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在与臣子们商量之后,决定将三位提督全部召集到京师来,商量九边将领调换的事情。
这件事情是朱载坖早就想做的事情了,九边现在将帅僵化,越来越有将门的趋势,尤其是辽东将门、宣大将门和延绥将门,这种父子相继,在同一地长期担任总兵或者各级将领的位置,借机发展私兵,安插亲信,这些事情朱载坖早就知道,对于这种事情,朱载坖之前也是很清楚的。
等到戚继光、马芳、李成梁都赶到京师之后,朱载坖召见了他们,陪同朱载坖一起召见的还有内阁次辅高拱,吏部尚书杨博、兵部尚书霍冀。
朱载坖将自己的想法给三位提督们说了一下,居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其实这个也很容易向,因为这次朱载坖也对三位提督进行了大调动,除了戚继光不动之外,马芳和李成梁都离开了自己原来的驻地,他们也希望通过调动,将一些自己手下用的得心应手的军官调来,好便于自己掌握部队。
虽然大明九边是营兵制,但是其中的很多军官仍然是出身于卫所的,可以说在大明,几乎绝大部分的军官都是出身于卫所的世袭军官,尤其是总兵以下的各级中小军官。
他们大部分都是坐地户,一家数代都在同一卫中任职,几乎就是世卿世禄,他也可以就此豢养家丁,盘剥士卒,即便是总兵、提督也很难将他们怎么样,因为大明在边镇实施的大小相制,内外相维的办法。使得无论是总督、提督还是巡抚、总兵,都很难专兵。
按照原有的制度,总督拥有数镇兵权,但他能直接指挥的只是总督标兵,对于其它部分军队只能通过总兵等将领来指挥,即总督指授方略,总兵亲驭兵马。总兵也是一样,总兵有权统率一镇的兵马,可以节制参将、游击等,但他亲自统领的只有下属标兵,对于其他军队的指挥则要通过参将、游击来实现。
对于麾下分守参将、游击等,总兵和提督只有节制之权,并无处分之重,当然这也是朝廷为了防止出现军阀的重要操作。但是到了现在,大批九边的中下级军官都是父子相继,数代经营,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将门,在各自的地盘上活动。
朱载坖这次就是要破除这些所谓的将门,进行调防。
之前朱载坖就已经和杨博、霍冀等人商量过了,现在主要存在的就是三个大的地域性武将团体,一个就是辽东将门,这是由于他的地域特点所形成的,辽东苦寒,而且除了卫所之外别无州县,外镇的军官不愿调入辽东,辽东的军官们也就自然乐的就辽东生根发芽,世代承袭了。
一个就是山西将门,山西将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宣大山西三镇战事频仍,血战之下涌现出很多将门世家,他们父子兄弟同在军中奋战的大有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再加上近几十年和俺答的不断战事,山西将门人才辈出是很正常的。
而最后一个就是三边将门,它的形成兼有山西和辽东将门的特点,一方面西北也是环境恶劣,军镇众多,外地的军官们不愿调来,另一方面三边也是战事异常频繁的地方,最为着名的就是固原镇的麻家将,右玉籍武将共有83名,其中麻家将一门就有33人之多,占了总数的将近四成,这种将门的抬头,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朱载坖和杨博、霍冀等人商量之后,决定将辽东和三边的将领对调,而山西的将领,则主要和蓟镇、京营、亲军诸卫的将领对调,同时将新科的武进士们优先向辽东和三边分配。
除了军官们的调动之外,还有就是家丁的问题,对于家丁这个问题,朱载坖和杨博、霍冀等人还有九边的总督们商量了之后认为,现在的情况了,完全不让将领拥有家丁是不现实的,各级军官们需要一些家丁来统御部队,但是官军家丁化是绝不可取的。
朱载坖不会容忍大明官军沦为将帅的家丁的,所以朱载坖和杨博等人商议了之后认为,按照职务的大小,限制随任携带的家丁数量,提督三百五十人,总兵二百人,然后依次减少。
朱载坖将这些要求给马芳等人说了之后,三位提督都表示同意,因为是第一次在九边范围内进行大调动,所以朱载坖允许三位提督举荐自己认为合适的将领,尤其是在总兵等要害岗位的选择上,以后总督、提督的意见都很重要。
在交代完这些事情之后,朱载坖单独留下马芳,朱载坖笑着问道:“丰州伯,将你从宣大调至三边,可有怨言啊?”
马芳赶紧说道:“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何论东西。”
朱载坖问道:“知道为什么要调你去三边吗?”
马芳说道:“还是为了俺答?”
朱载坖点点头,马芳作为老将,嗅觉是极其敏锐的,他很清楚,随着和俺答的封贡达成,看起来大明和土默特部实现了和平,但是无论是大明还是俺答,都很清楚,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俺答要图谋瓦剌和青海,大明要休养生息,彼此各取所需罢了。
朱载坖说道:“丰州伯说的不错,封贡达成,九边最可忧者,就是一东一西了,最东面的蓟辽,有土蛮部和女真人的威胁,而西边的三边,有俺答和瓦剌的威胁。”
朱载坖之所说派马芳前去,就是看好马芳善用骑兵,善于训练骑兵的特长,三边地域广大,适合骑兵作战,西北也出产好马,朱载坖不可能就这么放任俺答去经略青海、打击瓦剌的,必要的时候官军肯定是要干预的,而这个时候强大的骑兵就是官军震慑俺答的底气所在。
所以朱载坖希望马芳前往三边去,同时允许马芳从宣大等处随意调取将领,以供在三边趋使。
马芳当即领命,朱载坖也就不多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