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楚国铁骑旌旗招展,战阵齐备,气势如虹,他们刚刚成功地击溃了白狄部落与林胡部落的联手进攻,此刻士气正盛,而后就立刻马不停蹄地向着燕军所在之处疾驰而去。
白毅率领着这支骑兵队伍,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了那座位于山坳之中的战场。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吃一惊,只见两万山戎大军正在对燕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燕军沿着山势构建起的防线在敌人凶猛的冲击下已然摇摇欲坠,形势万分危急。
燕军主将樾禁远远望见楚国骑兵的身影,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狂喜。
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知道援军已至,胜利在望。
果不其然,随着楚国骑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原本气势汹汹的两万山戎军队瞬间陷入混乱,开始四散奔逃。燕军所面临的围困之势转眼间便得到了解除。
楚军主将看着战场上狼狈不堪的燕军,心中暗自摇头叹息。
他实在难以想象,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这一万占据地利的燕军竟然会被两倍于己的山戎军队压制到如此地步。
他对于燕军的战斗力,他着实感到有些无语。
楚将白毅也明白,要不是燕国所处之地环境恶劣,气候严寒多变,且周围戎狄部族林立,时常骚扰进犯。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使得齐国和晋国一直未能将这片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否则以燕国如今的实力,恐怕早已沦为他国开疆拓土的对象了。
白毅成功地化解了燕军所面临的危机之后,便率领着这支军队朝着屠何城进发。
此前,那些曾在路上设下重重阻碍、妄图拦截他们的戎狄部队,也许早已获知了其他戎狄溃败的消息,因而未做螳臂当车之举,便已全部提前撤离。
于是,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楚军的斥候们四处探寻,却始终未能发现那些戎狄的丝毫踪迹。
要知道,各个戎狄部落在此片地域可谓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条路径,行动起来如同鬼魅一般,来无影去无踪。
即便强如白毅这般身经百战的将领,带领着三万精锐铁骑展开大规模扫荡,恐怕所能取得的成效也是极为有限的。
毕竟,若是这些戎狄决意隐匿行踪,不轻易暴露自己,那么想要将其彻底剿灭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不然草原诸戎与中原王朝的斗争历经数千年而不散呢。
经过数日艰苦跋涉,楚燕联军终于抵达了屠何城。
当看到这座城池依旧安然无恙时,燕军主将樾禁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回了肚子里,整个人明显地松了一大口气。
回想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种种艰险,着实令人心有余悸。
虽说燕军并非此次战役中的主要攻击对象,但即便是如此,仅仅只是一些小小的波折与变故,就已然让他们数次身陷绝境,险象环生。
曾经的燕军主将可能对诸夏各国军队的战斗力缺乏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在他的固有印象里,燕军的实力与晋国和楚国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也许唯一的差距不同之处仅在于双方所拥有的兵力数量而已。
然而,此次组成伐戎军并与晋、楚、中山等几个国家联合展开作战行动后,燕军主将樾禁却惊愕地察觉到,燕军的实际战斗能力与晋楚两国的军队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甚至连中山国那看似并不起眼的军队,其实力也远胜于燕军。
燕国长久以来已然远离中原地区,与这片土地上的纷争渐行渐远。
此番轻率地卷入中原强国间错综复杂的博弈棋局之中,实属冒险之举。
此刻,燕军主将樾禁暗自庆幸,亏得自己一路上当机立断做出了正确抉择,才得以率领这一万燕军侥幸全身而退。
事后,燕军主将樾禁将自己这一趟北伐燕戎途中的所见所闻,连同楚国即将征伐晋国之事详细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一份奏报,火速送往燕国都城蓟城。
至于接下来燕国将会如何应对这些局势变化,做出怎样的决策,则已超出了他所能掌控的范围。
楚军主将白毅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在屠何城外安营扎寨,进行短暂的休整。营帐连绵不绝,旌旗飘扬,一片肃杀之气弥漫开来。
在此期间,白毅将军并没有闲着,他仔细地将晋国背信弃义、联合草原诸戎突袭楚军之事一一记录下来,字斟句酌,务必让这份奏报详实准确。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派遣亲信快马加鞭,通过黑衣卫严密高效的情报传递渠道,将奏报送往楚国都城襄郢。
白毅深知此次事件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如果楚国决定兴兵讨伐晋国,那么他所统领的精锐骑兵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北地进军晋国,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敌人心腹,不仅能够对晋国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更有可能直接威胁到赵氏的新核心之地——邯郸城。
只要战略运用得当,这场战争或许能一举改变当前的局势。
没过多久,白毅传回的紧急奏报便如飞鸟般迅速抵达了襄郢。
当楚王熊章看到奏报中的内容时,顿时怒不可遏。
晋国竟然如此无耻地违背当初与各国共同订立的盟约,而且还暗中勾结北戎,对燕楚联军发动突然袭击!这简直就是公然挑衅楚国的尊严和权威!
盛怒之下,楚王熊章当机立断,立即召集朝中大臣举行朝会,商讨应对之策。
整个朝堂气氛紧张凝重,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有的主张立刻出兵攻打晋国,给晋国一个教训;有的则认为应该先观察其他诸侯国的态度,再做定夺。朝会上的辩论激烈异常,众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就这样,这场朝会一直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方才结束。
当楚国的朝会落下帷幕之后,数十位身负重任的使者从襄郢城中鱼贯而出,他们分别怀揣着不同的使命,向着周边各个诸侯国疾驰而去。
这些使者肩负着向天下诸侯传达楚国立场和揭露晋国罪行的重要任务。
没过多久,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传遍了天下。
各国诸侯纷纷得知,晋国不仅背弃了诸国共同组建的伐戎军扫荡犁庭的盟约,更是胆大包天地主动勾联诸戎,对燕楚联军发起了卑鄙无耻的袭击。
一时间,舆论哗然,各国对于晋国的这种行为无不感到愤慨和震惊。
天下诸侯得知晋国的举动之后,纷纷出言指责。
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此乃所有诸夏国家必须坚守的底线所在!
楚国贵为天下伯长,肩负着维护诸夏和平与稳定的重任。
当得知远方北地的燕国正惨遭戎狄肆意侵略时,楚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毅然决然派遣大军前去支援。
此举彰显出楚国的仁德大义,堪称诸夏诸侯之楷模典范。
一时间,天下诸侯无不交口称赞楚王熊章,将其比作昔日威震中原的齐桓公那般贤明圣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为诸夏大国的晋国在此关键时刻却选择置身事外,不仅未向楚国提供任何援助,反而欲行背信弃义之事。
这般行径实在令人难以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