚文王只好讽刺他不懂礼节,随意取笑君王,可知道自己有罪。
鬻拳听闻此言,于是自己砍掉一只左腿,表示自己已经向国君谢罪,下次要是楚文王有不当之处,自己还要进言。
楚文王看到鬻拳如此耿直,敬其忠诚,于是决定重用鬻拳,让他把守郢都城门。
楚文王回到郢都之后,将蔡哀侯关押起来,而看管他的人就是息侯,这也算是给息侯个面子,自己仇人落了一个阶下囚的结局,蔡哀侯从此被楚文王囚禁在蔡国,九年后含恨而死,也算是对这个色棍的处罚。
而息侯虽然报仇了,但是国家没了,老婆没了,两年后抑郁而亡,息侯和蔡哀侯两败俱伤,都没有落下一个好的善终。
公元前679年正月,齐桓公为了能够尽可能多的拉拢盟友进入齐国联盟,于是继续紧靠周天子。
送礼是少不了了,这次齐桓公带着管仲亲自来到成周雒邑,齐桓公将丰厚的贡赋敬献给周僖王,周僖王大喜,于是盛宴款待齐桓公。
宴席之上,齐桓公道:“陛下,臣有一请,如今天下大乱,蛮夷四起,北有狄人,西有戎族 ,南有荆蛮。
再加上个别国家,不尊王,使得天下礼崩乐坏,微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痛惜不已。
若陛下信得过微臣,微臣愿意替陛下讨伐不臣之人,还周王室荣誉,安天下百姓”。
周僖王听闻此言,顿感喜悦道:“爱卿能有此,心,寡人深感安慰 ,只是这讨伐诸侯权力,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周僖王也不傻,心说话如果任命齐桓公为成周卿士,向当年郑庄公那样,最后翅膀硬了,连周天子都敢射,那岂不是养虎为患。
管仲看出了周天子的顾忌,于是出来道。
启禀陛下,如果陛下任命齐侯为成周执政卿,假王命讨伐不尊王的诸侯和蛮夷,齐国定当竭尽全力,拥护周天子。
并且齐侯会以周天子名义,在鄄地会盟天下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假以时日,定当恢复周王室往日之威严。
周僖王听闻管仲说,齐桓公会在鄄之盟上推出“尊王攘夷”,这如果是真的,周天子今后有齐国做后盾,定然不再惧怕那些居心叵测之人。
于是周僖王道:“倘若齐侯真如管相所言,寡人自然会册封齐侯为诸侯长,假王命,替天子讨伐不轨之人”。
于是周僖王和齐桓公两人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周僖王当即册封齐桓公为成周执政卿,假王命斧钺,授予讨伐诸侯的权力。
公元前679年春三月,齐桓公在鄄地召开诸侯大会,周僖王为了表示支持齐桓公,派出成周大夫单伯,代替周天子主持鄄之盟。
而齐桓公姜小白,这次成功召唤到宋、陈、卫、郑四个强国前来鄄地(山东鄄城)会盟,诸国拥护齐桓公为霸主,周天子特使单伯以周天子名义,表示认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这一次会盟,才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称霸。
霸主霸主齐桓公在盟会上提出,今后联盟国将以“尊王攘夷”做为号召。
“尊王”,即表示盟约国尊崇周天子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而“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荆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必要时候 ,联合出兵共同讨伐蛮夷。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明确提出,联盟国之间不得违背盟约,盟约国之间不得相互入侵盟约国,盟约国之间如国国土受到侵袭,其他盟国无条件实行救援,春秋第一次大联盟时代,由齐桓公正式开启。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对两个国家影响巨大,特别是戎狄和蛮夷楚国,不但维护了齐国利益,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很大贡献。
齐桓公和宋桓公,卫惠公,陈宣公,郑厉公四大领导人登台会盟,有人牵来一头公牛,将牛捆绑结实,有人过来先将牛耳割下。
然后将牛耳的血滴入酒簋之内,将牛耳放入珠盘,由盟主端着牛耳,将牛耳血抹到嘴上,随后祭祀天地四方神灵。
所以盟主也称之为“执牛耳”者,然后大家一起盟誓,宣读盟约内容,接着就是拿匕首,划破左臂,将血滴入刚才有牛血的酒簋。
下面侍卫将牛宰杀,台上盟约者齐桓公,宋桓公,卫惠公,陈宣公,郑厉公五国国君一起喝了血酒。
然后发誓,盟约者如有背弃盟约,下场当如此牛,死于非命,天地四方神灵为鉴。
盟约事毕,五国国君发布联合声明,即日起,五国同心,尊王攘夷,锄强扶弱。
这次鄄之盟核心是“尊王攘夷”,实质内容却对郑国和楚国影响巨大。
首先是郑国,郑国看似加入齐国联盟,似乎找到好的靠山,但是管仲和齐桓公的心思很明确,那就是郑国经历内乱,实力大减,已经不在诸侯第一梯队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估计都不如宋国。
郑国加入齐桓公的联盟,实际上齐桓公暗地里已经在压制郑国发展,因为郑国要想再次崛起,就得讨伐灭掉周边小国。
加入齐桓公鄄之盟之后,明文规定,盟友之间不能随意侵犯,不能随意讨伐他国,讨伐权归盟主齐桓公,郑国再也不能发展扩张,导致了郑国九战之地,没有了战略纵深。
而在这众多诸侯国之中,另外一个影响力极为深远的国家便是那南方的楚国了。
虽说在鄄之盟时,参与结盟的五个国家并未明确地将矛头指向楚国,但“尊王攘夷”这个口号中的“攘夷”二字,即便是再愚笨之人,恐怕也能猜到所针对的正是楚国。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被视为夷狄的族群里,唯有楚国的实力最为强劲。
此前他们对蔡国发起攻击,看似不过是一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然而实际上,其挺进中原地区的野心已然初现端倪。
此次鄄之盟的两个核心内容——尊王和攘夷,这两条都牵涉到楚国,无疑都是冲着楚国而来的。
身为楚国国君的楚文王又岂会对此一无所知?那楚文王可不是省油的灯,当他获知了齐桓公举行鄄之盟背后的真正意图之后。
楚文王便立刻开始精心谋划,该如何去打乱齐桓公的布局,从而破坏掉这场鄄之盟。
一场惊心动魄、充满智谋与较量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欢迎阅读下一章,宋桓公伐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