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京城外地进京赶考的考生很多,加上本地的考生,达六千人,考场附近所有能租的房子与客栈全都住满了人。
会试也叫春闱,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 比举人高一级。
(清前期,会试考生通常只有五六千人,如雍正、乾隆时期,张廷玉多次主持会试,对此考生数量有具体记载,如乾隆二年为五千四百余人。
至晚清,会试人数增多,光绪时期考生基本都超过一万四千人。)
贾环回到贾府,晚上,贾母摆宴请大家一起用饭,饭桌上没上酒,主要给贾环鼓劲,明日就要进考场考会试了。
贾府每个人都给贾环送了小礼物,贾母送的是玉佩,赵太太依然是求了符,黛玉送的是自己缝制的小荷包。
贾环吃饱以后,就告辞回院子去了。
等贾环走了,贾母才问李纨,也在贾府备考的李绣,他准备得如何了。
李纨道自己兄长,也都准备的很好,精神不错。
贾母欣慰的道:“希望贾环、李绣、郑玄、许竺都能考上进士。”
李纨道:自己也希望他们都能考上,按照正常情况来说,环哥儿是最有可能考上进士的,一般得解元的人,绝大多数都能考上。
王熙凤不太懂会试,问道:“大雍每一届乡试,各省加起来,不是有十五个解元吗?解元郎们都能考上进士?”
李纨解释给她们,举人虽然在一起考试,但是进士的名额,是按照各省来分配的。
举例说,江苏如果有三百名举人进京赶考,江苏只录取二十五名进士,江苏的考生改卷出来,前二十五名就是进士。
某种程度上来说,举人考进士,就是本省的考生自己竞争。
科举的会试是采取分省取士的制度,因为大雍朝最优秀的考生是江苏与浙江这两个省,如果不分省取士,不用二十年,朝廷的官员全都是江浙人了。
因为江浙出学霸,有时候江浙的落榜考生,实力都比其他省考上进士的考生水平高。
李纨的父亲曾是南京国子监祭酒,李纨熟悉考试的录取制度。
官场,还是互相给面子的,乡试的几位考官点了贾环做解元郎,会试的考官如果不给贾环上榜,受伤的不只是贾环,乡试的考官也被打脸了。
所以,作为京城的解元,不出意外的话,贾环是肯定会被录取的。
听了李纨介绍考场分省取士,还有解元几乎是必取的,贾母与赵太太都很高兴,姐妹们也替贾环高兴。
只有王夫人心里很不高兴,脸上露出勉强的笑容。
(清朝乾隆时期,御史钱沣上了一道奏折,建议朝廷以成绩来录取乡试、会试考生,彻底取消分省录取的旧制。
钱沣上这道折子,说是为的让天下的读书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乾隆皇帝对此极为不满,下旨严厉申斥了钱沣,还扬言说,念钱沣是云南人姑且宽免,假如是江浙人的话,那么必要将其正法,砍了他。
如果取消分省取士,科举考试将会被江浙两省的读书人垄断。)
探春的心情是既高兴又担忧,弟弟很大机会能考上,许竺就难一些了,许竺考乡试的时候,是一百多名,名次靠后的举人。
晚宴没多久,贾母就让大伙散了,还说她要早点休息,明日起床送贾环出门。
姐妹们都纷纷表示,明早也送环哥儿。
王夫人心中更不满了,老太太真是想一出是一出,这么大年纪了,睡多一点觉,不好吗?
为了一个庶子,起这么早,值得吗?
主要是老太太如果起来送环哥儿,王夫人作为嫡母,就不好不起来送了。
………
第二日,贾环照常起来,练过武,再洗漱,吃了早点,换上一身晴雯新缝制的衣服。
出到角门,鸳鸯与琥珀扶着贾母,一脸期盼的望着贾环。
王夫人、赵太太、王熙凤、黛玉、史湘云、迎春、探春、惜春都来了。
另一边站的是贾政、贾琏、贾琮三人。
李纨与贾兰是去送李绣了,李绣坐马车从侧门走,不是贾环院里的小角门。
………
?会试的考试时间为三场,每场差不多三天?。
考生要在考场的号舍里面住两晚,是很冷的,只有一个小炭盆,给你烧水,考过举人,贾环已经有一次经验了,带了饽饽和牛肉干、猪肉干等东西。
会试每场考试之间,会间隔两天。
六千名举人一起参加会试,考中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其中的第一名即为会元。
贾环经过三场考试,九天六夜的奋战,终于考完了。
(又感冒,我住的城市这段时间流感,勉强写够四千字了,第一章两千五,这章少一点,明天看情况,不知明天还能不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