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第一百二十一章

辛爱的野望

辛爱面对而今的局面,有一些些自傲。但更多是焦虑。

自傲的是,而今他已经从数年前的惨败之中恢复了元气。并且重整旗鼓。虽然大明对铜铁等战略资源,一直严格管控。但奈何边关大规模贸易的情况下,这种走私是很难杜绝的。特别是朔州将铁价给打了下来。这一进一出之间,利益更加诱人。

即便有些走私铁器被处死。依然有不知道多少人前仆后继。

另外,辛爱也是有正规渠道进口铁器的,那就是用战马换铁器。

总之,利用各种渠道。还有各地板升的生产的铁料。辛爱终于完成了对自己本部六万铁骑的武装。

这六万铁骑,是辛爱的根本武力。在装备上,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俺答时期的蒙古骑兵。另外还有从板升征召的汉人步卒,大体也有五万步卒,这些步卒分属于各蒙古贵族指挥。几年训练之下,也是相当不凡的。

最少在辛爱看来,并不比明人的步卒差。

唯一的问题是,火器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时候只能用冷兵器。

毕竟大明对火器火药的限制,是比铁更严格。而且火器的技术含量更高。蒙古板升都没有这样的工匠。

这十一万大军,直接隶属于辛爱。是辛爱的嫡系武力,除却这些军队之外,他还能征召各部的军队。一口气聚集二十万大军,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他很清楚,那就是以大明而今的战斗力,征召的骑兵,不过是一些骑马的牧民。在战斗之中,并没有什么用处。

这种非正规军,冲不破明军的步阵,打不开明军的城池,更无法与明军的骑兵正面抗衡。能做到的不过是抢一把就跑而已。

如果在对付其他方向的明军,或许还有一点点用处。但是对付大同明军,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而辛爱也知道,他本部出六万骑兵,已经是极限了。甚至如果没有他从与大明贸易之中获利。这六万骑兵都不能组建起来。限于人口规模,这六万骑兵已经给土默特部带来沉重的负担了。

须知这些军队,虽然称不上全脱产。但已经有半脱产的意思了。

战斗力都是再加大训练之上的。

这就是辛爱焦虑所在。从土默特本部挖掘潜力,已经到了尽头。不管是土默特部的六万骑兵,还是从各地板升征召的五万步卒,都已经是极限了。但是这一支大军,却不够他打败周梦臣。

而双方贸易如此频繁。大同这边的驻军也很难隐瞒。

辛爱也知道,大同八万步卒,五万骑兵,五万京营。而京营之中,还有三大营,其中神机营数万,都是在山西打过仗的。而马芳作为五军营的副将。辛爱更是不敢怠慢。再加上为了平衡宣府与大同之间。大明朝廷对宣大大规模输血,甚至让周梦臣拨款给宣府。宣府也有数万步卒,与为数不少的骑兵。

而且辛爱没有了萧芹的情报渠道,到底是对大明内部了解差了一层。就好像他不明白,即便同为京营神机营之下,战斗力也是不一样,也不明白,马芳虽然五军营副将,但是能管的也就是他从大同带来的不足万余骑兵而已。其他的骑兵名头很响。但是到底有没有。马芳都不知道。

反正没有见过。

奈何辛爱不清楚,不明白。

他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大明军队有多少人。毕竟,在他看来,都是吃空饷的。而今却不一样了,特别是朔州之战,被当头一棒,让他特别谨慎。因为他很清楚,蒙古底子薄,他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也是因为这种谨慎,让他对大明军队战斗力有些过高的估计。

他仅仅是一算,大同十八万,京师十几万,宣府八万上下。这一下子就有四十万大军。即便这四十万大军之中有一些水分。但是一想到大同军的战斗力,他就发憷。在他看来大同军的战斗力足够弥补其他各镇战斗力不足了。

面对这么多大军,辛爱简直有一种锋芒在背的感觉,坐立不安。

辛爱没有想过而今与大明翻脸,恰恰相反,而还要维系与大明的良好关系。可以说他很清楚周梦臣的能力,日日夜夜想的都是周梦臣什么时候才能离开大同。周梦臣不离开大同,辛爱都没有翻脸的勇气。

但是周梦臣迟迟不走。

特别是辛爱想办法通过严世蕃的关系动手脚,也没有成功。甚至从严世蕃那里得到周梦臣放弃了很多机会,硬是在大同不走。更是让他心理压力增大了不少。

这几年之间。辛爱肉眼可见的衰老了。也或许是蒙古人的特性,看上去老得很快。他明明比周梦臣还要年轻一点,但而今看来,却比周梦臣还要老了很多。大敌当前不去,而今内部的恢复与增长已经到了尽头。今后数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辛爱手中的筹码也就这么多了。甚至或许还更少。因为辛爱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手中留下的银子在越来越少。很多东西也越来越贵。

贸易逆差之下,大量贵重金属外流。青城流通货币减少。同样一银元在大同与青城的购买力,也渐渐有了差距。时间长了。对晋商越来越有利,因为他能用更少的银元卖更多的东西。

但是辛爱来说,却不是这样了。

这些问题都压在辛爱身上心中,让辛爱如何不老吗?

这一日,辛爱召见他的心腹之臣,再次研究起当前的局势了。

张惠,王浩,张全,丘福等很多汉人谋士都到了。

不是辛爱偏爱汉人,而是在这样的商议之中,蒙古将领都没有什么用处,蒙古将领领兵打仗,还是可以的。甚至辛爱的军官团体,即便比大同那边的军官团体,也不差多少。当然要先去一个最高分戚继光之后。

但是在这种国家大政,各种阳谋阴谋之中,他们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作为直接负责对大明贸易,常年驻守玉林的赵全。倒是对金银外流事情有所觉悟,在会议一开始,就将他统计的数据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最后得出结论,说道:“维持与大明的贸易,我方最少每年要多支出白银五十万两以上。这还是仅仅是玉林的情况,别的地方是什么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他不清楚,辛爱是清楚的。私下走私的时候,对方才不会要什么货物。只要硬通货。也就是白银或者银元。如果两者相加的话,每年要外流的银两就奔向一百万两了。好家伙,整个蒙古总共的银子有多少?估计也就是五百万两之多。

这不出数年,蒙古就没有金银可以用了。倒是要以货易货不成?

他们也算是后知后觉。几乎是在市面上已经有金银短缺的情况下,才察觉是因为这个原因了。

辛爱立即问道:“赵卿,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危局?”

赵全一时间期期艾艾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这个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当年清朝鸦-片战争之前就是这种情况。金银大量外流,一两银子对铜钱从一千文上下,攀升到一千八百文左右。民不聊生。这就是清朝公文所谓的银漏。也是林则徐力主禁绝鸦-片的原因。

面对同样的问题,林则徐给出的对策,是断绝英国人的鸦-片贸易。简单粗暴。但这个办法赵全能用吗?赵全敢对辛爱说,要不,咱们不与大明贸易了吧?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暴君总想生三胎红楼梦之庶子贾环重生之金枝庶叶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穿越大乾当王爷穿越汉末:我刘璋收拾旧山河召唤三国:我的武将有点多大唐二愣子穿越南宋当皇帝功高震主逼我走,亡国你哭啥?燕王朱棣!你忘了你爹的规矩了吗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贤王传幽默化三国演义最强战魂重生人皇吕奉先大明朱棣:我刚穿龙袍,老爹来了意外唐朝昭昭大秦系列之史上第一阴谋军旅:说好体验生活,你成将军了我真不是暴君穿成山里汉的小医妻北魏遗史轮回诸天:从经营世界开始!水浒:抓捕好汉就变强大周皇朝之乱世风云大唐妙手回春捡到一只始皇帝孤才不要做太子唐砖大姑爷小书生明末皇太子霍去病战神记男配自有女配疼夺嫡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抗日:功德系统,打造一个合成旅没人比我更懂始皇,嬴政也一样!潜伏从伪装者开始三国群英传血色帝王路异能战兵北宋穿越指南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一拳打死李元霸,你管这叫流民?回到明末虐大清永不解封的档案将军好凶猛无错字精校版她在东汉末年呼风唤雨魂穿汉末:朕要让何皇后生二胎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闭关锁国让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换宋宋末争霸:从水浒二龙山开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锦衣当国苏宋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带着枪炮去大宋帝后传说我的桃花朵朵红本将军反了,在座的皇帝都是垃圾不退婚后,我儒圣的身份曝光了!原始人也网购补天前传三国之我是吸血鬼太监也懂扶龙术,女帝直呼求带飞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我掌梁山,没宋江什么事了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手握百万铁骑,你说朕是反贼?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什么?我一个科研人员成皇子了?穿越亮剑之抗日签到系统三国,我曹贼,爱江山更爱美人!明末之我若为王全族被贬,北荒粮满仓昏君啃树皮学名张好古明朝小匠:穿越江湖的逆袭之路大秦:天幕直播我争夺天下大明:治好病后,老朱求我去现代如何帮助女主在异世界建立势力?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红颜劫:乱世情殇逍遥悍匪:开局一箱手榴弹家父吕奉先我登顶成龙后,女将军跪求原谅大晋霸主明末风云:乱世殇歌靠读懂人心立足穿越乱世之枭雄崛起华夏最强主播:从主播到全球帝王大明:我朱雄英不当孝子贤孙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从司农官开始变强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正德皇帝朱厚照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秦末苍穹之变十三皇子十年藏拙,真把我当傀儡昏君啊?三国:从打猛虎,救皇后开始大明:我每天一个未来快递,老朱心态崩了!从落魄书生到一品富商古镯通时空,假千金娇养江阳王赢翻了醒来成了桓侯张翼德弑兄杀父,我登上大位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李世民假死,那天下不就是小爷的了?大明:老朱假死后,我登基哄堂大孝亮剑:特战小组恭喜发财关于南朝贵公子是我冒充的这回事大唐:不让我种地,就把你种地里三国:开局系统就跑路掌握天幕,行走万朝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